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传统教师教育实践是单一的线性范式,呈现出目标旨向应试化、内容框架抽象化、过程标准技艺化和考核评价同质化等发展羁绊。循证为教师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阐释视角,重构着其实践样态。循证理念的勃兴推动教师教育实践转向循环递进的环形范式,力求实现专业智慧与最佳且可利用的经验之间的融通。循证教师教育实践的价值体现在彰显师生主体性价值、达成教育规范性价值和推进实践创新性价值等三个方面。循证教师教育实践要基于问题,选择最佳证据,建构包括问题提出、方案论证、实践推进、反思评估等过程的“双层循环”实践框架,同时要重视“二阶反思”,打造循证教师教育实践的合力发展生态圈。  相似文献   

2.
知识是主客观的统一。教师的实践性学识是一种情境性、个性化、人格化的知识。实践性学识赋予了教师知识权威新的内涵,基于实践性学识的教师知识权威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现代教师知识权威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教学范式上实现从“技术性实践”向“反思性实践”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人的创造性和教师拥有的丰富的研究机会是“教师即研究者”的现实根据,成就人的教育本质是“教师即研究者”的实践依据,而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则是“教师即研究者”的方法论根据。明于此,“教师即研究者”始是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4.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视野中的教育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库恩的范式概念,反思现代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我们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同的教育范式:实证主义范式、建构主义范式和批判—解放范式。由于这三种教育范式对课程、教学以及教师的地位、专业活动目标和专业成长道路都持有不同的观点,通过比较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检视教育思想、反思教育现实的参照框架,从而深化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们常看到的“绝大多数教师忙忙碌碌、埋头苦干的实践”可说是“可信的”现实中的教师实践;而“专家们循循善诱、苦口婆心提倡的实践”充满了人类所向往的种种美好:精神健康成长、潜能充分发挥、民主、自由、关爱……,可说是“可爱的”理想中的教师实践。追求教师实践合理性,当是“可信又可爱”的教师实践,即这种实践既能现实地为教师把握又能真切地展现教育的美好愿景。“可信又可爱”的教师实践昭示着追求优质教育、追求教师解放的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加坡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运动。总体而言,新加坡教师教育改革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在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新加坡关于“教师教育”的理解和观点具有三种范式:“技术主义”范式、“实践主义”范式和“改造主义”范式。每一种范式都包含关于教学、学会教学和教师教育的系统主张。当前,新加坡教师教育改革趋势也主要是围绕上述方向的延续和重构。  相似文献   

7.
职称制度对贯彻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和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采用个案研究法,基于“过程-事件”分析范式,发现教师职称评定遵循三重逻辑:“业绩”导向的政策逻辑,“关注日常”导向的实践逻辑,以及政策逻辑与实践逻辑互动生成的独特行为逻辑。政策逻辑表现出“竞演性”特征,为实践逻辑圈定框架,在形塑教师注意力的同时实现“业绩”积累;实践逻辑彰显着教育评价的初心,为政策逻辑作出补充,在引导教师关注日常教育教学的同时抑制投机取巧。优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需要强化日常考核与业绩累积并重的评价导向,探索中小学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评价指标,创新教师教育科研绩效的评价体系;保障基层学校教师职称评审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评定机制,引导学校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双重导向;构建县域教师职称评审的保障机制,畅通监督渠道。  相似文献   

8.
教育范式由“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是高等教育对技术变革产生影响的回应。教师发展中心需要通过职能转向应对新的教育范式对教师教学及学习提出的新要求。然而,教育范式转变视角下教师发展中心职能转向面临现实困境:学习服务技术化,忽视教师学习的情境性;资源推送同质化,忽视教师学习的能动性;服务过度依赖技术,忽视教师学习的创造性。教师发展中心职能转向应由“管理”转向“服务”,由“独立”转向“协同”,由“教师培训”转向“教师发展”。  相似文献   

9.
江兰芬 《早期教育》2001,(17):36-37
幼儿园“保教合一”工作行动范式的研究是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在管理工作过程中,以培养具有“保教合一”一专多能研究型的教师人才和保育人才为根本,进行宏观和微观统一的计划、评估、调控,以促进幼儿园“保教合一”工作更好运行的一种实践操作型研究。行动范式的实践研究有助于教师和保育员“保教合一”工作更具操作性,并将“保教合一”工作能从理论研究真正落实到教育实际中。  相似文献   

10.
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践反思是提高教育实践质量、实现教师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厘清“反思”和“教育实践反思”的概念和意义,旨在使反思成为教育者的习惯和自觉,成为教育者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文化。分析和研究教育实践反思的策略,就是要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指导教育实践反思,解决教育实践反思中出现的问题,处理好“成事”与“成人”、“做人”与“为师”的关系以及“反思行为”与“反思意识”的关系,最终实现培养合格教师的任务和目标。教育实践反思的策略明确之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须将反思策略的指导性与反思路径与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这样,反思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和目的。  相似文献   

11.
叶飞 《教育科学》2008,24(1):34-37
师范生免费教育在课程目标、策略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与以往的教师教育都将存在一定的差别。目前,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部属师范大学已经纷纷对免费师范生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等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改革。免费政策的实施为教师教育的课程抉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难题,而课程目标的设定则是解决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问题的起始点,因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课程目标设定的基础和依据进行分析,期望能够促进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落实,同时也期望引起更多的课程专家对这一领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以教师素质的提升和教师教育的改进创新为基础和动力。大学与中小学的相互了解,彼此协作有利于改变师范教育脱离实际的状况。大学对中小学教师的校本培训和以需为本的培训,与中小学合作开展教育研究,合作培养师范生等活动,能够有效增进大学教师的实践性内容知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衍生新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改进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策略,改善教育实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教育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专业化既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所面临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必须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教师教育制度改革,正确处理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幼儿教师实践智慧作为关注幼儿成长需要、应对教学活动突发事件以及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在引导幼儿身心成长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是当前学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其优化途径和策略的探索发掘也是当前众多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基于对幼儿教师实践智慧存在价值与基本理念的认识,文章提出尊重幼儿教师个体的实践创造、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实践训练、建立幼儿教师实践智慧共享机制、鼓励幼儿教师进行实践反思与自我超越的优化途径和策略,旨在帮助幼儿教师在其专业实践中更好地获得、分享自己的实践智慧,促进专业成长,为幼儿成长提供更为优质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俄罗斯教师教育改革目标达成的重要措施和保障。十年来的实践证明,俄罗斯国家教师教育标准在提高教育整体质量,满足未来教师个性发展需要,进行社会调节以及对教师教育的宏观管理等方面发挥了规范和保障功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教育,除了具有教育实践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对于教师教育的研究不能用理论的逻辑代替实践的逻辑,教师教育研究要面对实践形态的教师教育,要将一种实践状态的教师教育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去寻找实践的轨迹,解释实践的逻辑.用实践的理论来分析,用实践的逻辑来思考,用实践的话语来表达对教师教育实践的研究,正是其实践意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师教育的演变遵循着一条以教育实践为起点的逻辑线路,即"教育实践——教师教育实践——教师教育理念"。推动这一演变发生的动力源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间的矛盾,它构成了我们分析和区分不同教师教育道路的直接线索。对这一逻辑线路的考察表明:现代教师教育道路演变的脉络是"培训——教育——学习",该脉络的形成有其内在必然性。走向教师学习是未来教师教育道路演变的大致路向。  相似文献   

18.
Despite multiculturalism being discussed in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s still often feel insecure in the classroom around developing meaningful practices. This might be due to several issues about how preservice teachers are taught. In this article, modelling culturally responsive pedagogy is demonstrated as a promising strategy in shaping preservice teachers’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facilitating the finding of pedagogical responses in their future work. The article examines preservice teachers’ awareness of modelling as a teaching strategy in a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ourse in Finland, and the ways in which they connected the modelled strategy to their own learning and intentions for future teaching. A total of 246 reflective learning journals were analysed qualitatively, using a constant comparison approach.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reservice teachers recognised and reflected on modelling culturally responsive pedagogy. They highlighted several aspects of the culturally responsive activities, environment and teacher educator behaviours modelled for them. For some preservice teachers, this recognition stayed at the level of personal awareness of own learning on the course, but for others these revelations were springboards to start forming ideas about future teaching practice. Preservice teachers articulated their intentions about the kind of teachers they would like to become, their principles in teaching, as well as specific teaching/learning activities. We present how the modelling of culturally responsive pedagogy strategies allowed preservice teachers to self-reflect, critique and connect their own learning experiences to future practice. Therefore, modelling culturally responsive pedagogy is argued to be a fruitful strategy in teac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9.
美国教师教育改革新趋势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增加联邦教育经费,招募教师和吸引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业标准并奖励优秀教师,出台了一系列对美国的教师教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教育革新计划。美国大学在通识教育、培养模式、教学实习、教师资格等方面的改革举措有:在教师教育课程方面,更加注重多学科知识基础;在培养模式上更加多元化;延长教育实习期,完善实习专业标准;严格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建立考试体系。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和创新措施,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四点:建立和完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强化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完善教育实习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国家级教师教育实习基地;健全和完善国家评定标准,把好教师准入关;完善多层级的专业发展模式,建立教师资格证书进阶制。  相似文献   

20.
论“实践反思性”教师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师教育中理论教育与实践的相互疏离,是影响教师教育质量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许多教师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已对此提出了许多富有洞见的理论与实践方式。本文从教师教育方法论的视角,提出"实践反思性"教师教育,并阐述其理论基础,进而具体叙述实施"实践反思性"教师教育的四条实践原则,以此对改进教师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相互疏离的现状,提高教师教育实效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