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编辑设计”与我的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喻纬图书具有“通体透明”的形式。资深读者将一本书从头到尾翻一遍,耐心的读者将一本书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读一遍,这本书都将被读者一览无余。是精品还是“假冒伪劣商品”,读者自有公允的判断,市场也自有公允的选择。仅就图书具...  相似文献   

2.
低品质的书不但没有营养而且有毒害之嫌,而高品质的图书则提供给读者高质量的文化营养。但是,一本好书仅有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因为书只有被读者拥有并且被读者"有效阅读"时,高品质的书所含有的营养才能真正地发挥效用。  相似文献   

3.
做为新闻报道,应该既真且实,让读者一目了然。如果报道中新闻要素残缺不全或表达得朦朦胧胧,使人茫然不解,你说让读者对我们的新闻报道是信,还是不信? 记得过去曾进行过这方面讨论,也收到一定效果,但和达到迅速真实地传播信息、满足读者阅读需求,距离仍然不小。不少“朦胧”字样还经常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报端上。前些时,某报一则消息说,某地区已新成立一专门机构为来华旅游者办理紧急事务,只要打一电话,就可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帮助。读后,便有些茫然。这个“最短时间”到底是多少?是三五分钟,还是个把小时,实在不好断定。这种恍恍惚惚的消息报道,读者当然要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4.
去年年初,有一家报纸刊登了一篇假报道,读者纷纷写信指责。报社派人去作调查,果然是作者虚构、编造的,无其人,也无其事。有的人主张把这篇假报道在报纸上公开“曝光”,向造假者敲敲警钟。可有人不同意这么做,理由有二:一曰家丑不可外扬;二曰还是慎重点好。后来只在报社内部说说而已。此假稿只有报社及作者单位少数人知道,广大读者却被蒙在鼓里。谁料,该报年底却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数起造假事件,造假的程度及手法,与年初那一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该报这才引起重视,抓了一下,但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已无法挽回。 人们在工作中出现…  相似文献   

5.
在传媒业迅猛发展、信息爆炸的21世纪,无论传媒界从业人员还是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的人,都要学会从媒介中鉴别信息真伪、搜寻自己所需信息。本栏取名《媒介学习》,意在交流编者、作者及读者如何聪明、灵活地利用现代传媒获取信息的各种亲身经历,为读者开阔视野。欢迎为本栏目投稿。  相似文献   

6.
评介一本书,不论是哲学、经济、历史等学术著作,还是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总需要书评作者简要明白地把原书的内容向读者作一介绍,使读者了解原书的梗概。萧乾在《创作与书评》一文中曾经说过:“没有读者期望由书评窥到原书的全豹。但一篇未把原书轮廓描入的书评则象在水中间建房子,既无基础,又不能为人所捉摸。因此,一个清楚的内容展示是必需的。”有时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原书作者的观点,有时是为了论证和说明问题,书评往往需  相似文献   

7.
参议员杰福兹退党,戏剧性地改变了美国参议院的力量对比,民主党重夺多数党地位,对布什政府的下一步施政将构成巨大的牵制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强烈冲击传统媒体的今天,期刊编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纸媒是在网络的冲击下黯然退场,渐渐被读者抛弃和遗忘,还是在电子化浪潮中重拾生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期刊人的努力程度。"内容为王",这是任何媒体要想长久生存都必须遵循的宝典,而内容的好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期刊编辑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9.
报人办报,有一个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人看,最好是愿意看。而愿意看的前提是你的报纸得招人看。很遗憾,读者的阅读需求是无止境的。所以,从报纸诞生那一天开始,报人就一直琢磨怎样把报纸办得具有可读性,而报纸被人诟病最多的仍然是缺乏可读性。可读性问题总是被无数次地摆在报人面前,像一座坚固的碉堡久攻不下。  相似文献   

10.
无意中翻到一份1984年6月13日的人民日报。看到第二版上登有一封读者来信,批评该报一则报道皖赣铁路正式运行的消息,竟然没有介绍这条铁路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信后附有编者的话,表示“读者批评得对,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应该从中记取教训,在报道一件事情时,要尽可能地把情况清楚地告诉读者。”最后又补充介绍了  相似文献   

11.
“还是”后面的思索有些人喜欢在“但是”后面作文章。我今天想在“还是”后面作点文章,谈一点读报后的随感与思索。日报与晚报——还是晚报好看常读报,日报、晚报都在读,读多了之后,总感到还是晚报好看些。一是内容多,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有,读者总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所爱看的信息与内容。二是晚报确实作到雅俗共赏、软中有硬、软硬  相似文献   

12.
在羊城晚报当记者,没有什么比接到通讯员、读者来电话提供“独家新闻”线索时的心情更高兴的了。近来,这类事接二连三地发生着。今年4月21日下午4时多,广州市第一商业局通讯员马时励来电话,说他们局所属的黄埔区鱼珠百货商店,当天凌晨3时被歹徒盗窃,两个值班售货员为了保护国家财产,英勇地和歹徒搏斗,一人光荣牺牲,一人受重伤。这是一个宣传保护国家财产的典型事例。根据通讯员提供的新闻线索,我们立即打电话给  相似文献   

13.
编辑其实也是一种多重身份的人。在出版社,他是编辑,以编书为己任;为了编好书,他得买书、读书,这时他又成了读者,他要写点书评,读书札记,乃至洋洋论文,他就成了作者;如果,他要去听听营业员和读者的声音,抓一点“信息反馈”,帮助书店做些卖书的工作,那么,他又成了营业员了。这四重身份,被“书”一以贯之,最终当然还是编辑的本来面目。但是,每变换一重身份,对“书”的观察就换了一种角度,对书”的感受和体会就会出现变化,变得更“立体化”、“多样化”。这比单纯以编辑身份  相似文献   

14.
六一前夕,在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和江苏新华发行集团相关人员的陪同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带着他的“子涵童书”系列,走进小学校园,与小读者见面,所到之处受到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近年来,梅子涵先生为儿童文学阅读推广而奔走、播种,在广大中小学老师中反响热烈,被尊称为儿童阅读的“点灯人”,而以自己的作品与小读者见面、交流,倾听孩子们对《侦察鬼》《戴小桥》等作品的理解,这对作家梅子涵来说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5.
今年第三期《新闻战线》登出一条短讯:《北京日报郊区版聘请“特邀读者”》,我觉得很是新鲜。过去只知道报刊编辑部聘请“特约评论员”、“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也有少数聘请过“特邀编辑”;而聘请“特邀读者”,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报刊是办给读者看的。近几年来,随着极左遗毒的不断清除和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逐步恢复,在编辑部同志眼里,读者越来越被看重。于是,新闻研究  相似文献   

16.
英国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狗具备一种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能力,它们能够读懂人的面部表情,并且能准确地从中判断出人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  相似文献   

17.
无意中翻到一份1984年6月13日的人民日报,看到第二版上登有一封读者来信,批评该报一则报道皖赣铁路正式运行的消息,竟然没有介绍这条铁路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信后附有编者的话,表示“读者批评得对,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应该从中记取教训,在报道一件事情时,要尽可能地把情况清楚地告诉读者。”最后又补充介绍了皖赣铁路的起点、终点和途经的主要城市。这块短短200来字的“豆腐干”,现在‘吃”起来还是那么有滋有味,也许是多半未“吃”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18.
胡泳 《网络传播》2004,(3):58-59
翻阅匡文波所著的《网民分析》一书,能够强烈地感觉到他对传播活动由“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化的强调。其实传播学当中“受众”一词的翻译是很成问题的,它给人留下的是被动接受、毫无办法应变和选择的感觉,这在传统的大众媒体时代都不适用,到了网络媒体时代就更显得悖谬;但这个词已有点约定俗成的意思,姑且我们还是用它来指代听众、观众和读者的总和。匡文波在书中所要说明的,是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揭黑还是揭丑,是针对某个人还是哪个单位,批评报道都是一把双刃剑。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投诉人反映的问题,通过新闻报道后,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被曝光对象的违规违法行为,会被及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无论如何,具体深入的思考都将有助于出版人理性地成长。对于出版人而言,"口红效应"的意义在于:将读者的心理放到宏观的背景下,定量、动态地进行分析,发现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