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的“啃老族”队伍在不断壮大,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隐患,已经成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啃老族”的出现,有其复杂的成因,国人对子女根深蒂固的“养身之道”,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以及社会转型期的一些变革等等因素,造成了这些“成年孩子”拒绝长大。这对青年自身、家庭以及社会都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要解决“啃老族”这一新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多方面的努力,才可能奏效并且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论述希腊青年(啃老族)在教育、就业和培训的现状,着重探讨希腊受经济危机和持续萧条的影响下青年失业和啃老族问题.从希腊青年和啃老族的教育水平、受培训情况、失业问题和社会弱势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希腊人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生存战略和青年与啃老族的生活历程.  相似文献   

3.
先请看下面一组文章标题:1、就业压力催生“啃老”现象2、啃老族能够做得心安吗?3、城市啃老族:眼高手低拈轻怕重老大不小不自立4、啃老族:会成为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5、新失业族不找工作悠然“啃老”6、“啃老族”最终要“啃自己”7、“啃老族”啃伤父母心8、“啃老族”———一壶没开的水这些标题中都同时出现一个新名词──“啃老族”。那么什么是“啃老族”呢?“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是指已经成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30%…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啃老族"现象日益演变成复杂的社会问题,"啃老族"的出现是传统亲子家庭教育观,学校教育理念偏差和社会因素等一系列因素作用的结果;转变不合理的社会化模式,强化政府的责任,转变青年就业观念,可以为消化"啃老族"问题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曾几何时,我们的周围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已经成年却 因无业而依旧靠父母养活,这些人被形象地称为“啃老族”。“啃老 族”的出现颠覆了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老养小”的现 象如一股逆流冲击着人们的社会家庭生活。那么,“啃老族”是怎 样出现的呢?“啃老族”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呢?叶苏倩同学通过研究相关资料、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了 “啃老族”的生活状态及发展趋势,并就如何看待和帮助“啃老族” 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啃老族"现象的出现是诸多因素造就的结果,防止这一现象的继续恶化,成了社会各方面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分别对"啃老族"的具体情况、形成原因、及应对决策进行了阐述。首先,简要描述"啃老族"现象、"啃老族"这一群体的特征及类型。针对这一现象,分别从就业和生活的压力、艰苦创业意识的缺乏、就业教育的困境及"啃老族"自身的问题对"啃老族"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究。为了缓解这一现象,提出了应对"啃老族"现象的四个措施。政府应给予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实现自我转变和提高从业技能;改革高校的专业设置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的出现是个人、家庭、社会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大学毕业生“啃老族”问题,除了大学毕业生自身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竞争力外,还需要家长转变教育方式,学校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进行制度改革,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家教指南》2008,(1):33-33
为什么当代社会出现了很多成年之后还依赖父母生活的“啃老族”?幼儿教育专家认为,“啃老族”的行为与他们在6岁前受到的不当育儿方式有关。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对6岁以下儿童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他们成年以后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啃老族”就是鲜活的例子。成年以后,在经济、心理、生活等方面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依然依靠父母的人被形象地称为“啃老族”。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转型,"啃老族"队伍不断壮大,已经成为极具危害性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从个人、家庭、社会分析"啃老族"这一群体产生的原因,并通过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到"啃老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转变目前不良生活习惯和方式,担当政策影响人的角色,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上的个别青年胸无大志,成为“啃老族”,除了是父母溺爱、个人放纵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小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因此,必须在教育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高素质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相似文献   

11.
魏博  张罗云 《文教资料》2006,(11):212-213
在社会变型转轨时期,出现了一批新的2030失业人员,这些人或怕苦怕累,或眼高手低,不愿出去工作,而是呆在家里靠父母养活,称为“啃老”一族。“啃老族”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内在和外在原因,如不及时加以控制,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相似文献   

12.
人们把到了就业年龄具备了就业能力不就业或不愿再次就业的年轻人叫“啃老族”。他们靠父母供养度日,无所事事安享太平。随着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啃老族”队伍有不断扩大之势。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字表明,目前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着“老养小”的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父母供养着。上海的一项家庭调查显示,将近85%的不在读的未婚子女,仍需父母支出部分乃至全部生活费;湖南失业人群的年轻化也愈演愈烈,30岁以下的失业者占失业总人数的41%;广东新增加失业青年数量竟超过了下岗人员,他们无稳定收入,大多靠父母的经济支持维持生活(《新华日报》2005年7月11日)。  相似文献   

13.
丁国元 《成才之路》2009,(28):I0003-I0004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和收入减少的现实,但这些问题与在家“啃”父母没有必然的联系。据社科院8月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预测,明年大学生的失业率将超过12%。今年毕业的560万大学生中,到年底预计有150万人难就业,沦为“啃老族”。这与教育部7月的统计“应届毕业大学生68%找到工作”相互映衬。广东省劳动保障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需要就业的人群中,16~34岁的占总量约84%。“新失业人群”已超过“老失业人群”(即“4050”人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一项调查也表明:现在有一部分青年人不找工作,需要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  相似文献   

14.
“NEET现象”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英国,是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Training的缩写,意指在结束学校教育以后,那些不升学、不工作,也无接受职业培训意愿的、处于15至34岁年龄段的失业人群,后陆续被日本等国引用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迅速扩大的年轻人失业、无业和不就业现象。近年来被我国媒体称为“啃老族”或“傍老族”的出现正是NEET现象在我国的反映,是呈日益扩大化趋势的青年就业问题的一种表现。能否客观地解读这一现象,是寻求解决办法的关键。与“NEET现象”论者的理性和客观不同,“啃老族”或“傍老族”论内含了…  相似文献   

15.
时下对于青少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啃老族、月光族、急家族、御宅族、快闪族等等,热潮未退,“空心族”又向我们走来,青少年空心现象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关乎价值观教育的问题。青少年“空心化”问题是多种因素促使并日积月累而成的,学校、社会、家庭以及青少年本身都需要对此进行反思,并从中找到重塑青少年价值观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总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人才供求关系的逆转,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多年徘徊在70%~80%之间,2006年更低,首次就业率不足60%。由于一年又一年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新的受过高等教育但仍靠父母养活的“啃老族”,成为颇受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万茹 《成才之路》2011,(27):2-3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大学生存着几种群体困境:“蚁族”“校漂族”“啃老族”等,造成困境的原因是多样的,校园文化因素是其中之一。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生存困境的现状与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并提出用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缓解大学毕业生群体困境。  相似文献   

18.
上海“啃老族”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我国青年人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啃老族已经形成一支庞大的队伍,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和消极影响。本文从四方面来分析啃老族的现状,并从家庭教育和就业指导方面进行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整合是资源节约的一种重要形式。高校青年工作可对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工作、组织建设工作等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力争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构建适应“两型社会”要求的青年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结合实现“中国梦”的崭新实践,习近平进一步阐明了“如何看待与评价青年”、“如何培养与发展青年”、“如何开展青年工作”等有关青年工作的基本问题,形成了他的青年观:高度肯定青年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发展了青年的时代价值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指引,丰富了青年的全面发展观;加强与改进共青团工作,完善了青年的工作观。习近平青年观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关注青年,全面认识青年,肯定青年作用;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关心青年,引导青年成长,促进青年发展;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关爱青年,坚持青年为本,服务青年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