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学习《社戏》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能成为名篇是不是名人效应呢?我没有觉得《社戏》妙在何处。“有何理由呢?”笔者问。“题目既然是《社戏》,那么内容就该着眼于写社戏嘛,但课文的‘正房子’似乎搞成‘偏厦’了:一开始略写‘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和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这是铺垫的笔法,我们理解;接着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为下文写看戏蓄势,我们也理解;然后详写夜航去看戏,借以烘托看戏的急切心情,我们仍然理解;可是,正当‘我’和少年朋友们的胃口被吊起来的后,课文写社戏又着墨不多,演的戏又让人大倒胃口,这就是…  相似文献   

2.
一、品味描述性语言的生动形象 1.品味词语的传神。动词是最具生命力的词。《社戏》中有一段描写水乡少年撑船的语言:“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为什么用“点”而不用“撑”或其他别的什么字?仔细品读,就可以品出“点”字的精妙传神。它极其形象地  相似文献   

3.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收入小说集《呐喊》。相比《呐喊》中《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和《阿Q正传》等其它作品,《社戏》没有入骨鞭挞,也没有辛辣讽刺,有的是读后悠长、韵味十足的感觉。语文课本中《社戏》节选自鲁迅《社戏》原文,去掉了前半部分糟糕的看戏经历,只留下少年时鲁镇看戏经历,以少年"我"的视角,写出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江南水乡世界。  相似文献   

4.
"‘《水浒》摇篮,板桥故里’是我美丽的家乡,‘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我衷爱的事业。"这是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张正耀写在他的《教育随笔》扉页上的一句话。水乡处处可寻的半亩方塘,映照着天光云影,恰似打开的书页。  相似文献   

5.
记得笔者初出道那段时间,曾因醉心于卡拉OK,竟把《社戏》中的‘迅哥儿’说成是鲁迅先生,把《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人公说成是于勒;‘羽扇纶巾’中的‘纶’字念成一(?)(纶),后经同行点醒,惭愧之至。晚上垫高枕头,‘三省吾身’。啊!这是对教材钻研不深,‘生’之过也。  相似文献   

6.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  相似文献   

7.
汪璇  肖磊 《当代学生》2015,(6):12-13
上海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收录了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社戏》,虽则是小说且又是节选,但放在"故乡情思"这一单元里却也十分相宜。《社戏》是小说集《呐喊》里的一篇,但却并非纯粹虚构的作品,从真实的地名到似无意而又有意的名字,明显地带有一种自传色彩。它散发着浓浓的绍兴水乡的韵味,寄托了鲁迅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社戏》的结尾是这样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略带惆怅与遗憾,却也有着一  相似文献   

8.
学生爱“挑刺”,因着他们的灵光闪现,我也乐在其中。学习巴金的《繁星》(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时,有学生质疑文章第一节第二句好像是病句:“……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密密麻麻”与“繁”应该属用词重复。是否可以改为“……我最爱看天上闪烁的繁星”?我赞叹并鼓励。学习鲁迅的名篇《社戏》时,不少学生问:“‘……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一句中的‘或者’‘也许’是否也是用词重复?”我微笑着说:“有理由吗?”孩子们来劲了:“《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或者’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就是‘或许’,而‘或许’就是‘也…  相似文献   

9.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放羊式”的教学被搞得声名狼籍,成了教师工作不负责任、对学生放任自流的代名词,让人听而生厌。近从《校园短论》(少年文史报社编辑,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中读到一篇学生的杂感:《羊儿不喜欢吃割来的草》,引起了我的共鸣,特别是文中写道:“老师也应该做好‘放羊’人,把‘羊’领到‘它们’喜欢吃、有养料的‘草地’上去”,使我感到人  相似文献   

10.
陈洁 《现代语文》2009,(5):120-120
《沁园春·长沙》是否采用了对比手法,人们对此争议很大。有教师认为采用了对比手法,并找出《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对本文的解读为证。《教师教学用书》在“鉴赏要点”中认为本文采用了对比手法:“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相似文献   

11.
以叙事学视角结合既往解读方式之长,有助于深入探析《社戏》的叙事技艺。《社戏》是三个密切相关的“我”共同打造的一台意蕴丰富的“好戏”。《社戏》的潜在主题是孤独和寂寞中的回忆,以及对回忆本身的反思。小说创造了一个理智而不失柔情的隐含作者形象。  相似文献   

12.
六一公公是鲁迅小说《社戏》中的一个人物。对这个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经历了一个变化。其历程可以从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一段分析中见出端倪:“‘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只不过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但是有农民的局限。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这里的“也有观点”指的是《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前的传统的语文课堂,在社…  相似文献   

13.
1922年底,鲁迅先生将他的14篇短篇小说结集为《呐喊》,意在“呐喊”,以应和时代的主题。其中,《社戏》则更多地属于个人感喟与思索,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与第一人称叙事者“我”的身份难以区别,因为“作者是进入‘故事’之中,基本上叙述的是‘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属于"国际理解"专题。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但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对此文的解读是这样的:表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社戏》叙事写人情真意切,独具风格。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作品,才能“自成高格”。(《人间词话》)用这个标准来衡量,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以其真景真情“豁人耳目”,“沁人心脾”的优秀篇章。《社戏》以儿童生活为题材,运用的是第一人称,描绘的是“有我之境”。材料来源,出于“我”的观察,事件发展,出于“我”的口述,人物描写,出于我的感情。《社戏》中的“我”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  相似文献   

16.
《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通过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可爱形象,再现了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7.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属于"国际理解"专题.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但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对此文的解读是这样的:表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相似文献   

18.
《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通过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可爱形象,再现了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9.
徐秀英 《辅导员》2012,(9):24-25
解读文本,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语文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老师的教学有着特殊的决策意义。因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样教’服务于‘教什么’,‘怎么教"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笔者认为,"怎么教"的前提是首先明确"教什么"。也就是说,老师对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20.
你我聊天桌     
我订阅《少年科学》已经几年了。几年来的《少年科学》都放在我的书架上。玻璃书架的玻璃不得不从一块的厚度增加到两块。爸爸开玩笑说:“现在都提倡‘减负’,你呢?”出于对《少年科学》的喜爱,我只好忍痛让我心爱的书架继续“增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