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正《曹刿论战》选自《左转》,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所著,文中主要阐述了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包括战前准备和战后总结,体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才能。除此之外,文中还反映出个人为集体着想,个人对集体产生信心、信任感,并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强大集体凝聚力的思想。这一点,对班级管理来说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曹刿请见"与调动学生为集体利益着想的积极主动性"曹刿请见"在"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情况下,曹刿说,享受高官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乃入见"。曹刿为什么要去拜见鲁庄公呢?从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也为了集体利益主动请见——  相似文献   

2.
对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这句话.很多解读文章都依据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内容去直接印证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这实际上是把肉食者当成了鲁庄公. 肉食者不是指鲁庄公,课文注释非常明确.  相似文献   

3.
一、言近旨远,轩昂不群 《曹刿论战》语言的鲜明特点是比较简朴,直截了当,凡不言而喻的意思往往略去不说,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思考,读者可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出文句的完整意思;文中人物对话浅近简约,但含义深远,《曹刿论战》充分体现出这些语言特点。文章从齐军压境、鲁庄公准备迎战的关键时刻和具体时间写起,文笔简洁,语言明快,一点也不拖泥带水。曹刿请求见庄公,他的同乡却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你何必参与呢?”这时,曹刿毫不犹豫地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别看这简单的两句对话,可使读者联想到两种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曹刿论战》不仅刻画了关心国事、远谋深远的军事家曹刿的形象。而且还刻画了鲁公这个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家的形象。文章开头,写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点明了曹刿的身份,并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侧面来刻画鲁公的形象。曹刿为当时的庶士,鲁庄公则是一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在“官贵民贱”的奴隶社会里,鲁庄公接见曹刿这个士庶,的确要冒  相似文献   

5.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其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其功首推曹刿。曹刿的取胜之道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请先看曹刿的"知己"1.知肉食者"鄙",挺身而出从曹刿和乡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曹刿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总是被拿来同曹刿进行比较。人们往往把他置于"肉食者"的地位,用他的"鄙"反衬曹刿的"远谋"。那么,鲁庄公真的"鄙"吗?不尽然。  相似文献   

7.
《曹刿论战》一文很好地利用了衬托手法来突出中心。人物的思想性格都是通过正反衬托的手法表现出来的。教学中启发学生抓住这一要点,理解课文便能事半功倍。在齐国将要侵犯鲁国的时候,曹刿不顾“乡人”劝阻,坚持到宫廷去见鲁庄公,与庄公谋划战前的  相似文献   

8.
《曹刿论战》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曹刿是一个有着高超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人物,这一点大家都认同。但是对于鲁庄公,不少人认为他是昏君,是“肉食者(鄙)”的代表人物,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把鲁庄公定位为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更合适。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曹刿论战》一文,取自春秋战国时期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季的齐鲁"长勺之战";全文寥寥二百余字,不仅记述了该战的全过程,还就该战的核心与关键,阐释了乡野凡夫曹刿助力鲁庄公准确选择反攻时机的个中缘由;曹刿虽非居高位、食厚禄的"肉食者",但其军事谋略思想却远非"肉食者"能与之同语的。  相似文献   

10.
一、之1、代词1)代人,表示:他(她)。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2)代事,表示:它(它们)。例: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3)指代,表示:这。例:故为之说。《捕蛇者说》2、结构助词放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的”或不译。例: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3、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例:久之,目似瞑。《狼》4、动词作谓语,表示:到、往。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其1、代词1)人称代词,表示:他(们)的,它(们)的。例:其乡人曰。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捕蛇者说》2)指示代词,表示:那、其中的。例:专其利三世…  相似文献   

11.
〔问疑解难〕 1、普通同学是否有能力完成课外阅读题?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所谓“浅易”也有障碍,其中最大的要算是词汇。现举《曹刿论战》的第一段来说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这段文字,语法基本上是和现代汉语一致。除  相似文献   

12.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高三复习公开课上,笔者讲评一份高考模拟试卷,其中的文言阅读题材料出自《史记·刺客列传》,传主是用匕首劫齐桓公求返鲁地的曹沫。我即兴联系初中课文《曹刿论战》,告诉学生曹沫就是曹刿。在评课活动中,听课的老师们对我的"曹沫即是曹刿"一说颇为怀疑。他们说,"曹刿"和"曹沫"写法不同,两人的表现也不一样,一个足智  相似文献   

14.
这里有琅琅的读书声, 有深沉的思考者, 有思维的碰撞, 有感情的激荡,教师、学生、文本融为一体。在这里学习是一种乐趣, 课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这就是课改一年后的语文课堂,现撷取两个镜头与大家共享。 镜头一:鲁庄公不鄙 《曹刿论战》的学习进入了后半段—评析主要人物曹刿。在充分肯定——了学生对曹刿军事才能的评价后,我问学生:“除了军事才能外, 曹刿还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在经过了充分的讨论后,学生的回答给了我一份惊喜。 生一: 曹刿是一个很细心很理智的人,这表现在追击敌人时他先“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见敌人旗靡辙乱…  相似文献   

15.
一鼓作气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国君鲁庄公动员全国军队准备抵抗。曹刿是鲁国一个精通兵法、很有谋略的人。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统率军队在鲁国的长勺与齐军作战。双方刚刚摆好阵势,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兵。曹刿阻止他说:"现在不能击鼓进兵,时机未到!"齐国击了三次鼓,发了三次进兵的号令。这  相似文献   

16.
苏步青读小学时,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能倒背如流。刚进中学,老师不信他能写出作文《读曹刿论战》,顺口举出一篇《左传》中的文章让他背,他一口气背完,还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  相似文献   

17.
讲《曹刿论战》,自然会讲到鲁庄公。一些参考书说,庄公是"肉食者"的代表,其特点就是"鄙",即目光短浅。并列数条证据,如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神灵身上,打仗时鲁莽、冲动,打败了敌人还不知道取胜的原  相似文献   

18.
《班主任》2014,(4):72
正特别是打架家长会上,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的家长和老师谈话。老师:"你孩子不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家长:"还请老师多多教育,我这孩子从小就胆小,人多的地方他不敢去……特别是打架!"老师:"……"老师真小气儿子放学回来,嘴里一直嘟囔着"老师真小气"。我问原因,儿子说:"外面的老师来我们班听课,我们老师准备了好多可爱的小礼  相似文献   

19.
不重要的人一个老师将做作业的学生分组,十二个人一组,一个学生请求老师让他换组,老师问为什么,这学生说:"因为我很讨厌其中的一个人。"老师就让他换了,并且问他:"其他的组员你也讨厌吗?"学生说:"没有,其他组员我都很喜欢。"老师问:"那你讨厌的这个人在你生命中重不重要?"那个学生答:"一点都不重要。"老师说:"十个好朋友都留不住你,你却为了他一个人离开,你说这个人重不重要呢?"  相似文献   

20.
幽默三则     
抽象画美术老师要同学们画一张抽象画,薛齐交了一张白纸。老师问:“你的画呢?”薛齐说:“这就是画。”“你画的是什么?”老师奇怪地问。“牛吃草。”薛齐回答。“草呢?”“被牛吃完了。”“牛呢?”“吃完草,走了。”夸爸爸王东夸耀他的爸爸说:“我爸爸是船长,全船的人都要听他指挥!”毛海说:“那没什么,我爸爸指挥人还要多,连那些大官都要听他指挥。爸爸叫他们低下头来,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