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聂壮 《华章》2010,(10)
在现存<红楼梦>的诸多版本中,<红楼梦稿>(即杨本)这部具有完整的一百二十回的手抄本历来是"红学"研究中的重点.针对这个版本所进行的研究有很多方面,其中对其收藏者杨继振的研究不可或缺,杨继振也正因此而成为"红学"研究中的一个亮点.做好杨继振的生平研究,有助于我们探讨研究<红楼梦稿>这个版本的成书时间或过录时问等一些重要的问题.本文最大限度地搜集了有关杨继振生平记述的材料,希望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考述,来比较清晰地展现杨继振的生平.  相似文献   

2.
弄清《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是《红楼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的思想动机、小说的题材来源和表现内容等等.成书问题与研究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题名问题的学术争议大多集中在<红楼梦>题名与成书的关系、<红楼梦>题名本义与寓意(文化意义)、<红楼梦>各题名的取舍等方面.对<红楼梦>题名问题的学术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与把握<红楼梦>的题旨与精神意蕴,也对当今的通俗小说创作具有显而易见的启示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苗苏莉 《文教资料》2009,(26):69-70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正在拍摄过程中.编剧黄亚洲先生表示,此次新编他以120回全本<红楼梦>为蓝本,以15集左右的篇幅来反映高鹗的后40回,网友们对此争议颇多."87版"<红楼梦>电视剧使用"探佚学"的成果作为底本,遭到了很多批评:"探佚学"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鉴于此,使用120回本作为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底本具有内在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言语艺术>系<邹光椿文集>第七集的主干部分,其中不少章节虽为作者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但均有"自己的心得"、"自己的意见",也即颇多"创见".而这也是本书最为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借西方哲学思想阐释中国文本的先驱之作.但是由于王国维所借用的叔本华哲学本身存在着不可解决的问题,也由于作者本身的偏激、片面,使得<红楼梦评论>的理论体系产生出一定程度的断裂、矛盾.本论文着重以<红楼梦评论>中所阐述的科学、知识、实践与美术的分类,"优美""壮美"与"眩惑'的分类,<红楼梦>是第三种悲剧的评判,悲剧与解脱的关系等问题为中心,对其中出现的矛盾之处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四部名著当中最受争议的文学名著,在学术界中专门为她开辟了"红学"研究。"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就像它的前言诗一样,变幻莫测。笔者认为,《红楼梦》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她独特的悲剧色彩。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在《红楼梦》中体现得非常完美。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悲剧色彩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8.
启功先生是著名红学专家,他对<红楼梦>的研究和注解,多发前人之所未发,非常人所能及.以启老所说<红楼梦>里"每首诗都是人物形象的组成部分"为契入点,论证:1)只有"满纸荒唐言"诗才是曹雪芹自抒胸臆之作,而"无材可去补苍天"及"字字看来皆是血"诗均非曹氏所作;2)论证黛玉、宝钗之诗反映她们迥然不同的性格;从版本、音误、形误和黛玉性格等角度论证"冷月葬诗魂"句当作"诗魂"而非"花魂",更非"死魂";从而印证启老所言,洵为不刊之论.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在成书传播过程中,"程甲本"出版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乙本"出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136年后,从1927年胡适发现1754年脂本开始,又陆续出现了多种脂本,这种文化现象,是红学中的"鲁壁古文"现象.<红楼梦>真伪问题沸沸扬扬,争论不休.在争论过程中又发生一些令人深思的作伪现象,如曹雪芹佚诗、河南郑州博物馆的<曹雪芹画像>、南京出现的"靖脂本",这些情况都促使人们要求还<红楼梦>的本来面目.刘心武的"学术小说"是创作,不是红学研究.红学研究呼唤科学的研究方法,只有提倡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解决"鲁壁古文"式的"脂本"中的种种疑问.只有科学的、历史的、艺术的研究方法才能使<红楼梦>和曹雪芹更加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0.
戴不凡等前辈学者曾指出<红楼梦>中不少的疏漏之处,这是事实.但是他们提出的"<红楼梦>另有作者(石兄),曹雪芹只是妙手剪裁加以改动"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笔者认为,书中存在的疏露和突兀之处,的确是作者剪裁后,在章节回目、人物关系调整,人物性格塑造过程中遗留的痕迹.不过不是作者"剪裁"他人的作品,而是作者自己创作构思不断丰富变化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曹雪芹的创作经历了一个主题不断升华的过程,其创作思想也随着创作的进程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11.
关于<吕氏春秋>的成书,除了战国"百家争鸣"的结果和吕不韦当政后发挥门人宾客作用所为外,还有深层次的原因.作为先秦"杂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吕氏春秋>出于战国诸子之手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兼容并蓄的学术风格是无可非议的.由此处着眼分析,秦为富国强兵而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为<吕氏春秋>的成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战国士人价值观的转变也为<吕氏春秋>的成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王蒙先生曾说:"<红楼梦>是一部文化的书.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而且不仅是封建社会的."的确,博大精深的<红楼梦>在任何一"科"的成就都是很突出的,仅在人物的命名艺术方面,就让我们叹为观止.如贾雨村"假语村言",甄士隐就是"真事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就是"原应叹息"等等.我们浏览书中一群丫鬟的芳名,就如同游览一个多姿多彩的画廊,让你感到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13.
安政同志研究<红楼梦>大约有十余年.当我初知他有这个计划时,我有些怀疑;当我在<红楼梦学刊>读到他的第一篇论文时,我不免惊喜;当我在<红楼梦学刊>和一些高校学报连续读到他的一些论文时,我兴奋了,深感他已经踏上了红学家的道路,急切地盼望他在这条道路上扎扎实实地走下去,不要回头.现在,他研究<红楼梦>的第一部专著面世了,我读过书稿后不仅兴奋,还要由衷地表示祝贺.我之所以要表示祝贺,是因为安政同志这部著作,在<红楼梦>研究中取得了新成果,它的出版,无疑是当今红学研究的一个新收获.这部著作不仅证明安政同志在红学家的道路上走过来了,而且走得很扎实,很有成绩.这部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作为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的生活悲剧的百科全书,它无处不是死亡.由于作者家族的悲剧和他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曹雪芹只能借助"死亡"对封建末世发出强烈的控拆.他将这种死亡意识投射于<红楼梦>中,创造了以死为开端、以死为结局的死亡叙事结构,借助作品人物的死亡强烈地控拆着封建社会的罪恶.  相似文献   

15.
从<红楼梦>文本实际出发,通过对<红楼梦>前80回,尤其是61回到70回中"忙"和"连忙"使用情况的考察,认为64、67两回和前80回其他章回可能不是出于同一作者之手,而和后40回可能同属一个作者,而且这个作者可能还不是高鹗.  相似文献   

16.
也说《红楼梦》的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中学教科书多有节选.然而,人们对它的作者颇有争议.笔者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一人所作.根据遣词造句推断它另有作者的方法不科学.  相似文献   

17.
红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着相当多的误区.在索隐、考证、评论这"红学三派"中,索隐派极容易误导读者,考证派有贡献也有局限,评论派则代表着红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的红学热引人注目,其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只有认真从学术史角度对红学加以反思和清理,客观评价红学的历史与现状,<红楼梦>研究才会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脂砚斋批语中有关信息指明:脂砚斋的身份是江宁织造府中的书童,<红楼梦>原作者的伴读.脂砚斋对<红楼梦>原作者的家世生平、内心世界、创作意图,以及创作过程一清二楚.曹雪芹的友人都认定雪芹诗人、画家身份,<红楼梦>原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曹颜.  相似文献   

19.
1994年1月8日,《文艺报》登载了王家惠先生《曹渊即曹颜——曹寅曾过继曹鈖之子》和刘润为先生《曹渊:<红楼>的原始作者》。3月9日《中国文化报》继之登载了史学家杨向奎先生《关于<红楼梦>作者研究的新进展》,赞颂王文和刘文是“画龙点睛的著作”:“王家惠画龙,而刘润为点睛。有此一点,全龙活了,而《红楼梦》一书原始作者的找出,使七十年来的悬案至此解决。”三篇文章、关系紧密,合若符契,发表不久,即又引起一场争鸣①。 《红楼梦》作者是不是曹雪芹,此问题最早提出,可以上溯到二百年以前。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刷印此书所作《红楼梦序》曰: 《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什者相传不一,究不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 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这不是最早提出疑问的,然此文对后世影响甚大。王梦阮《红楼梦索隐提要》曰: 是书成于悼红轩中,曹雪芹先生增删五次,此书所明言者。……意者此书但经雪芹修改,当初创造,另自有人。 如果说程伟元对曹雪芹的著作权,仅仅持怀疑的态度,至王梦阮,则由怀疑发展到否定。 批评王梦阮《红楼梦索隐》的胡适先生《红楼梦考证》,在作者问题上下过一番大力,他明确说:  相似文献   

20.
对百年来研红名家及其代表性著作进行了系统梳理与阐释,认为百年<红楼梦>小说批评接受研究应分两条线进行:一条是对学者即红学家的<红楼梦>研究的认识与评价;一条是对作家或作家兼红学家的<红楼梦>研究的认识与评价.这两条线共同构成了百年<红楼梦>研究史即<红楼梦>小说批评接受史的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