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教学文本是课程要素互动生成的生态系统中一个具有多重属性的互动因子。文章以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为理论依据,解读文本的历史性和生成性特征,并从哲学解释学的几个概念人手来构建新的教学文本观,以期为课程组织系统的生态构建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与解释学并无直接历史渊源,但是,马克思主义与解释学研究却具有内在的关联,对解释学研究具有一般的指导意义.坚持理解的客观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原则的具体体现,坚持文本意义的可知性是马克思主义可知论的基本要求,坚持理解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辩证法的基本精神,以实际的理解活动来检验和发展解释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3.
理性主义课程观和经验主义课程观是中西方教育史上存在的两种典型的课程观,二者都把知识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放在了两个极端的位置上。"完整性"课程观则将二者由"过"与"不及"拉向"中",强调师生的共同在场与融合及对文本的学习,让教育实现生活世界和人性的复归。在实施时,教师应增加课程的开放性、重视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以及深层和全面挖掘课程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知识和理性主义课程观把课程等同于知识,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学生的主体性严重缺失;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又把课程理解为学生的个体经验,并表现为纯粹的学生主体的课程,从而造成教师主体与文本主体的缺失。主体间性课程就是基于知识理性主义课程观和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的困惑而提出的。主体间性课程是主体间性交往的经验。理解是主体间性课程的基础,对话是主体间性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课程观念是人们思考课程问题所获得的结果,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教师是课程观念的主体,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从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出发,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一种意义的创造与不断生成的过程。但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课程观却被一些外在的因素所制约,如教师的教学经验、教育评价制度以及教科书的设计,等等。  相似文献   

6.
课程观念是人们思考课程问题所获得的结果,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教师是课程观念的主体,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从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出发.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一种意义的创造与不断生成的过程。但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课程观却被一些因素所制约.如教师的教学经验、教育评价制度以及教科书的设计等等。  相似文献   

7.
解释学是以研究艺术作品(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为主要内容的哲学流派。在数百年的理论发展史中,解释学打破了文本解读主客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在考察文本存在的本体论、意义论、理解观和历史观等方面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确立了合理而权威的理论体系,对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是以文本阅读行为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活动,因此与解释学有着天然的亲缘联系。  相似文献   

8.
文本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文本观及对文本的不同的解读方式都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传统哲学解释学强调文本中作者的主体地位,主张阅读作品就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造成了课堂教学中师生只注重解释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而忽视了师生主体性的发挥。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强调文本解读过程中读者的地位。主张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创作的过程,这一文本意蕴,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焕发出创新的活力,能够有效地改变课堂的面貌,让师生生命质量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9.
南宋陈善的"出入"说、陆九渊的"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论以及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说可以作为中国古典解释学意义观与理解观的纲领和代表.比较西方解释学的"更好的理解"和"不同的理解",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解释学是在实践的自觉中沿着两条清晰的阐释方向和线索完成了方法论的积淀.其意义观坚实而灵通,执著而超越;其理解观既出入有据,亦进退自如.而西方解释学却在理论的自觉中越来越深地走向了一条体系建构的道路,其意义观和理解观的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不断演变,呈现出对立而复杂的状态.应该说,中国古典解释学洋溢着灵活而实用的个性,西方解释学则呈现形而上的本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课程设计具有权威性;教师与学生则只是一个度菌 去发现课程设计所本的原有之义的接受。在与课程本的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往往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本着重借鉴后现代解释学的有关观点,试图通过使传统课程设计得的地位消解和对其语言的任意性和真理观的批判,确立现代课程观中理解的必然性和相应的地位,保证师生与课程本对话的继续。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主义把科学视为纯粹客观的,特雷西则认为科学具有无可置疑的诠释性,这种诠释是通过语言途径来达到的,特雷西以科学具有诠释学性质来批判传统的客观主义科学观,自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对科学的诠释性理解不能也不应彻底否定科学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2.
A critique of the conception of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put forth by Leonard C. Hawes in a recent article in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is made. Using Martin Heidegger's definition, it is argued that Hawes has misunderstood the enterprise of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An addendum is included which suggests a beginning way to think of the role of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in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phenomena.  相似文献   

13.
对阐释翻译理论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翻译的实际操作过程从阐释学的四个基本步骤:信任、入侵、吸收和补偿。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论述,深入研究了给予阐释学理论在翻译实践的具体操作过程。之后重点从翻译过程中文化背景的转换、表达方式的转换、意境的重构等方面给出了阐释学的翻译应用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两位诠释学爱好者和研究者之间的通信中所讨论的问题,对于诠释学研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信双方的探讨也是深入和富有启发意义的。现征得两位通信者的同意,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诠释理论的传入和创建“中国诠释学”的努力,中国古代诠释传统开始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其中,朱熹诠释思想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探索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思路和视角,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传统诠释思想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西方诠释学中,利科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传统诠释学理论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语义学、精神分析与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成果,以反思作为中心线形成了自己的诠释学思想。从总体上看,利科诠释学思想历经了现象学诠释学、文本诠释学、自我诠释学三个阶段,但这个三阶段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利科诠释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现代解释学的出现是二十世纪思想界的一个重要事件,它的产生对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对现代解释学的两上重要人物伽达默尔和赫什的解释学美学思想,从艺术本理解、解释的历史性问题以及艺术语言观三个方面作一比较,找出他们解释角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诠释的旨趣在于更好地理解与解释,将政策视为文本形成了政策研究方法论的诠释取向,探究政策文本的诠释学分析路径是发挥诠释学方法在政策研究中应用价值的必然要求。基于诠释学理论的演进历程提炼出“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诠释学分析要素,结合政策特质以“政策制定者”“政策文本”“政策受众”为三个支点建立教育政策文本的诠释学分析框架,并提出从教育政策制定者行动理解文本意义、从教育政策受众行动阐释文本意义的两条分析路径,进而选取我国《规划纲要》与“双减”等政策文件进行应用分析。研究表明,将诠释学方法引入教育政策研究,不仅可以探明教育政策意义的传递逻辑,揭示阻碍教育政策共识达成的原因,还可以实现对教育政策意义的深入理解,促进教育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诠释学领域中,各种诠释学理论相互冲突,方法论与存在论之间的冲突就是其中之一。利科立足西方哲学传统,通过现象学、语义学与反思环节,对诠释学方法论与存在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公断,解答了解释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The main argument of this article is that science teaching based on a pedagogy of questions is to be modeled on a hermeneutic concep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s a proces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exts. This process is spelled out in terms of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A text constituted by scientific practices is at once united by a hermeneutic fore-structure and scattered in a diversity of spaces of representation. The educational questioning that should reveal the interpretative aspects of the textualiz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nsists of four groups of issues. The ultimate aim of this kind of science teaching is the education of ‘internal critics of science' who are able to make explicit hidden possibilities of doing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