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出于俗,俗化为礼”。学习涉外礼仪,不仅需要掌握国际文往惯例,而且还必须对各国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否则,就会使“入乡随俗”、“客随主便”、“相互尊重”等国际交往的一系列惯例成为空谈。  相似文献   

2.
龙晓添  萧放 《文化遗产》2016,(3):104-111
儒家礼仪文献为中国长期以来的礼仪实践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是礼仪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从《仪礼》到《家礼》,历代有关礼学的著述,讨论丧礼、丧服的篇卷众多。这些经典的丧礼记述,成为丧礼知识传承的重要依据。《仪礼》化俗成礼,制定了一套复杂的士大夫及以上阶层的礼仪制度。且成为后世制定礼典,传承礼制的基本依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仪礼》不能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要,朱熹试将《仪礼》化繁就简,尝试在更大范围内推行儒礼,《家礼》又逐渐成为后世礼书的基本模板。《仪礼》、《家礼》作为儒家重要礼仪文献都呈现出一脉相承的丧礼书写特点:以"慎终追远"为丧礼的基调;以别亲疏、贵贱为制礼的基本原则;倡导有节制的、周全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3.
宋明以来,受朱子《家礼》的影响,庶民家族祭祀祖先礼仪呈现出程式化与规范化的特点,并在清代得以多元化发展。在清前期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礼仪教化的背景下,鲁中地区仕宦家族将祖茔视为重要的礼仪空间,以符合儒家礼制与孝道观念的形式,有意地建构了祭祀先祖、飨宴议事以及教化训饬的一套规制性书面范本,将墓祭的习俗塑造为宗族祭祀的礼仪传统。以士绅为主导的礼俗实践说明,文字书写在礼俗整合中权威性的确立,使得基层生员群体作为主持宗族祭祀实践的关键人物,在承担乡约教化"以礼导俗"的作用上更加突显。  相似文献   

4.
自18世纪末至"二战"结束,德国在一个半世纪内遭受了数次社会政治巨变,与此相应地,其礼俗互动(观)也先后经历了"礼失求诸野""俗学于礼""俗生于礼"与"礼缺造诸野"四个主要发展阶段。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首先,礼俗互动(观)以及民俗学是有政治性面向的,与社会政治背景相适应。其次,重俗轻礼或者为社会政治秩序动荡之时,或者为极权统治之时,而重礼轻俗多为秩序相对稳定之时。再次,无论重俗还是重礼,都要为礼俗起源找到一个合理解释;重俗之时,一般将其归结为民族共性,而重礼之时,往往将其解释为上层精英的创造力。最后,礼俗互动观总是立足于实证主义,再加以理性思辨;但由于其政治性面向,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人为加工,乃至偏向于功能主义、甚或工具主义。  相似文献   

5.
西阳 《北京档案》1999,(11):28-29
中国是个以礼仪著称的国家,故在礼仪上有许多警世之句流传至今.诸如"礼尚往来"、"礼多人不怪"、"礼下于人,必有所求"的说法,形成一整套礼仪文化.  相似文献   

6.
礼多人也怪     
中国有句老话叫“礼多人不怪”,但对“礼”字的理解却古今有别。按旧俗,礼仪多.人不怪;按新俗,却是礼物多,人不怪,意为在不尚往来的单方面送礼中,即便你一而再、再而三地送礼物,人家也不会见怪。  相似文献   

7.
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得以贯彻的祭祀礼仪系统,并通过儒家知识分子的媒介作用而传播到了民间。在河南省南部罗山县至今流传着一种由"礼生"主持丧礼祭祀的习俗,当地人称为"叫礼"或"堂祭"。利用在田野调查中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看出作为大传统的儒学与民间小传统之间的互动和转化关系。礼生"叫礼"一类的带有儒教色彩的民间仪式,一方面如一些学者所言,是"礼教下渗"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包括礼生在内的民众对于大传统的自觉接受和继承。在儒家礼仪文化趋于式微的今天,"叫礼"或曰"堂祭"的这类民间习俗的存在尤显珍贵和重要。  相似文献   

8.
投壶,亦称射壶,是一种既登大雅之堂又入巷陌百姓家的传统游戏.投壶是由古代射箭礼仪演变而来的[1].按西周礼制规定,天子朝会群臣时要进行"大射"之礼,诸侯朝见天子时要进行"燕射"之礼,诸侯相会时要进行"宾射"之礼,士大夫桐聚时则是进行"乡射"之礼.  相似文献   

9.
众人一般会认为傩只是一种简单的娱乐表演,仔细研究,其实不然。通过傩仪我们可以透视中国的礼仪文化。本文将以历史典籍、实际考证为据,从儒家"礼"文化的角度,对傩仪中折射出来的礼仪文化作个探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儒家思想向来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乐"."礼"指礼节,"不学礼,无以立"."学礼"、"知礼","克己复礼为仁".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向来注重以礼相待,尤其是卑下者见到尊长者更要注重礼节.礼仪可以通过语言形式表达,比如,在古代通过称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堂"表示尊重,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表示谦虚.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之一,朱熹对礼学之中"文末"的探究以及对中华礼仪的研究和修订活动,对于勘明"辨析文末"的意义所在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兰台世界》2012,(13):70
《钦定仪礼仪疏》是清朝政府编订的关于礼仪规范书籍,全册为49卷,此次征集到31卷。这套书籍是清朝政府对士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观礼、丧礼、祭祀等礼节的规定,图文并茂,全面反映了清代中国礼制。《钦定仪礼仪疏》既传承了清代以前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祭礼知识的传承依赖礼生的"文化中介"作用。从宋代朱熹《家礼》,到明代丘濬《文公家礼仪节》,再到宋明以来徽州宗族祭礼实践,祭礼仪式中的礼生经历了由无到有,且不断壮大的过程。礼生最终成为仪式专家,承担了将祭礼知识转化为行为实践的责任,他们在祭礼知识历史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书君 《大观周刊》2013,(7):264-264
跆拳道运动要求练习者不仅学习跆拳道的技术,更注重对跆拳道礼仪、道德修养的学习,每一次练习均要求“以礼始,以礼终”,培养人的礼仪、忍耐、谦虚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跆拳道运动作为一项源远流长的民族体育项目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本文主要通过对跆拳道运动介绍, 以学生为例从跆拳道礼仪和价值的角度采试论跆拳道礼仪对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遂昌古有于立春前一日,"官祀芒神,行鞭春礼,家设酒肴,祭祀土神"之俗.又于三月亥日,"祭祀先农,行耕籍礼".自明至清,历有传承.在汤显祖的"迎春"诗中,对特定的祭春文化有着直观的反映,鞭春的民俗事象,在诗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有一项集礼仪与娱乐为一身的运动——投壶。投壶源自周室射礼,其兴起与春秋的时代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投壶在射礼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在保留部分礼仪规则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随意性,使其轻松娱乐的成分突显。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的人生礼仪,源于《礼记》等儒家经典,"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与饮食又有着昆密的联系,形成了独特的饮食礼俗.  相似文献   

18.
具德弘礼主持灵隐寺期间,历时十八年,募化筹资重建灵隐寺;沿袭元、明禅风,开堂说法,广受缁俗皈依;以方丈香资,购置山地。经其努力,灵隐寺梵刹庄严,古风重振,一跃而居"东南之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称“礼仪之邦”,而视其他化外民族为““蛮夷”。这固然是自我中心观的一种体现。但同时也反映出“礼”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从礼仪制度与风俗的悠久历史、丰富内涵和广泛影响考察。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华文化看作是礼文化: 提起中国古代礼仪,我们往往会想到儒家学派盛誉的周公制礼作乐。似乎周公是古代礼仪的始作俑者:那么实际情况是不是如此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礼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不可能是某位圣贤闭门造车的产物。当然,我们不否认在礼仪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周公可能做了一些成文化、条理化的工作。 “礼”从字形上分析,左边从“示”,右边为俎豆祭物,许慎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因此,礼应当是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郭沫若氏也曾推测:“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荀子说过,“礼有三  相似文献   

20.
筷子的礼俗     
正礼俗,是一种社会生活,是由风俗习惯演变而来的一种文化现象。繁体字的"礼",左边是神,右边是俎豆祭物,所谓"礼"是对神的一种虔诚的敬仰和畏惧。古代的礼俗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色彩,而当今现代社会的礼仪,是节制人的行为、规范人的关系的一种文明。上了年纪的人,大多还记得童年所受的餐桌家教,其中令人难忘的是筷箸礼习,现在回想起来,用筷约有十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