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当属战后美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作品摆脱了黑人小说惯有的主题:种族歧视和种族仇恨,讲述了主人公无名黑人青年探寻自我和自我觉醒的经历。小说通过空间规训、空间迁移和空间重构等书写技巧,揭示了美国种族隔离盛行时期非裔族群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身份迷失,再现了人物伦理选择的两难境地和意识觉醒,反映了美国非裔族群的伦理诉求,同时也表达了种族融合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2.
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中暴力主题的描写十分丰富,本文在梳理莫里森这一写作特色的文学渊源及其现实基础的前提下,着重阐述了《宠儿》和《秀拉》这两部小说中母弑子这一极端暴力行为及其表现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战后美国族群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战后美国族群结构发生了显性的变化。美国族群结构中欧裔白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占人口总的比例明显改变,它导致美国政府对少数族群的类别 随之改变。这种族结构的变化,与美国移民政策的松动、亚裔拉美裔的佥移民和非法移民的大量涌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族群生育率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美国族群结构的变化。美国族群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美国多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于美国非裔民族的特殊创伤历史,历史观一直是美国非裔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格罗丽亚·内勒的小说《林顿山》通过主人公老卢瑟·奈迪德和子孙从无到有由兴而衰的过程反映了极端利己主义与自我毁灭的必然联系,并揭示了极端利己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源于对美国非裔创伤历史的错误观念。  相似文献   

5.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墨西哥裔女性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代表作。这部女性发展小说描写了墨西哥裔美国女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境况。作者以一种儿童的"沉默"来反映自己生活周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表达了摆脱传统西裔女性悲剧命运的决心。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19,(4):70-75
美国非裔女作家杰斯敏·沃德的小说《拯救骨头》荣获2011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从表面上看,小说讲述了一个14岁美国非裔少女在父权制度与种族主义双重桎梏下的挣扎与困惑以及她的坎坷成长经历。然而,小说深层的叙事目的在于,作者通过这种叙事设计,试图让主人公在身体叙事的过程中建构黑人女性主体性,探讨黑人女性的自我救赎与解放之道。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末,伴随着民权法的实施和民权运动的消退,美国非裔在就业方面受到的歧视与限制逐渐被打破。非裔人群开始享有更广泛的工作机会,进入包括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内的国家公务机关工作。但在暴力机关工作的非裔警务人员常会面临族群与职业的认同冲突。这种认同危机折射出后民权时代非裔警务人员在族群认同与职业认同之间的艰难平衡。美国非裔警察联盟是为解决此类问题而成立的社会组织。该组织致力于加强非裔警务人员的族群归属及完善其职业责任,在建构双重认同体系、完善认同互动路径和明确认同边际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针对芝加哥警局的相关诉讼成为美国非裔警察群体平权的里程碑,影响了其他地区非裔警察与有色人种社区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涵盖非裔、西语裔和印第安裔女性成长小说等不同类型。当前国内外对美国当代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其内涵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文章通过对三部代表性作品即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和莱斯利·马蒙·西尔克的《黄女人》的具体分析来揭示该类型小说的深刻内涵,旨在把握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过程中的一般性特征,并发掘其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代表作品。小说生动描绘了芝加哥移民社区里墨裔移民群落中一个羞涩而敏感的少女埃斯佩朗莎的成长历程。本文旨在从成长主题角度来分析小说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经历的心路历程,对于她个人乃至整个墨裔族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诺特·迪亚斯的短篇小说集《沉溺》描写了多米尼加裔移民在美国遭遇的种种身份认同危机。小说集的叙事特征尤其引人注目:貌离神合的片段式叙述、采用"留白"手法的开放性结尾以及为了还原真实人物而采用的视角越界策略。以上种种叙事手段均有助于该书边缘族群身份追寻的主题表达。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时期锡伯族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赵春生对锡伯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在发扬和继承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同时,大胆借鉴现代主义创作艺术手法,淡化作品情节,人物形象亦幻亦真,使得作品具有抽象化,象征化等特征.尽管这些手法运用的还不是很纯熟,却形象表现出时代的变革给锡伯族人民带来的影响,揭示了新时期锡伯族人民生存的心理事实.  相似文献   

12.
沙汀在小说中极其喜欢使用四川的方言土语.他小说中的方言主要存在于人物的对话和人物的命名上,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操着一口地道的四川话,人物的诨名也带有浓厚的四川味.探究其创作心理,除了人物角色的需要,主要因为沙汀对四川方言的热爱和熟悉.  相似文献   

13.
李洱小说在思想上蕴含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形式上又充满了先锋气质。他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分子身上,还关心农民等底层人民的生活,表现了当代人性的异化;同时,李洱小说的艺术特色也让人眼前一亮,在叙事、修辞上都独具特点,是一位非常值得研究的作家。  相似文献   

14.
《幼年》是自传体小说,是骆宾基长篇三部曲的第一部。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以讲述小城故事见长的作家不同,骆宾基没有从文化批判的角度揭示故乡珲春的落后意识和封建习俗,而是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着眼,聚焦民族文化,细心描绘小城生活的诸多细节,选取家庭日常起居和小城各民族居民生存交往这一核心意向,利用混沌初开的幼年视角,让读者看到和体味了东北满、汉、回、朝等多民族杂居共处的三等小县城的社会风貌和地域风俗。小说文笔轻柔,浅吟低唱,融时代变迁、民族交汇和地域风俗于一体,为读者提供了感同身受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5.
锡伯族民间故事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中可以看到古代锡伯人的社会生活、信仰习俗和文学想象力以及民族心理特质。锡伯族民间故事同其他兄弟民族民间故事,有着许多联系和相似。在语言运用上,因为使用锡伯语,所以保留着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 ,由马原、格非、孙甘露等人的“叙事革命”所引发的先锋小说运动 ,实际上是从形式的角度探索了现代小说的发展道路。小说形式之重要在于文学作为广义艺术之一种 ,它的形式无法与内容剥离 ,而决定一种文体的存在和发展的恰恰是它的形式而非内容。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 ,叙事乃是“小说的实际构造” ,所以 ,小说形式的革命 ,其焦点在于“叙事革命”。马原、格非和孙甘露的小说代表小说形式探索的三个不同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萧红的乡土小说十分尊重自己内心的本真感悟。她凭着对家园故土、东北黑土地文化及家乡“子民们”生存困境的本真描绘和在创造中自由自在的艺术追求,在众多乡土作家中独树一帜。可以说,故土情结玉成了萧红小说的成就,而她的成就又构建于她写家乡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命挣扎。她自觉秉承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但与鲁迅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黄健 《凯里学院学报》2012,30(4):106-111
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的梁羽生,其创作明显地受到左翼文学的影响。这突出表现在其以人民性为本位的侠义观、承担政治重任的女性形象,以及将历史理想化的浪漫风格上。这也正是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的独特性所在。不过,虽然深受左翼文学影响,但他的武侠小说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上,而是有着更多元化的思考与表现。对此展开剖析可使人获得对梁羽生武侠小说更真切的认识,并由此反思文学批评中因思考的模式化而造成的偏见。  相似文献   

19.
白玛娜珍的两部长篇小说《拉萨红尘》和《复活的度母》显示了藏族女性文学的成就。从题材的现代性和对现代生活中女性情感世界的把握来看,《拉萨红尘》和《复活的度母》开拓了长篇小说中藏族女性现实生活的表现空间。散文化的抒情叙述,大胆而热烈的女性意识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感和神秘的宗教文化,这些因素使这两部长篇小说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也成就了作家的浪漫主义小说风格。  相似文献   

20.
基诺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是古代氐羌族群的后裔,其着装方式仍保持着男子"麻布短衣裤,以红黑藤篾缠腰及足",女子"麻布短衣筒裙",服装布料织造等也保留着旧时古朴的文化风貌,是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通过对基诺族族源和传统衣着样式的考察溯源,以及基诺族的染色工艺、织造工艺及织锦纹样的研究,充分展现基诺族所承载的独特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