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教材作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这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导向.语文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表达,教的应该是语文,而不是课文.那么,怎样用好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思想感情的文本例子呢?我在教学<沉香救母>这篇课文时,努力尝试把课文作为例子,结合低段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具体而实在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触摸语文、感悟语文,向"藕花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2.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教材作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这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导向。语文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表达,教的应该是语文,而不是课文。那么,怎样用好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思想感情的文本例子呢?我在教学《沉香救母》这篇课文时,努力尝试把课文作为例子,结合低段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具体而实在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触摸语文、感悟语文,向“藕花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3.
包小平 《成才之路》2013,(17):73-74
学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叶老早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从阅读教学来说,它的任务正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在课文这个"例子"中理解、感悟、积累语言,并学会运用。  相似文献   

4.
很久以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教导我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也正是通过一篇篇课文例子的教学,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并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吗?  相似文献   

5.
<正>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指导阅读方式,培养阅读能力,目的在于让学生得法课内、得益课外,学会阅读种种的书。如果仅仅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来感悟课文所表达的主题,习得相关表达方法,只能是蜻蜓点水式、浮光掠影式的,要想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感悟,除了教好课文这一"例子",还要将这一"例子"放大,将学生的视野引向  相似文献   

6.
<正>【主题背景】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近年来关于语文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也成了我上每节课之前必思考的问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显然,阅读教学时,我们不能只教课文,而应把课文当作例子,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有所得。那每篇课文能作为语文教学哪方面的例子呢?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提出了语文课要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命题。他认为,"本体性教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我认为,要让学生拥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并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而有效的词语教学对整篇课文的教学来说,能起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那么,如何使词语教学行之有效呢?对此,我有以下几点见解。一、理解词语,从"乐"中"说"来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词语,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一、读书笔记的理性之思(一)阅读的底色——心灵丰盈教语文为什么一定要注重阅读?这是每个语文老师一定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课文是"例子"。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我们要花大量的精力研究语文学科教学的技术。叶老说"课文不过是个例子",每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不是学习的目标,借助这个"例子"让学生积累词汇、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说过:"课文是个例子,凭着它要教会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情景教学法"的创始人李吉林说过:"作文指导主要的工夫是在眼前,而且主要是在阅读课上。"因此,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的写作水平有较大、较快的提高,让习作不再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引导中低年级学生作文时,教师该如何做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0.
提到语感,我想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不陌生,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不言而喻,但如何增强学生的语感呢?通过实践,我认为一定要"读"占鳌头。一、精读增强语感精读,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经过编者的精心打磨,非常适合精读。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遣词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探索,去感受、理解课文。笔者在《狼和鹿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曾实践过这一教学理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将这一课的课堂教学片断笔录如下:我首先让学生预习这篇课文,上课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阅读课文时存在的问题。忽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还不明白,谁是破坏森林、造成生态失衡的罪魁祸首呢?”我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他们理解课文的重要性,于是就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在浩如烟海的优秀篇章中,为什么偏偏选中"这些"例子让学生学呢?显然,这些文本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方面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抓住文本做文章。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从自学课文做起。现行语文课本,自读课文的比例非常大,目的也就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可是,很多学生面对一篇课文,却无从下手,不知应该学些什么,不知应该掌握些什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指导学生用如下几“招”,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如今,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阅读教学必须找准语言的训练点,让学生反复模仿训练,从而让他们学有所得。那么,在一篇课文中要挖掘哪些有价值的"点"来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呢?通过什么的方式来训练才有效呢?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就这方面作了一定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学生说,他们很想上"开心的,长知识的语文课",不少学生从心里喜欢语文课,可为什么语文课却让他们"想说爱你不容易"呢?谁动了语文的美丽?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呢?怎样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美丽?让他们热爱母语,把阅读当作自己的兴趣、习惯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深知任重而道远。所以,在日常教学中也作了一些思考。一.唤醒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信力和自豪感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  相似文献   

16.
口头说为语,书面写为文,是为语文。当前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浪潮中,很多教师认为课堂上教师少说,让学生多说,就是在实施课堂改革,就是在教语文。但是怎样教好小学语文课,叶圣陶先生这样阐述:"语文课就是语文教师借课本里的一篇篇课文做例子,教会学生说话,教会学生写话。"全国知名教师贾志敏先生提出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另一知名教师薛法根先生则主张三个不教: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不教。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相似文献   

17.
一篇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同,占单元课时的零头,一学期算起来,也只不过是十多课时.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认为略读课文是学生"略读",教师可以"略教",甚至不教,让学生自学,把略读课文当成学生学习生活中可有可无的"零食".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荀子说:"略则举大.""略读"是要求学生能掌握课文的大要,能阅读更多的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回归.  相似文献   

18.
徐宽海 《快乐阅读》2011,(23):173-173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和服务于生活的。阅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课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下面谈谈本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点滴体会:一、巧设疑问,设置情境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相似文献   

19.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能帮助理解。课文不熟,而去分析篇章结构,挖掘文章的主题,这是不可能的。朗读熟了,脱口而出,便于背诵,帮助记忆。朗读者通过活生生的语音,显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立意布局,写法的风格由于语音活起来而增加效果。古人又说:勤于读书,逸于笔致,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作用。哪么,怎样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在教学一篇新课文前,总得让学生朗读一遍,这第一遍的朗读,可以叫做了解性朗读。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让教师掌握学生知与不知的情况。学  相似文献   

20.
向承凤 《湖北教育》2003,(17):23-2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采取相应的学习方式,促进其主体发展呢? 一、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荷花》一文的教学,老师布置学生学习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作者为什么说这幅画是“活”的画?为什么说荷花会“冒”出来。而不是“长”出来的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让学生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