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洁珍 《宜春学院学报》2005,27(3):34-39,72
法治社会主体精神的建构,就是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建构、塑造和完善。因为公民意识与法治理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公民意识对法治的实现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代化公民意识的建构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它既需要在公民的社会意识中确立法和现代法治的原则,更需要公民在对待权利和权力的意识和行为中有理性、辨证、全面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2.
法治意识作为现代意识的标志性元素,对其进行培育和提高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法治意识仍很薄弱的现状,从阐释法治意识的涵义及内容出发,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法治意识薄弱的各种表现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多条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3.
建立现代法治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理想目标,然而法治不是一个完全抽象的、脱离社会现实或游离于人们日常生活之外的秩序,而必须存在于人们的伦理生活之中。人们的伦理意识和价值观念是支撑法治国家的精神内核。所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与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建设和伦理意识的培养都是不可缺少的;在建立现代法治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其固有的深层的精神意蕴——伦理性,这也是建设高度文明的和谐社会的本质要义之一。  相似文献   

4.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社会现代化的内动力和先决条件,而个人现代性是个人在现代化过程中所表征出来的特征属性,是人的现代化的结晶。个人现代性的主要表征概括为:主体意识,开放意识,参与意识,法治、协商意识,自由、竞争意识以及鲜明的个人效能感。个人现代性相对于现代公民意识教育而言应该具有时间先在性,然而个人现代性相对现代公民意识教育而言又不具备逻辑先在性,每个人不是生来就具有现代性,其需要教育的唤醒和启蒙。个人现代性与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应该共同走向一条互动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社会现代化的内动力和先决条件,而个人现代性是个人在现代化过程中所表征出来的特征属性,是人的现代化的结晶。个人现代性的主要表征概括为:主体意识,开放意识,参与意识,法治、协商意识,自由、竞争意识以及鲜明的个人效能感。个人现代性相对于现代公民意识教育而言应该具有时间先在性,然而个人现代性相对现代公民意识教育而言又不具备逻辑先在性,每个人不是生来就具有现代性,其需要教育的唤醒和启蒙。个人现代性与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应该共同走向一条互动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公民意识教育,是现代法治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公民意识作为一个多元的结构性要包括独立的主体意识、积极的护法意识、正确的权利主张意识、自觉的义务履行意识、公平合理的价值观念与现代的国家主权意识等多方面内容。由法律知识传授深入到法律价值重陶、变单纯的守法教育为全面的公民意识教育,塑造新一代国民,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转型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孔徙  邓飞 《教育艺术》2006,(4):53-54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国民意识中的规则与权利观念淡薄、缺失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障碍。而提高国民整体的规则意识与权利意识,首先要从中国的教育入手,尤其是高校要结合专业素质教育特点。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现代规则与权利意识的培育与传播。  相似文献   

8.
法治并不是纯粹的法制问题,其中至关重要的还涉及到作为主体的人的现代化问题。人的现代化意味着思想、意识、价值观等方面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协调,这离不开教育的潜移默化。因此,法治的建构,与作为培养法治人的现代教育体制紧密相关。探讨法治建设应关注“法外”话语。  相似文献   

9.
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流思想的中国,孕育出来的是重德轻法的主流思想,由于民众的法治意识淡薄,导致民主与法律精神先天不足,制约着现代法治进程;加之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价值震荡和真空状态,极易造成社会成员价值选择的迷茫和失范。以儒家文化为视角,通过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冲突,探讨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培育民众对法律的意识,有利于构建与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新文化、新伦理。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治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法治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形式之一,也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题中之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基因、政治与法理的理论依循、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考量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治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一般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治教育可以发挥稳定功能、调适功能和认知功能。管理机制功能偏差、课程建设供需失衡、实践活动协同乏力、网络环境创设不足构成不同程度的融入困境。由此,通过制度规范与法治理念协调统一、课程思政与法治教育协同并行、教育场域与法治实践有机联动、网络媒介与法治话语融通共建,积极推动管理机制汇合、教学体系融合、实践活动聚合、网络空间嵌合,最终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治教育这一进程的实效性、全面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