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音乐追求的境界,也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追求的境界。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小说在古今、中外、雅俗三方面的沟通和融合状况我们称之为“三通”,现代小说作家在追求“三通”境界方面付出了艰苦努力。本文认为,现代小说主要是由近代通俗小说分化为两支发展起来的,新文学作家努力实行小说变革从而突破了古典小说传统,而现代通俗作家则在继承古典传统的过程中努力使其小说现代化;现代通俗作家主要联系古今,“俗而向雅”.新文学作家重在融合中外,“雅而向俗”,两者共同促进小说向“雅俗共赏”的境界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学习求发展:学习型社会成人学习的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型社会构建中,成人应以学习求发展.“以学习求发展“意在强调成人的发展过程是成人更为积极的反思已有发展问题、追求新的发展境界的过程,凸现成人在发展问题上的主体性、选择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教育的功能,认为本体功能是培养人,教育的其他功能都只是其派生功能。依据教育的主体——人的“存在状态”,将教育功能的释放分成生存境界、生活境界和生命境界。分析了在对人的培养和对社会发展两方面分别体现为个体谋生功能、“成事”功能;个体乐生功能、“成人”功能;个体享用功能、“成己”功能。这三层境界是相互交织、相互转化的螺旋上升过程;是追求教育功能从有用到有意义,从有限到无限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德国著名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把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规定为人具有“理性、意志、爱”,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有一个境界问题。所谓境界,在这里特指的是一种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精神意境。从总体上看,人生有九种境界,可作三类各自逐次递进的划分。第一类,是就对真理艰难曲折的追求过程中主体对真理的人生体验而言,所产生的三种递进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三首宋词名句,对之作了精辟的分析。第一种境界,是晏殊《蝶恋花》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指人在对真理追求的初始阶段,面对自然界、人类…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从“觉解”入手,推出人生意义在于“觉解”,依据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不同,将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冯友兰提出的人生境界说是融合了中西方哲学而形成的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人生哲学理论,并指出天地境界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境界。但是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建立在以“理为核心的共相说的理论基础这,该说以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将人生境界划分为高低不同的层次,发出的为获得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而追求对宇宙人生的全面了解、追求高层次的人生境界的倡导,突出理性、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原则,强调公利、维护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等观点都值得肯定的,存在的主要偏颇是将“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截然对立起来,在义利之辩上表现出抽象的道义性质。  相似文献   

8.
“自然”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诗学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诗人的生活状态中,“自然”揭示了诗人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在诗歌创作和审美中,“自然”是诗人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遵循的最高法则,是审美主体对生命的体认。梳理整个中国古代诗学体系,我们可以说,“自然”是中国诗学的基始范畴。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沟通“”合作”与“对话”的根本,是达成教学预设、生成崭新课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趣味的手段。我们追求教学语言高境界的过程,就是丰富自身的知识背景、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拓宽沟通渠道、强化合作意识、追求对话效果的过程。以下几位老师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对“教学语言的境界”的认识,目的是提出问题,引起大家对该问题的重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沟通“”合作”与“对话”的根本,是达成教学预设、生成崭新课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趣味的手段。我们追求教学语言高境界的过程,就是丰富自身的知识背景、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拓宽沟通渠道、强化合作意识、追求对话效果的过程。以下几位老师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对“教学语言的境界”的认识,目的是提出问题,引起大家对该问题的重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追求人生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儒家文化注重人性修养、道德养成与人生境界的提升,以推崇“圣贤”作为其境界追求;道家主张让人超越名利,通过出世修行,摆脱外在干扰,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放,成为“真人”是其境界追求;佛教侧重通过“戒、定”获得“慧”,去除欲望,消除痛苦,最终达至“圆满”之境界。新儒家将传统境界学说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多层次”的境界思想。教育从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文化成的过程,而境界则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精神标识,也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对于当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培育有境界的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理想追求;强调体悟、践行是当代中国教育的行动逻辑;注重家国一体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开展境界教育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沟通“”合作”与“对话”的根本,是达成教学预设、生成崭新课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趣味的手段。我们追求教学语言高境界的过程,就是丰富自身的知识背景、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拓宽沟通渠道、强化合作意识、追求对话效果的过程。以下几位老师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对“教学语言的境界”的认识,目的是提出问题,引起大家对该问题的重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沟通“”合作”与“对话”的根本,是达成教学预设、生成崭新课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趣味的手段。我们追求教学语言高境界的过程,就是丰富自身的知识背景、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拓宽沟通渠道、强化合作意识、追求对话效果的过程。以下几位老师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对“教学语言的境界”的认识,目的是提出问题,引起大家对该问题的重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中有许多关于“隐”的精辟论述,其中以《隐秀篇》专篇来论述具有文外重旨的“隐”与篇中独拔的“秀”及其与“奥”、“美”的区别。“隐”以“无”的哲学为核心内含,“隐”的美学境界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想象超越一切形色名声,无拘无碍,滋味无限,令人回味无穷,是完美的审美境界。“隐”追求的是一种含蓄深遂、意旨远丰的“沉默”效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艺美学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也就是“无”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情趣的追求有着不容忽视的中华民族深厚的哲学背景。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沟通“”合作”与“对话”的根本,是达成教学预设、生成崭新课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趣味的手段。我们追求教学语言高境界的过程,就是丰富自身的知识背景、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拓宽沟通渠道、强化合作意识、追求对话效果的过程。以下几位老师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对“教学语言的境界”的认识,目的是提出问题,引起大家对该问题的重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而言,能实现这一核心理念最好的场所无非就是课堂和谐的课堂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商境界。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意境的创造,表现为实的形象和虚的联想的统一,“实的形象”就是生活的真实,“虚的联想”就是艺术的真实。我们欣赏一句诗、一首诗,乃至其他的艺术作品,就是将虚和实作为参照系统进行相互比较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认知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暴露学习困难,变“师问生答”为“生问众议”,形成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音乐追求的境界,也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追求的境界。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也承担了陶冶情操的任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善于把握文本中宣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引领学生在充满激情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这也是我们的语文课教学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20.
“改到深处是细节”。精细化管理以精准的教育目标为导向,以精细的过程为推动.以精良的结果为归宿,采用精致的教育与管理策略,关注过程,重视细节,着眼优质,使管理达到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境界。“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奇迹”“细节藏在魔鬼中”“细节决定成败”是精细化管理的最好说明。“精致”本质上是科学、人文的有机结合,是教育者真挚的爱心、真诚的行为的一种体现,它着眼于服务,追求的是发展,重视的是完美。我们平时所说的事业上追求卓越、工作上精益求精、管理上周到细致、方法上精雕细刻就是精致化教育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