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陈挺 《华夏星火》2005,(5):14-15
一路飙升的国际油价为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对手们找到了行业重新洗牌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张照志 《资源科学》2011,33(3):451-459
欧佩克(OPEC)是一个稳定的、政府间石油供应组织,其石油政策的核心是制定符合其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的石油政策。影响欧佩克石油政策的因素很多且非常复杂。本文在对欧佩克成立以来石油政策进行全面回顾的基础上,根据国际石油市场新形势和新情况,结合欧佩克石油中长期发展战略等,提出了影响欧佩克石油政策的7个主要因素:世界石油供需形势,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市场投机炒作,欧佩克成员国派别、政治体制和外交政策,石油进口国及消费国能源政策,非欧佩克对欧佩克的竞争博弈以及替代能源。这些因素并非是单一的和独立的,其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影响和推动欧佩克未来石油政策的走向。未来欧佩克以全球石油供需形势为基础,统筹考虑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市场投机炒作等因素,实施一种使油价逐步接近和达到替代能源的价格水平的比较适中的油价政策。欧佩克未来石油政策更趋理性和合理。  相似文献   

3.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畅  杨再斌 《资源科学》2007,29(1):178-183
实证研究表明,国际油价变动特点可以用AR(1)模型描述。对油价和主要影响因素的长短期关系的检验表明,OPEC产量、OECD国家消费需求等是影响石油价格的长期因素,弹性系数分别是-8.845%、7.19%,短期影响很小;中国石油消费需求短期对油价产生了正向影响,弹性为3.99%。国际油价对长期均衡的偏离大约需要1.63~1.88个季度得到修正。实证结果说明,国际油价的长期走势仍然是由最根本的供求关系等经济因素决定的,短期油价变动主要源于突发性非经济因素。AR(1)模型和由OPEC产量、OECD国家消费需求、OECD库存等构成的因果关系模型相比,后者对于预测国际油价有更好的效果。中国国内油价对国际油价存在滞后效应,但出口价格已与国际油价同步。中国基本石油战略的构建应该建立在对长期经济因素的分析和预测之上,并建立现代石油市场体系,改革石油定价机制。  相似文献   

4.
国际油价变化及未来趋势判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雷  李江苏  黄园淅  杨波 《资源科学》2011,33(1):158-162
自进入石油时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便开始受到油价波动的巨大挑战。本文的研究表明:1965年-2000年期间,国际油价的波动始终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而主导这一时期油价波动的是发达国家与石油输出组织国家。发生于1973年的中东十月战争、1979年的伊朗革命和1990年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正是引发这一时期原油价格大幅上升的三次关键事件。进入21世纪后,国际油价变动开始从政治主导指向转变为经济主导指向,传统的出口与进口二元国际市场结构也被石油出口国、老牌与新兴石油进口国的"三足鼎立"格局所取代,从而引发了一场新的市场利益博弈。1965年-2000年期间,全球石油消费需求增长的近70%来自老牌石油进口国。然而自2001年以来,全球石油消费需求增长的95%则自新兴石油进口国。与此同时,老牌石油进口国需求下降国家数量也从2003年不足10个上升至2008年的17个。随着国际石油市场博弈程度和全球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投机行为最终占据了油价机制的主导地位。其结果造成现行油价高出正常油价1~2倍以上,标志着国际油价进入了高风险期。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石油输出国、老牌与新兴石油进口国的市场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投机成分主导下的风险机制将使世界油价继续处在一个高风险阶段。所不同者,经历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石油市场的消费格局将发生相应变化。此种情况下,国际油价很可能呈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据此得出的判断是:未来国际油价有可能保持在100美元/桶的范围(按2008年价格计算),其价格变幅大体保持在(80~120)美元/桶之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石油进口国,中国应认真对待这一种变化。  相似文献   

5.
马卫锋  赵冰洁 《资源科学》2014,36(7):1408-1417
本文基于线性和非线性的双重假设,采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引入产出、物价、货币供给和利率变动等宏观经济变量,定量分析了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与中国经济之间的关系,获得了有趣的实证结果:线性假设下的研究显示,国际油价与中国经济间存在从国际油价波动到中国经济的单向的正向关系;非线性假设下的研究显示国际油价波动与中国经济间的关系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即存在国际油价下跌到中国经济增长减缓的单向正向关系,国际油价上升与中国经济间的关系却不明显。本文的实证结果揭示出,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而言,国际油价的涨跌或仅是表象,其实质是国际经济特别是欧美经济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16年,OPEC的产量决策将对全球石油供应形势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将影响市场对于油价重回上升通道的信心和预期。全球经济形势,特别是OECD国家的复苏进度将成为影响需求增长的关键因素。美元汇率走势、市场投机活动以及地缘政治事件都将成为油价短期波动的不确定因素。文章通过自主研发的油价综合分析预测系统预测,2016年国际油价将继续保持低位震荡,Brent年平均油价为53美元/桶,WTI年平均油价为49美元/桶,平均价差为4美元/桶。影响这一趋势的最大不确定性是OPEC的政策以及OPEC与俄罗斯等产油国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7.
国内英文版生物医学科技期刊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国内英文版生命科学科技期刊的发展变化,对44种国内英文版生物医学科学期刊的发展概况、学科、区域分布、刊名、刊期变化等进行统计分析,从一个侧面考察国内英文版生物医学科技期刊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提出国内英文版生物医学科技期刊需加快其印刷版向网络化过渡、同国际出版集团合作来扩大国际影响力,同时要鼓励质量高、有条件、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有中文版生物医学期刊变更出版语言为英语.  相似文献   

8.
h指数对《情报理论与实践》影响力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为数据源,从动态和静态的视角对<情报理论与实践>h指数进行了统计,研究和分析该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及各年度期刊影响力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情报理论与实践>整体影响力较大,质量呈现逐渐提升趋势;期刊静态h指数的有效释放期为7年左右.期刊h指数较之影响因子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内江科技》2016,(12):21-22
本文回顾了2014年下半年以下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的走势,从全球经济减速与供给增加两个层面分析了国际油价低迷原因,并从相关主体的生产投资行为分析了国际油价再平衡的可能,研判了国际油价的未来走势。分析了低油价对天然气生产企业的上游生产,下游利用及天然气价格走势的影响。本文认为,要适应较长时间的低油价走势,还需要深化油气体制改革,加强上下游一体化协调发展,增强天然气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其降本增效,提升发展效益,以在低油价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影响国际油价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我们认为,2014年供需基本面和宏观经济走势将主导全年油价走势。美元汇率走强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压油价,市场投机活动和地缘政治风险也都将对市场波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我们建立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油价综合分析预测系统,得到如下预测结果,2014年国际油价水平将整体下降,Brent年平均油价为104美元/桶,WTI年平均油价为95美元/桶,两者平均价差进一步缩小。  相似文献   

11.
高油价时代的国际石油地缘政治与中国石油贸易格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运成  陈志斌 《资源科学》2007,29(1):172-177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油价也一路攀高。高油价的背后,反映的是国际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以及世界石油市场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当前国际石油地缘政治格局是美国主导、供给方(OPEC、俄罗斯为代表的Non-OPEC、非洲)三分天下的局面。其特点是:除政治、军事手段外,各国还通过争夺石油定价权、进口多元化、石油民族主义、建立战略储备、石油期货等方式来保证石油安全。目前中国每年进口石油的数量与金额不断增加,屡创新高。2005年原油进口达到1.27×108t,对外依存度达到45%,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并且进口数量与对外依存度在未来还将进一步增加,到2030年有可能达到60%。如何保障石油安全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问题。通过对历年来进口石油的数据统计分析,作者认为要保证中国的石油战略安全,应着重处理好3方面的地缘政治关系:与俄罗斯和中亚的关系;与美国的关系;与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并从国家战略层面这一角度提出化解石油安全的具体措施。包括:①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地缘政治优势;②构建多元化的石油供应战略格局;③建立石油战略储备;④利用石油期货等金融工具规避价格风险。  相似文献   

12.
2017年,OPEC和非OPEC国家减产协议的执行力度将是影响国际石油价格走势的最大变数。国际石油市场供需两侧均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美国页岩油产量的恢复速度、OECD国家石油需求的反弹力度以及新兴经济体对石油需求的拉动作用都将影响石油市场的再平衡状态。除此之外,美国加息的不确定性、市场投机的活跃程度以及地缘政治的“黑天鹅”事件都将增加油价的短期波动性。文章通过自主研发的油价综合分析预测系统预测,2017年国际油价将保持窄幅震荡,Brent年平均油价为56美元/桶,WTI年平均油价为55美元/桶,平均价差保持在1美元/桶左右。  相似文献   

13.
OPEC本质上是一个石油卡特尔,在国际石油市场具有较强的控制力。产量配额机制是该组织维护集团利益的重要手段,然而其实施却需要集团内部成员的多边合作。历次石油出口,对OPEC各成员国而言都是一次产量博弈;因此,本文在非合作博弈论的框架下构建了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与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OPEC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产量博弈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单次产量博弈下,各成员国无可避免落入“囚徒困境”,打破产量配额。然而当出口博弈进行多次,并且博弈结束时间不可知,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李海英  唐衍伟  罗婷 《资源科学》2007,29(1):196-202
上海燃料油期货合约上市之后,在参照新加坡市场走势的同时,也参照了国际原油市场的走势,价格发现功能得到一定程度发挥,改变了过去新加坡市场在国内燃料油现货市场独一无二的作用,上海燃料油期货价格成为上海、新加坡、NYMEX等多方作用的结果。本文采用协整理论、基于向量自回归(VAR)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从多变量的角度对燃料油期货上市前后国内外燃料油价格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协整检验结果显示:燃料油期货上市后,新加坡燃料油价格波动对国内燃料油价格波动的影响显著减小,弹性从燃料油期货上市前的0.68减少到上市后的0.57,同时NYMEX原油期货对国内燃料油价格的价格影响也有所体现(弹性值为0.22)。这说明燃料油期货上市后,市场定价机制得到一定改善,但是上海燃料油市场价格仍然不能摆脱国际市场的影响;要使其充分反映国内的供求情况,必须要在增加国家软实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期货市场价格发现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总结2011年国际原油市场价格走势的基础上,分析了2012年影响国际石油市场形势的主要因素,认为2012年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仍将主导国际油价走势,地缘政治因素是价格变化的最不确定因素,而石油市场供需、市场投机行为以及美元汇率等也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油价的短期波动。结合对形势的判断和我们研发的模型,我们预测,如果全球经济继续维持当前的缓慢复苏状态,2012年国际油价将整体保持上涨趋势,全年平均油价为101.6美元/桶。但是,如果欧洲债务危机出现恶化,油价将可能回落至76美元附近;相反,伊朗问题等地缘政治事件升级将推动油价突破130美元/桶。  相似文献   

16.
在产品生产市场和排污权交易市场相关联的环境下,基于一个一般性的异质型寡头博弈模型对厂商的均衡产出和初始排污权的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模型的求解,给出了厂商的均衡产出的解析表达式,分析了厂商的均衡产出随排污权交易市场价格(以下简称排污权价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厂商的均衡总产出与排污权价格呈反向变化关系;当所有厂商的致污率系数相等时,各厂商的均衡产出以相同的幅度与排污权价格呈反向变化关系;当所有厂商的致污率系数不完全相等时,排污权价格对不同类型的厂商的均衡产出具有不同的调节功能,清洁程度或污染度越高的厂商的均衡产出对排污权价格变动的敏感度也越高。进一步,在前述结果的基础上,获得了厂商的初始排污权表达式,并基于拍卖机制分析了初始排污权的分配过程。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石油市场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莹  黄运成  罗婷 《资源科学》2007,29(1):190-195
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不断攀升,中国作为第二大消费国深受影响。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基本面背后活跃着各类金融资本,基金、银行、跨国石油公司等作用强大,推动石油衍生品远高于现货规模的巨额成交量,并使衍生品的定价和避险功能在国际石油市场得到广泛运用。并且石油与外汇、基金的紧密关系也表明石油市场的金融化特性必须得到正视。同时,国内石油价格市场化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定价机制出现利润转移矛盾,深受价格波动之苦的石油相关产业也迫切需要价格避险的市场和工具,石油企业“海外寻油”也需要金融支持。因此借鉴国际市场发展,构建我国石油市场的金融支持体系顺应趋势和需求。核心是建设国内多层次的石油市场,创新各类石油衍生品交易品种,提供市场交易平台。石油基金、石油外汇和石油银行的运作是石油市场发展的动力,并通过石油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程序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