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1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雷  黄园淅  程晓凌  杨波  李江苏 《资源科学》2011,33(8):1422-1430
文章通过黄河、猫跳河和汉江三个流域开发的案例分析表明:随着现代流域开发程度的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产生的生态负效应也不断显示出来。实际上,由于流域开发的正负生态效应两者的发生存在明显的时空差,目前流域开发所做规划和设计尚无法通过及时的反馈机制加以修正和完善。如此状态使得工程建设的规模越大,梯级开发的程度越高,流域开发利弊的争论也就越大,所冒的开发生态风险也就越大。有鉴于此,最大限度地从以往流域开发的经验、特别是从失败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中汲取有益成分,就成为现代流域开发生态效应评价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2.
国际油价变化及未来趋势判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雷  李江苏  黄园淅  杨波 《资源科学》2011,33(1):158-162
自进入石油时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便开始受到油价波动的巨大挑战。本文的研究表明:1965年-2000年期间,国际油价的波动始终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而主导这一时期油价波动的是发达国家与石油输出组织国家。发生于1973年的中东十月战争、1979年的伊朗革命和1990年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正是引发这一时期原油价格大幅上升的三次关键事件。进入21世纪后,国际油价变动开始从政治主导指向转变为经济主导指向,传统的出口与进口二元国际市场结构也被石油出口国、老牌与新兴石油进口国的"三足鼎立"格局所取代,从而引发了一场新的市场利益博弈。1965年-2000年期间,全球石油消费需求增长的近70%来自老牌石油进口国。然而自2001年以来,全球石油消费需求增长的95%则自新兴石油进口国。与此同时,老牌石油进口国需求下降国家数量也从2003年不足10个上升至2008年的17个。随着国际石油市场博弈程度和全球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投机行为最终占据了油价机制的主导地位。其结果造成现行油价高出正常油价1~2倍以上,标志着国际油价进入了高风险期。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石油输出国、老牌与新兴石油进口国的市场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投机成分主导下的风险机制将使世界油价继续处在一个高风险阶段。所不同者,经历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石油市场的消费格局将发生相应变化。此种情况下,国际油价很可能呈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据此得出的判断是:未来国际油价有可能保持在100美元/桶的范围(按2008年价格计算),其价格变幅大体保持在(80~120)美元/桶之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石油进口国,中国应认真对待这一种变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的碳排放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增长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变化方面。从大区地域系统变化来看: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始终在全国占据着主导地位;中部地区碳排放在全国的比重表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西部地区比重虽较小,但基本保持着上升趋势。从省(区、市)级变化来看:1953年以来,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不断增大,并且其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1952年为起始阶段、1953年-1980年为初级分化阶段、1981年-2005年为快速演进阶段。本文试图通过产业-能源关联和能源-碳排放关联两个基本评价模型,解析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①产业结构的演进决定着一次能源消费的基本空间格局;②地区产业结构多元化程度越是走向成熟,其一次能源消费的增速也就越是减缓;③缓慢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难以降低地区碳排放增长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快产业结构演进速率以逐步减缓地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以及最大限度地改善各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一次能源供应结构,是有效控制区域碳排放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诞生以来,不断孕育出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生活愿景。本文从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才在互联网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和互联网时代人才发展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认为作为知识密集、人才密集型产业,互联网需要人才支撑。我国作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正处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也面临着人才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从胡焕庸人口线看地理环境决定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地关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人地关系思想中最受关注的思想之一,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现代地理学解读,认为地理环境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区域差异的原因,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制约或促进作用。对2005年中国省区级人口密度、单位面积上人均GDP和生产性土地资源率进行分析,并与胡焕庸人口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胡焕庸人口分界线依然是中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基线,人均GDP空间分布与生产性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区域人口分布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表明,胡焕庸线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口分布差异情况,更在于其揭示了中国资源环境基础的区域差异特征,这也是其长久以来依然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真正原因。胡焕庸线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在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待不同的地区,必须因地制宜,按照其地理环境特征来确定其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产业结构节能潜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鉴于现代社会发展对能源消费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认识和把握国家能源消费行为规律及其变化趋势已经成为社会能源节约的基本前提。本文通过结构演进-能源消费和结构演进-单位能耗两个模型,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印度产业结构演进和能源消费情况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现代化建设初期,二产为主的结构演进对国家能源消费需求产生了明显的增速效应;随着多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能源消费需求的减速作用开始逐步显现,从而形成由升到降的倒"U"型曲线变化形态。作为世界重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中国在长期一边倒的部门发展政策影响下,刚性演进特征极大地制约了国家产业结构节能效应的发挥,单位GDP能耗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7.
中国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分析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国家之一,中国节能减排的意义重大。根据节能减排的基本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单位能耗和能源结构-碳排放3个联动模型,进行中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增长与碳排放三者的行为特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结构演进决定能源消费增长基本走向;第二,二产绝对主导的产业结构演进极大地延缓了单位GDP能耗倒U字型变化的过程;第三,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结构奠定了国家碳排放增长的总体格局。有鉴于此,推动结构节能减排,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初步判断,未来20-30年,在国家低碳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和能源供应结构的改善至关重要,其中,前者的贡献度可能达到60%,后者的贡献度可能在10%。  相似文献   
8.
9.
绿色发展强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统一与和谐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力量,对此本文从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的分布、流动和主要特点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展示当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现状,旨在更好地了解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对绿色发展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地区煤炭供应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园淅  张雷  程晓凌 《资源科学》2009,31(4):687-695
西部地区是中国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能源供应基地,其供应潜力主要通过煤炭外运来实现。在资源赋存和经济发展两者空间差异的共同作用下,西部地区成为国家煤炭外输的重要基地。数据分析表明,在西部地区煤炭的外输过程中,西北区的作用至关重要。其煤炭供应不仅量大、且范围广;同时,供应半径的定量分析发现,无论是在总体还是在省区级层次上,西部地区煤炭供应半径均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基本趋势,其拐点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分析认为,上述煤炭供应半径的变化是西部地区自身城市化发展所导致的能源需求增大的一种必然结果。有鉴于此,西部地区煤炭供应的合理模式和其作为国家能源供应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应引起更加深刻和广泛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