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徽州民间歌谣中的妇女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徽州民间流传着大量的歌谣。反映了旧时代徽州妇女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婚姻爱情上的种种不幸和卑贱凄惨的生活;也表现了她们勤劳善良,坚忍不拔,追求和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对研究古代徽州的社会风情,特别是妇女生活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西汉时流行的《越人歌》,是徽州最早的情歌。徽州情歌基本为小调、歌舞类型,有独唱、对唱、第三人称的咏唱。歌词大都从生活小事楔入,凸现率真的情趣,直抒心底恋情,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赞美女人胴体,追求爱情自由,又顾及名节道德。反映徽商妇女眷恋情结的可悯可叹,也是徽州情歌主题之一。宁可贫贱而长相厮守,也不要富贵而长别离,则又表现出一些徽州妇女不同的爱情婚姻观。徽州情歌,多层次地展现着徽州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3.
通过个案,了解20世纪前期徽州妇女原生态的生活,获取一部分徽州地域社会生活的真相,并因此了解她们的性别立场和视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个案,了解20世纪前期徽州妇女原生态的生活,获取一部分徽州地域社会生活的真相,并因此了解她们的性别立场和视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个案,了解20世纪前期徽州妇女原生态的生活,获取一部分徽州地域社会生活的真相,并因此了解她们的性别立场和视点.  相似文献   

6.
徽州文化是颇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徽州民谚、民歌与民谣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关于此的英译研究在徽文化研究领域尚属空白。以徽州民谚、民歌、民谣与徽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探寻其英译策略,可以在译语中传真与重构徽州文化。  相似文献   

7.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以男女间的经济分工为基础而组成的。明清时期的徽州由于特殊地理、社会环境,在徽州本土形成了一个以妇女为中心的留守群体,因此普通妇女尤其是母亲和寡妻在家庭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她们不仅为家庭创造财富,有一定的财产继承权和控制权,对家庭重要事务及主要成员有相当的决策权和发言权;而且还走出家门,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相似文献   

8.
在明清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徽州妇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徽商的发展以及整个徽州的社会生活中起着特殊的进步作用,同时徽州也出现了大批的贞洁烈女,且其情形触目惊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反映了徽州妇女的性格受社会诸多因素影响,呈现出鲜明的二元化特点,并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揭示了明清时期徽州妇女二元化性格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并试图浅析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古徽州民间,不仅留存有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各类文物文献,而且有许多流传民间的非质物文化遗产,象徽州民歌民谣、徽州民间艺术、徽州民间技艺、徽州风情民俗等等,徽州古村落古建筑等大量的地面物质遗存和徽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徽州妇女节烈之风盛行,然而对贞节烈妇的研究多停留在普通徽州女子身上,而忽略了徽州才媛这一特殊群体.徽州才媛虽如一支寒梅傲然挺立于清代妇女文坛,但由于受到新安理学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她们亦未能走出节烈这个封建羁绊.  相似文献   

11.
徽州民谣是徽州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口头艺术,是写在徽州人心中、流传于民间的另类重要的“徽州文书”。徽州民谣在历史上曾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是徽商历史的真实写照,具有特别的认识价值。通过对徽州民谣的分析和解读,再现了明清时期徽商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探究徽商产生、发展、壮大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2.
明清徽州妇女自幼受到妇德教育,许多节烈妇女在丈夫去世后,忍受生理和心理上巨大的苦痛,艰难的支撑起破碎困顿的家庭。在孤寡无依的极其艰难的情境下,忍辱负重,承担起众多的家庭职责。她们不仅要侍奉公婆尽孝道,抚养、教育丈夫留下的子息;也要为夫归葬并入祠祭祀;而且还要处理各种家庭内外事务。她们的艰难和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们都为自己的家庭,为徽州商业的壮大,乃至为徽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地势的险要使中原强宗大族不断迁入,进而形成宗族聚居的社会。日益凸显的地少人多、粮食紧张的问题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形成了徽州人的特殊婚姻生活。徽州自古民风淳朴,徽州学者和商人都非常推崇程朱理学。朱子之礼,成为徽州民众普遍认可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因素,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因子。  相似文献   

14.
南宋洪迈所著《夷坚志》是宋代志怪小说中卷帙最为浩繁的一部,取材广泛,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其中所载徽州故事约三十余条,可窥见徽州地域之民间信仰,并涉及报应、修行、鬼神、汪王、五通、巫术等,反映了这一时期民间信仰驳杂的来源及地域性特点,佛教融入民间生活与信仰世界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作为徽州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的徽州古祠堂,由于微州历史上中原世家大族的入迁,中原儒学文化的影响,徽州大儒朱熹《家礼》的特别熏陶,徽商兴盛创造的物质基础,宋元明清以来,它们遍布徽州山乡。徽州古祠堂在古徽州建造较早,数量特多,总祠、宗祠、分祠、支祠、家祠等等种类丰富,徽州宗祠的祭祀、执法等等宗族活动生动地反映了儒教文化的原生态面貌,徽州宗祠从徽州建筑角度看,花费巨大、建构精美、多有创新.是徽派建筑三绝之一。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徽州上层社会妇女生活可分为在室、出嫁为妇和晚年三个时期,她们每个时期的生活重心各不相同。在室女生活阶段表现为:精习女红烹饪诸手艺;孝顺父母;读书识字明义理。在家为妇生活阶段:孝事舅姑;相夫教子,主持家内事务;从事慈善事业,乐善好施。晚年生活阶段:仍然勤俭持家,为广大女妇及后辈树立榜样。  相似文献   

17.
明清徽州节烈妇女的孝道、母道和妇道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徽州妇女自幼受到妇德教育,许多节烈妇女在丈夫去世后,忍受生理和心理上巨大的苦痛,艰难地支撑起破碎困顿的家庭,在孤寡无依的情境下,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承担起众多的家庭义务。她们不仅要侍奉公婆以尽孝道,抚养、教育子息以尽母道,也要为夫归葬并入祠祭祀和处理各种家庭内外事务以尽妇道。她们为自己的家庭,为徽州商业的壮大乃至为徽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8.
徽州民居     
《红领巾》2006,(Z1)
我们曾经讲过“文房四宝”,其中的一宝就是“徽墨”。徽州是指安徽的绩溪、歙(shè)县、休宁、黟(yī)县、祁(qí)门和现在划归江西的婺源(wùyuán)一带。荨徽州民居有着白的墙、青的瓦,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茛荩挨着水的房子也沾上了水的灵气。茛木雕、石雕、砖雕合称“徽州三雕”,它们把房子打扮(dǎb n)得更精致(jīn zhì)。▲天井是给阳光留的门,阳光进来了,屋里亮多了。荨高高低低的马头墙让房子活了起来。徽州民居  相似文献   

19.
明清徽州节烈现象异常突出,这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节烈旌表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明清时期非常重视对贞节妇女的旌表。明清节烈表彰有严格的程序,按涉及的行政级别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表彰,级别愈高,其程序和过程就愈复杂。我们从徽州方志、谱牒等历史文献中可以发现中央政府旌表制度在地方的执行过程;中央朝廷对旌表条例的调整往往会得到地方的积极响应;同时,地方政府的表彰成为中央朝廷旌表的有力补充。妇女节烈旌表制度在徽州的有效实施,促进了明清徽州突出的节烈现象。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徽州上层社会妇女生活可分为在室、出嫁为妇和晚年三个时期,她们每个时期的生活重心各不相同.在室女生活阶段表现为:精习女红烹饪诸手艺;孝顺父母;读书识字明义理.在家为妇生活阶段:孝事舅姑;相夫教子,主持家内事务;从事慈善事业,乐善好施.晚年生活阶段:仍然勤俭持家,为广大女妇及后辈树立榜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