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详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选>学家.其<文选>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有二:一,他对<文选>的注释,在李善注的基础上有新的进展;二,其<韩诗证选><杜诗证选>在研究<文选>与唐代诗歌之关系方面更具体、更深入,向前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2.
南宋文人对<文选>的评价趋于客观,能正确认识该总集的文学价值,并主动在文学创作中借鉴<文选>作品的创作模式.这与当时江西诗派和四灵诗派等诗歌流派的文学主张密不可分.同时说明人们回归理性之后,能客观看待<文选>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北宋熙丰之际,宋人依据道学标准对<文选>的文学标准提出了否定,此后<文选>的流行曾长期处于低靡状态.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以鲜明的非载道指向重新确立了<文选>的样板地位,从而在道学语境笼罩下为<文选>的流行开辟了文学语境的有限空间.<文选>的盛行与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相始终.明末清初,<文选>赖以流行的文学语境急剧收缩,<文选>在文学教育中的样板地位最终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及其衍生本所替代.  相似文献   

4.
宋齐时代,诗歌有了极大发展,但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讨论文学仍视赋为文学主体,梁时<文选>列赋于首位,是有文学史依据的.但<文选>不录齐梁赋,却有其特殊原因.如果以<文选>赋十五类一一对照齐梁赋,齐梁赋确实没有好作品可录入者,只有沈约<郊居赋>尚可.<郊居赋>可属<文选>赋"志"类,但沈约<郊居赋>与"志"类潘岳<闲居赋>,意思有重复之处;且<郊居赋>又有怨梁武帝之嫌,那么不录也是情理之中的.齐梁时代赋作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崇尚赋的诗化,或是文体形式上的半诗半赋,或是文体内涵上的抒情.作为梁朝文论三派的正统派,萧统鄙视这样的作品;另外,萧统时,这类赋作正在兴起,<文选>未录这样的作品也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5.
刘师培是近代著名学者,他对<文心雕龙>、<文选>都有深入的研究.刘师培在<文心雕龙·诔碑>篇讲解中对<文选>"诔"与"碑文'两类作品进行了具体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可以对其作进一步的阐述.学习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历史的经验,是当代<文选>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文选>之所以将挽歌别立一类而未归入乐府,盖因编者意识到挽歌这一诗歌题材在当时的重要性.从<文选>挽歌选篇来看,缪袭、陆机、陶渊明三家诗在挽歌诗体的发展演变中极具代表性.如果将挽歌诗归入乐府类,势必会模糊挽歌诗体的演变轨迹.这种特殊的处理可以见出编者敏锐的诗"体"意识和诗"史"意识.  相似文献   

7.
对道宣"照录"刘孝孙说"刘孝绰撰<诗苑>"之序作综合考察,便知据此无法证"刘孝绰主编<诗苑>".以由"太子独使孝绰集而序之"说证其不能撰<文选>,犹科学家走出实验室而忘记了科学常识."<诗苑>就是<诗苑英华>",而以此作刘孝绰为<文选>实际编纂者的"关键核心"无任何实质性意义,根本动摇不了著统撰<文选>说.从总集编撰的实质性层面上考察,昭明太子完全可凭一己之力完成<文选>.  相似文献   

8.
<玉台新咏>序跋论(玉台新咏>与<文选>,一为缘情、专题的,一为诸体毕备的;<玉台新咏>的古诗有枚乘之名,诵诗论诗宜取二者并观;<艺文类聚>"赋"类作品有不以"赋"名者,为亦诗亦赋的交叉文体,<玉台新咏>以其为诗而录,<文选>不录,是因为限于类别体例.从<玉台新咏>所录而<文选>多有不录者,及<文选,有序而(玉台新咏>无序者或(玉台新咏>有序而<文选>无序,可知<玉台新咏>与<文选>之间没有承袭关系,但收录作品有同一出处者.  相似文献   

9.
<文选>中的四言诗位置特殊,这既或多或少的体现了昭明太子文学思想的传统性一面,又直接、间接地反映出四言诗与五言诗在齐梁时期被接受的情况.因之,考察<文选>中的此类诗,对研究<文选>本身与探讨昭明太子的文学思想均具不可忽视的意义.与刘勰、钟嵘相比,从<文选>中体现出来的昭明太子之诗学观似是中立的,但从其四言诗居前这一潜在的通例来看,太子的诗学观应稍近于刘,而略远于钟.  相似文献   

10.
高步瀛是现代著名学者,著有<文选李注义疏>等.他对<文选>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在校勘、释义、评论与考证诸方面,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文选>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昭明文选>的实际编撰者为谁,是"文选学"研究领域里颇为重要的问题.笔者从南朝梁代时期昭明太子及其身边诸多文人的文学创作,对选入<文选>的前代作品的接受情况入手进行考察,发现昭明太子和刘孝绰二人对选人<文选>作品的接受远远超越于他人,从而为确定昭明太子和刘孝绰为<文选>的实际编撰者,提供新的视角和证据.  相似文献   

12.
<文选>李善注的特色之一,是广泛征引唐前古籍解释字句典故,这其中就包括了现已亡佚的<韩诗>,因此,<文选>李善注成为我们了解<韩诗>面貌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由于自宋代以来<文选>迭经翻刻,异文丛出,这又给我们认识<韩诗>带来了不少障碍.由于<韩诗>原本今不存,仅凭李善注中征引的片言只字,对于这些异文很难做出判断.本文通过梳理<文选>李善注征引<诗经>的体例,辨明其选择征引<毛诗>或<韩诗>的理由,在此基础上,将单个的异文置入整个李善注的体例背景中去考虑,从而对于前人尚未辨清的一些异文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张融是南齐著名文学家,一生创作甚丰,质量亦高,却无任何作品入选<文选>,主要原因有二:首先,萧衍在萧子良集团中实际地位很低,一系列的恩怨使他对后者产生了仇恨.其忌刻的个性,又使这种仇恨兼及了与萧子良关系亲密的张融,这导致<文选>编纂者不敢擅自选入张融之作.其次,张融个人的文学审美趣味与<文选>的选文标准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背离,导致<文选>编者主动摈弃张融之作.  相似文献   

14.
王书才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2):66-68,84
萧该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上研究<昭明文选>并且撰有专书的第一位学者.本文首先对其生平著述进行了考证,然后依据残存于日藏唐钞<文选集注>和<汉书>旧注中的萧该<文选>研究的资料,从内容特色和体例形式两方面,论述了其在<文选>研究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地位.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评论了刘文典、徐复、祝廉先三家校诂<文选>的成果,指出他们的贡献与不足.认为他们在<文选>学史上亦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文选序>"以时代相次"云云,是就<文选>之实际情况说的.因之,考察其所指如何,必须回归<文选>本身.<文选>"类分"后以人为纲,故"以时代相次"说的只能是作家而非其作品.据<文选>所录作品之作年如何以探讨其成书时间,无任何实质性意义.高步瀛以"每类之中,文之先后,以时代为次"释"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近是而有所未照.  相似文献   

17.
元末明初遗民刘履编有<风雅翼>,取<文选>中的谢灵运诗,对前人训释进行删补,断以己意.刘履从理学观点出发,以诗歌本身为依据,发掘谢诗符合儒家道德伦理规范的思想情感,对谢灵运的心性人品多作肯定,这在谢灵运接受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从中可以窥见其诗学观点和遗民观念.  相似文献   

18.
敦煌唐写本<文选音>残卷自鸣沙石室出土以来,立即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学者们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作者的考订上,仅周祖谟先生的<论文选音残卷之作者及其方音>(<问学集>)一文涉及音切的研究.张金泉、许建平两位先生的<敦煌音义汇考>(以下简称<汇考>)收录了<文选音>残卷的音切,并对其进行了校对,但亦有可待商榷之处.至于用传世的各种<文选>注本的音切与之比勘并作深入细致的研究者,迄今为止尚复阙如.本文从音韵学的角度入手,以刻本<文选>、<六臣注文选>、<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保存的<音决>与之比勘,既以敦煌本纠正传世刻本的错讹,又以传世刻本订敦煌本之误,同时亦以对张金泉、许建平两位先生的<汇考>进行纠补.  相似文献   

19.
文学接受活动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至少包括接受主体、接受客体和接受语境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它是作为主体的接受者在特定语境中对作为客体的文学文本的具体接受.杜甫"熟精<文选>理"亦可作如是观,即"<文选>理"实际上是接受者杜甫在特定语境中对<文选>的理解、消化和运用的表现和结果.此"理"字富有三层要义,且具有很强的理论张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堂诗歌教学案例,<走进海子的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堂实录>(以下简称<走>文)最成功的地方是老师重视指导学生诵读诗歌,且形式多样,这的确把握了诗歌教学的关键.但是,它仍然有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