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港星陈冠希"艳照泄露"事件成为近期的舆论热点,围绕着艳照来源和泄露过程,网络数据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然而相较而言,此问题还只是"小巫",真正的"大巫"是如今网上黑色产业链在国内的滋生漫延!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舆论学家李普曼把报刊比作社会的"探照灯"和监测器.反过来,报刊也需要"探照灯"的照射和社会的监测.报刊监测涉及方方面面,但根本在于审读机制的建设.只有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报刊审读机制,才能充分发挥报刊的社会监测功能.  相似文献   

3.
2008年1月27日,香港艺人陈冠希等人的不雅照片在网上相继流传,到2月8日逾千张艺人照片已扩散到全球."艳照"事件让大众再次见识到传媒的巨大影响力和杀伤力,同时也凸显了传媒慎重行使舆论监督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透过艳照事件,什么样的批评性报道才能惩前毖后?怎样报道才能合理引导民意?传媒在突发事件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舆论监督职责等等都是需要深刻反思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党报思想 毛泽东的党报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马克思新闻主义思想体系中,马克思恩格斯成为共产主义创始人后,把激进的民主主义报刊思想推进为共产主义报刊理论,确立报刊作为无产阶级的"批判的武器"、"破坏现存制度"的工具的思想.而后,马克思又在<新莱茵报>期间确立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坚持无产阶级报刊的鲜明的阶级性质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最近一段时间,由香港艺人陈冠希所引发的艳照门事件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也由此引发了诸多的法律争议.由于在这一事件中,牵涉的人物众多,所以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法律关系,为了分析的便利,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四组:(1)拍摄艳照的陈冠希与被拍摄的女艺人之间;(2)维修电脑的员工与陈冠希之间;(3)传播艳照的民众与陈冠希、女艺人之间;(4)传播艳照的民众与国家之间.  相似文献   

6.
2008年1月,"艳照门"网络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这场人为的网络"雪灾"已经造了成难以估价的损失。痛定思痛,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消除"艳照"的恶劣  相似文献   

7.
"一把剪刀,一瓶浆糊",这是不少人对文摘报刊编辑的"认识".于我,在没有从事这一工作之前,多少也有这么点"意思".然而,当我正式任职<报刊文摘>,接触这一行当,并为这特殊形态的媒体的"要求"所缠绕着,为继承和发扬这一"品牌"所苦恼着,方才知晓以前的认识完全是一孔之见,大有认为"鲁班就是一把斧子一把锯"之谬.  相似文献   

8.
张锦华 《编辑之友》2010,(10):53-55
目前,网络上低俗之风盛行,艳照、不雅视频、芙蓉姐姐式的网络红人层出不穷.面对越来越多的由网络引发的社会问题,人们积极呼吁构建网络伦理.什么是网络伦理?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有必要先从伦理学谈起.那么,什么是伦理学呢?伦理学是对道德进行研究,关注人的行为和价值的一门学问.它的实用性在于判断什么是符合道德的,什么是违背道德的.网络伦理是指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而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这些道德关系制约和规范网络中人的行为.在探讨这一问题时,人们往往把目光聚焦在技术和法制上,而忽略了伦理道德这个层面.其实,人们把这些问题的出现归咎于"新技术"的应用是没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全国大市场风生水起,有的依靠产业集群,把市场办得红红火火.2003年全国报刊治理整顿,200多家县市报被取消刊号而停办,38家保留下来的报纸开始由"党报"向"党报和市场报"转型.他们中有的开始把触角伸向有产业集群的大市场,创办了全国大市场类周刊.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7,(12):102-104
<正>19世纪报刊的规模和影响,已经能够使人们从整体上考虑它在社会上的独立作用了。马克思认为,报刊是一种居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媒介,因而他有以下的论述:报刊"是把个人同国家和世界联结起来的有声的纽带,使物质斗争升华为精神斗争,而且是把斗争的粗糙物质形式观念化的一种获得体现的文化"。"报刊把物质斗争变成思想斗争,把血肉斗争变成精神斗争,使需求、欲望和经验的斗争变成理论、理智和  相似文献   

11.
看板     
《中国新闻周刊》2009,(16):88-88
克里斯蒂娜·艾伯盖特获评最美丽人物,马唯中 当选台湾“最想娶回家的千金”,默克尔成内衣广告“模特”,陈冠希艳照案一审无罪.  相似文献   

12.
朱滨龙 《今传媒》2007,(9):39-39
在2005年9月30日以前,报刊审读工作一直是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有关文件为指导.随着国家法制化进程的加快,以文件指导工作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2005年9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并实施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都在第四章"监督管理"中,以专门的条款谈到了报刊审读工作,把审读作为报刊监管的一项重要制度予以明确.以规章的形式来规范审读工作,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这既说明了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也说明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开展审读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这一内容被安排在"监督管理"一章,审读工作对报刊出版行为的监督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笔者认为,除去它的监督作用,审读工作对报刊出版活动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它的服务功能,管理即是服务,虽说得有些绝对,但也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恶俗炒作的伪文化现象甚嚣尘上.一些传统媒体禁不住诱惑,纷纷主动或被动地加入战团,在发行量、收视率和收听率的逼迫下,放下身段,甚至放低底线,成为炒作的共谋和帮凶."车模兽兽"、"拜金女"、"伪娘"、"凤姐"等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占领了网络以及各类媒体的空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一些炒作手法越来越极端,甚至不惜突破道德底线.雷人雷语层出不穷,艳照、性爱视频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  相似文献   

14.
王锴 《今传媒》2008,(5):12-14
最近一段时间,由香港艺人陈冠希所引发的艳照门事件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也由此引发了诸多的法律争议。由于在这一事件中,牵涉的人物众多,所以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法律关系,为了分析的便利,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四组:(1)拍摄艳照的陈冠希与被拍摄的女艺人之间;(2)维修电脑的员工与陈冠希之间;(3)传播艳照的民众与陈冠希、女艺人之间;(4)传播艳照的民众与国家之间。  相似文献   

15.
1"出版"与"亚出版" 我们先来看看出版概念.<辞海>中给"出版"一词的定义是,把著作物编印成为图书报刊的工作,泛指出版、印刷、发行三个环节,也专指报刊图书编辑部门的工作(包括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出版设计和校对等各项工作).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对"出版"一词注释得很简单,即"把书刊、图画等编印出来;把唱片、音像磁带等制作出来".<实用出版词典>说"出版"即是出版机构有目的地接受来自社会上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经审定和加工整理以后,通过出版生产手段使其附以不同形式的物质载体,再经流通渠道(即发行)传播于社会.  相似文献   

16.
阅读报刊,发现在介绍人物、发布公告等新闻报道中,常常涉及到介绍该人物曾经拥有过的头衔或职务.为了与现任职务的人们有所区别,编辑、作者常在其头衔前面加个"原"字.但笔者发现,这个"原"字所加的位置大不相同,需要予以规范. 一、关于"原"字的使用现状 报刊媒体在"原"字的使用问题上,是比较混乱的.有的把它放在单位名称职务的最前面,有的放在职务名称的最后面,有的则放在单位与职务名称之间.个别新闻单位甚至在一段话中,"原"字所处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7.
新年伊始,香港电影演员陈冠希与多位女明星的不雅照片在网络上疯狂扩散,酿成了一起影响极为恶劣的网络丑闻,被称为"艳照门".这些艳照被肆意传播,风靡整个网络,由于其突发性与影响的广泛性,故也被称为一场影响空前的"网络雪灾".在这样一个大范围的集体偷窥和狂欢下,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受到了严重冲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经营性报刊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抓好"转企改制",重塑报刊市场主体.报刊一旦走上"经营性"的轨道,就彻底改变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也就是说,一切生产、销售报刊产品的各种资源,都要由市场来调节,按市场需求对报刊资源进行流动和优化组合.其中,资产经营就是市场调节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对于我国报刊业的发展必将发挥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吴锋 《今传媒》2007,(3):38-40
我国农村报刊在上世纪80年代有过辉煌业绩,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基层报刊征订限额制等政策的实施,大多农村报刊发行大幅下滑,经营陷入窘境.面对新形势,有的农村报刊奉行"逃跑主义",悄悄改旗易帜,变更报刊宗旨和读者定位,进军城市报刊市场;有的农村报刊抱守"悲观主义",虽迫于各种压力留在农村,却认定农村报刊无出路,靠行政摊派或政府补贴消极度日.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 2月25日,新闻出版总署在京召开了20 1 3年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蒋建国出席会议.蒋建国强调,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对报刊管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各级新闻报刊行政部门要重点做到四个"抓". 一是要抓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记责任和使命,对于党的基本政治路线、重大原则问题、重要方针政策的宣传引导,一定要有正确的立场、鲜明的观点、坚定的态度,绝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沉默失语;建立健全新闻宣传引导机制,引导全行业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加快实施精品报刊建设工程,以开展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活动为契机,组织百强报纸、百强社科期刊、百强科技期刊推荐活动;组织属地媒体积极刊载中央有关部门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创作推出的公益广告,引领文明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