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德莱塞的宗教世界是一个时空概念,因为在叙事文本中,人物、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之下运动着发展着的。德莱塞长篇小说中的时空设置,体现出了他独特的基督式的时空观念。本文试图以德莱塞的代表作《嘉莉妹妹》中的空间描写为例来谈谈其长篇小说中的宗教叙事。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我国当代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作了纵向式探讨和总结.作者认为,17年长篇小说结构艺术主要是继承和发展、补充和丰富着以情节为主体的传统结构艺术.新时期既有继承和发展传统结构的佳作,又有心理结构、花瓣式结构、多种结构综合运用等多样化结构形式出现,发生了令人瞩目的新变化.变化的因素是新生活促使作家探索新形式;作家注意研究读者审美要求和变化;以及借鉴了外来结构艺术.今后长篇小说结构艺术仍趋向多样化,但情节结构仍占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应以文学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它应反映文学创作的概况,总结经验,探讨文学发展的规律。这不是我所能力任的,这里只极简略地介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生过较大影响的文学作品。这十年的文学创作,较之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许多方面都有巨大的发展,虽然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最大的部门之一是长篇小说。前一时期长篇小说数量屈指可数,且都较稚嫩。本时期长篇小说不仅大批出现,而且有不少成熟的高水平的作品。叶绍钧写于一九二八年并随即在《教育杂志》上发表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优秀长篇小说。当时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茅盾就恰当地誉之为“扛鼎”力作。它通过倪焕之这个性格鲜明,思想中渗透着时代的朝露和苦汁的进步知识分子,表现了我国从“五四”到大革命失败这一时期的社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19世纪初俄罗斯文学背景,探讨了俄罗斯长篇小说文体最初的演变和发展的历程,分析了普希金、莱蒙托夫和果戈理的长篇小说在文体上的形态和特性,论述了他们的代表作品在俄罗斯长篇小说文体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明的历程离不开“家”,“家”成为了人类一种基本的生命取向和必然的人生归宿,因此反映生活的文学总是在主动或被动地围绕着“家”这个话题。本文意在解读我国长篇小说对家族这一母题的倾注与重视,阐述了家族文化与长篇小说结合的现实与理论依据,并就家族文化在长篇小说中的价值演变进行了简要的说明,最后重点论述了我国当代长篇小说中的家族母题形态。  相似文献   

6.
长篇小说总是承载着一个时代文学的梦想,或者说衡量着一个时代文学创作水平的高低。因而,它总是一个重要的关注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长篇小说的创作实绩得到了文学史家和文学批评家不同程度的关注,但在对其中性描写的专题研究上,还是颇为薄弱的。  相似文献   

7.
余华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于文坛的代表作家,早期的文学作品通常以中短篇为主,这些作品通常都描绘一幅冷漠无情的世界,体现着人门对社会、人性的厌恶。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余华的写作开始转向长篇小说,例如《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呐喊》《活着》等著名的长篇作品。基于此,主要研究余华的长篇小说,通过余华早期的写作经历来分析余华思想转变的过程,进而分析余华长篇小说的特点和小说中的叙事技巧,以此来全面地解读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长篇小说的界定说起,提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长篇小说的走向必须要扩大容量,提高美的含金量。文章以矫健的《河魂》,达理的《你好,哈雷慧星》为例,研究分析了长篇小说内容浓缩与文学空白美结合的途径,即:回视式的结构,点染式的人物,不确定的语言,多元化的主题。认为这是矫健与达理在长篇小说创作上成功的试探,也是为长篇小说适应形势、争取读者、繁荣发展这一必然走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九十年代,是一个世纪末期的尾声,也是一个即将来临的新的21世纪的前奏.20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会的变化、文化历史的变化、生活观念的变化、现实生活的变化等等.文学也发生了变化,做为文学中的长篇小说创作也就必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从哲学与科学两个角度来对中国这十年的长篇小说进行系统的概括的总结研究.其结果是,中国长篇小说就自身上讲没有更强烈地影响着中国的小说界和读者群,这是因为中国长篇小说主要表现为人生观和哲学观方面,而不是研究长篇小说方法和技巧技术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始终与时代脉搏的跳动保持着一致,在作品中显示出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特征,他的中长篇小说毫无例外地表现的都是重大题材。三十年代初,他完成了《子夜》这部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生活的生动画卷。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茅盾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热情,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茅盾在创作《腐蚀》时,对艺术武器的战斗作用有十分明确的认识。《腐蚀》是他实践自己文艺为抗战服务、为人  相似文献   

11.
2 0世纪是社会主义的世纪 ,但对 2 0世纪社会主义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 ;本文对其中三个观点进行了商榷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2 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不是搞早了 ,过渡时期不是太急了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不是太慢了。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五四"及20年代的小说理论主要是在破除旧的小说观念,确立新的小说观念,对小说的性质、功能作了明确界说,那么发展到30年代,中国小说"现代性意识"的深化,则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小说现在与将来的关注;二是对小说内容社会化的强调以及现实主义典型化理论的探讨;三是对小说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探索,这其中包括除主流理论家和小说家以外的小说理论家和小说家们对小说背景、故事以及叙事方法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杨天平 《教学研究(河北)》2002,25(4):293-294,371
20世纪初叶,晚清政府废科学,兴学堂,公布教育宗旨,强化国家对教育的管理,统一对各类人才的要求。1912年,民国建立后,于承继这一传统的同时,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而代之以资本主义内容,且首美育,从而为此后中央政府运用教育宗旨手段端正教育方向,规制教育行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在20世纪初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关注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的同时,以当今的"生态批评观"理论来分析透视作者在该小说中对人性本身、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做的哲学思考与探索,从中感受到他所提倡的重返自然的生活,恢复和重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融洽之关系的种种设想,仍能起到现实的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1930年与1960年为界,将英美女性实验小说家划分为三代,并对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历史与现状、表现与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力图证明20世纪英美现代实验小说与女权文学批判之间有一个被长期忽视的自然交集———女性实验小说传统。文章对这个独特的小说空间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指出它既是对传统文学模式的颠覆,也是对父权社会结构的反抗。  相似文献   

16.
1999~2002中国新诗状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至2002年的中国新诗在写作实践与理论批评领域表现出极其活跃的态势,并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发展成型的“多元化”格局。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诗歌界,出现了“书面语写作”、“口语写作”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复合型写作”这三种诗歌写作风格与倾向,并呈现出相对立疏离又互补互渗的复杂情状;与之相对应,在诗歌批评领域,也出现了“学院化批评”、“本土化批评”,“个人化批评”等不同的批评路向与多元化的批评格局。作为近三四年来值得关注的诗歌事件,“盘峰论争”、“龙脉诗会”、“衡山诗会”、“沈韩之争”、“70后”诗歌运动、“下半身”诗歌运动、“中间代”诗歌运动等在诗界引起争议与反响的“诗歌现象”,直接对当下的诗学建设与诗歌写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一些负面效应,并在一种复杂的“合力”作用下,有效地促成了世纪之交中国新诗整体上良好态势与局面的出现与形成。  相似文献   

17.
解罗贯中及《三国志传》底本原貌之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现存资料,罗贯中创作的小说,原来都叫“传”,并无“演义”之名。所以,罗贯中写作的《三国》小说,应是《三国志传》的底本,而非《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的生卒年以定在1320-1390左右比较符合实际。《三国志传》接近于罗贯中的底本。从总体上说,罗贯中的《三国》底本,比起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要粗糙些,但某些段落却比嘉靖本写得好。  相似文献   

18.
经过20年的总结与积累,散研究中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林非理论”,科学性与深刻性,普适性与有效性,这既是林非散理论本身表现出来的特点,也是与其他种种散理论比较后得出的结果。由于“林非理论”将对新世纪散的发展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它的研究与阐释。  相似文献   

19.
从16世纪开始,作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的《诗经》向西传播.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海外《诗经》研究由综合性文化研究阶段渐渐进入了文学性研究阶段.这一时期,法、英、德3国在《诗经》研究方面取得了全新的发展并体现出了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新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了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也存在内容复杂,过多地采用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现金流量表的简化对企业不十分有利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