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久前出版的《新闻界》杂志刊载了《郭梅尼作品的生命之源》一文,说到她到岳西一个贫困偏僻的山村去采访时,是“一家一家地跑,打开碗橱看看剩菜,掀起床单摸摸铺垫”,“样样事都那么一腔热情”,“吃饭时还要和村干部聊天”。她写过的曹雁,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时晚上就和老郭睡在一个被窝里,曹搂着老郭撒娇说:“我没有妈妈,您就是我的妈妈……”  相似文献   

2.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郭梅尼作品的生命之源》,介绍的是科技日报记者、《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的作者(和徐家良合作)、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郭梅尼“磨笔头”的故事。文中说,有次她到岳西一个贫困偏僻的山村采访,“是一家一家 地跑,打开碗厨看看剩菜,掀起床单摸摸铺垫”,“样样事都那么一腔热情”,“吃饭时还要和村干部聊天”。 郭梅尼采访为什么有“一腔热情”,被采访者为什么与她“心有灵犀”?在读她的属个人体会性的文章《在人生的跑道上》中,我找到了答案,她说:“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往往有一堵墙”,“这就要求记者掌握一把打开人物心灵宝库的金钥匙”,“尽快地推倒”这堵墙,“使自己的心和采访对象贴近”。  相似文献   

3.
当我看到由英国金飞士出版公司初版、湖北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少儿动物百科》一书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孩子们一定喜欢这样的动物书:果然,当我把这本书悄悄放在正在玩积木的女儿身边时.她一注意到这本书就放下玩具翻看起来。等我做好晚餐喊她吃饭时,她骄傲地告诉我:“妈妈,你给我买的新书好看极了,我已经看完了:”  相似文献   

4.
三份礼物     
王豪 《出版参考》2007,(8):12-12
三个兄弟年少离家,个个都事业有成。一天,他们聚在一起讨论送什么礼物给年迈的母亲。 第一个说:“我要送给妈妈一座大房子。”第二个说:“我要送她一辆豪华房车,还专门配备一个司机。”第三个笑了笑说道:“这些奢侈的东西妈妈是不会喜欢的。记得我们小时候,妈妈很喜欢读《圣经》。现在她眼睛不好了,我要送给她一只聪明绝顶的鹦鹉,它能背诵《圣经》的每一个章节。”[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王化云 《新闻前哨》2003,(10):78-78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郭梅尼作品的生命之源》,介绍的是《中国青年报》记者、《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的作者(和徐家良合作)、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郭梅尼“磨笔头”的故事。文中说。有次她到岳西一个贫困偏僻的山村采访,“是一家一家地跑,打开碗厨看看剩菜,掀起床单摸摸铺垫”,“样样事都那么一腔热情”,“吃饭时还要和村干部聊天”。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今年五一节,妈妈拿了一份《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举办“档案一与你相伴”征文活动的通知》给我看,我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嘛?”妈妈说:“想想10年前的五一,你在干什么?” 妈妈的提醒,把我的思绪拉到了10年前. 那年五一,我还未满6岁,妈妈带着我到公园游玩,然后到一个文具店,她让我自己挑选喜欢的本子和铅笔.吃完晚饭,妈妈对我说:“今天过得开心吗?”我毫不掩饰地说:“开心!”妈妈说:“那我们把今天的开心记下来好吗?”  相似文献   

7.
“压岁言”     
以前,每到吃年夜饭的时候,妈妈总要给我压岁钱。可今年,妈妈却对这个不知延续了多少年的习俗进行了“改革”。她把给我的压岁钱改成了“压岁言”。吃完年夜饭,妈妈把我叫到身边,送给我一个非常精美的日记本。我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孩子,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你又长大了一岁  相似文献   

8.
这里说的王芳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电影演员刘尚娴。她步入影坛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那是值得她留恋的黄金岁月。她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刚一毕业,就赶上一个良好的机遇:长春电影制片厂为拍《英雄儿女》到北京选饰演王芳这一角色演员时,一眼就看中了刘尚娴。刘尚娴刚一到八一厂演员剧团时,被大伙称作“小田华”。长影导演决心一下说,演王芳就选定“小田华”了。  相似文献   

9.
郭梅尼,获全国首批优秀新闻工作者(甲级)称号,被评定为全国首批高级记者职称,又荣膺全国首批范长江新闻奖,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美国传记研究会和美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将她收入《世界名人录》,并聘请为顾问委员会的顾问……然而,和她一相处,你就会忘记这一大堆荣誉、头衔。任何荣誉和头衔都不足以包容和取代郭梅尼的魅力。当面,我们叫她“老郭”,背后喊她“老太太”。38年前的6月,她当记者,我出生。去年5月,老郭到四川省三台县采访,回京后在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众多媒体报刊纷纷披露了一个消息:女作家张海迪在推出长篇小说《绝顶》之后便封笔不再继续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对此,张海迪说:“我从没有说过要‘封笔’这样的词。”张海迪说,身体状况是她暂时不写长篇的原因之一,其次写《绝顶》动用了大量的知识积累,她要开始再一次学习和思考。“我真希望自己的身体能恢复得好一点,让我再一次尝试一种新的写作。”目前,她已开始写一本作家出版社约她写的书“How to study English”。《中华读书报》6月5日载文明确指出“《绝顶》不是张海迪封笔之作。”  相似文献   

11.
我与《图书馆杂志》相识于1985年秋,那时我刚到资料室工作。在众多的图书馆专业期刊中,一开始我就发现她与别的刊物有不同的风采。其后是感情日益亲密,到如今可谓是“刊夫人”了。说实在话,每逢《图书馆杂志》的出版期一到,我心里就象  相似文献   

12.
一年一度的报刊发行期已到了,单位的业余发行员问我:“你明年打算订些么子报刊呢?”我不假思索地说:“我还要订阅《新闻通讯》,她对我的帮助太大了!”我已连续二年订阅《新华日报》社主办的《新闻通讯》。  相似文献   

13.
本文纯属新闻业务范围,只是举例说说新闻语言的准确性问题.与名人的绯闻轶事无关。所谓“赵本山跟妈妈离婚”,八字由头罢了。 赵本山“要跟妈妈离婚”,这是他自己说的,有某报1999年8月31日署名“本山” 的《赵本山自曝离婚内幕》一文为证。原文如此:“有一天,我就跟我女儿说了,我说我要跟妈妈离婚,你同意不同意?……” 中国人在称呼上的确有那么一点“没大没小”的习惯。有时为了显示亲昵,大人们不惜自掉身  相似文献   

14.
高翔走红“夜沙龙”臧瑾有一次,高翔和我来出租车去办事。下车时,司机兴奋他说:“你是高翔吧?我不收钱了。”十九岁的高翔独自一人,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来到省城,一年后她成了省城家喻户晓的电视明星。她每晚准时出现在一家经济电视台的“夜沙龙”节目里,团团的...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个“有泪不轻弹”的人。然而,在拜读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通讯《解读“弱女人”》 (载《解放军报》 1999年 10月 4日 3版 )时,我却几次禁不住老泪纵横。   这篇作品的别致之处是,它没有像写一般的典型人物通讯那样,拉开架子来多侧面地展现一个人物的思想和风貌,而是精心选择了主人公在丈夫逝世前后的几个感人的片断,用一个“弱女子”的低调,唱出了一个“女强人”的颂歌。   我们还是深入到作品内部,来细细解读这篇《解读“弱女人”》吧。   □此文的开头是很精彩的。   有人对她说:“刘金珍,你的事迹比韩素云感人多…  相似文献   

16.
《大观周刊》2006,(35):16-17
“胡玫?……” 如果上街随便拉住一个观众。马上向他说起这名字,被问者很可能会眼前一懵并且非常陌生;可只要我再一改口提及新近筹拍的电视剧新版《红楼梦》、《雍正王朝》或者《汉武大帝》。被问者可能又会眼前一亮.然后说:“噢!想起来了……是个女导演?” 就是这个女导演。已经热播过的两部大戏无论《雍正王朝》还是《汉武大帝》播出之后都反响强烈而且争议巨大。可一到这时.胡玫又会主动躲到幕后,安安静静地观察、关注所有观众的反应。当她接任电视剧新版《红楼梦》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关注时,媒体上又恰恰最难找到她的踪影。[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我的妈妈叫张燕,是一名下岗军属。在下岗的那段日子里,她整天闷闷不乐,为这我也曾为妈妈偷偷抹过几次眼泪。  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在翻阅一堆旧报纸时看到一则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招收第九届学员的广告。妈妈想与其在家呆着没事干,不如学学写新闻。于是她大胆地报了名,成为军报十届新闻函授中心的一名学员。很快妈妈便收到函授中心寄来的3本教材和一个学员实习采访证。“哈哈,妈妈也成新闻记者喽!”我和妹妹高兴地说。从此,妈妈就开始了一年的苦读。白天妈妈除了要为一家4口准备好饭菜,还要洗衣、擦地、外出采购,只有晚上才…  相似文献   

18.
一天上午,我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里的声音显得很犹豫,她说:“你能给我订一份《生活报》吗?为这事儿,我在家想了一整天,真是不好意思!”听了这话。我没有犹豫,对着电话大声说:“行!没问题!”其实,我没有权利随便送人全年的报纸,只能自撺腰包给她订一份。可我觉得她的要求并不过分。因为她把我当成了她的儿子,我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妈。打电话的人就是商景超大娘。  相似文献   

19.
去年我到广西出差,在南宁看到10月18日的一家晚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则消息,题目是《野猪糟踏庄稼:杀无赦!》内容是“呼唤猎猪好手”去南宁郊区“为民除害”。时隔不久,果然有两路“打猪英雄”“去灌木丛异常茂密”的野猪出没地“打猪”去了。10月30日这家晚报又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坡陡林密野猪难觅 猎猪先遣队无斩获》的消息。看了这两则消息,我随即向当地群众收集反映,回答是野猪是野生动物,不应等濒临灭绝了才想起来保护;有的说可以搞特种养殖;也有的说可以建一个生态园区,如果将来野猪发展头数确实太多了,还可以建一个狩…  相似文献   

20.
一家报纸用《军令如山倒》的标题,我认为把“军令”和“山倒”放在一起,不妥,写了一个意见,不料编辑先生马上用周立波、杜鹏程的小说中所用此语,说没有什么不对。还有一位先生,各打屁股五十,说这也对,那也可以,而且引《俗语词典》为证。一个标题用错了字,按照现在的规格,可说司空见惯,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山”和“山倒”,确是两个概念,把它们混淆起来是不妥的。 “铜山西倒,洛钟东应”,所谓山倒,其实当时是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