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李大钊在文化调和思想的指引下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是其探索中国近代文化出路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理解这一问题,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意蕴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立足于新文化运动前后李大钊对不同文化的态度与选择、对东西文化调和之路的探索以及其最终的马克思主义转向这一循序渐进过程,管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内在发展逻辑以及马克思主义在这一逻辑链条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刘贵福 《唐山学院学报》2021,33(5):24-28,67
建党初期,李大钊对无政府主义者既有联合又有斗争。在一些早期的党史文献中,关于李大钊对无政府主义者的斗争,有"动摇"和"踌躇"的批评。但将李大钊对无政府主义者的联合与斗争置于李大钊的思想体系中看,就会发现"动摇"和"踌躇"的批评并不准确。李大钊对无政府主义者的联合与斗争是在其调和思想下开展的,其所写的《自由与秩序》一文,讨论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关系正是其调和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关于文化的精辟论述,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的重大创新发展,研究意义重大。近三十年来对李大钊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李大钊文化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李大钊文化思想内涵研究,李大钊文化思想的价值意义研究。通过概述和评析李大钊文化思想研究的现状,以期对进一步研究李大钊文化思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周宁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1):100-102
李大钊的互助进化思想可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李大钊反思一战,鼓吹个性自由与共性互助的联治主义;后期,运用互助进化学说调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以实现社会主义心物、灵肉均衡一致的进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调和论是清末民初调适性现代化思潮的基本理论;民初调和思潮以杜亚泉、章士钊、李大钊、蔡元培等为思想代表,其思想熔儒家中庸思想与英伦自由主义于一炉,在现代化与文化革新问题上,主张融合中西新旧与温和渐进改革;调和思潮有别于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之最深刻的特质,在于其理性而多元的中庸精神,它超越了欧化与国粹的对立,以其兼容新旧的中和性与循序渐进的稳健性,成为启蒙时代另一种独具价值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成长于燕赵文化的沃土,地域文化对李大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光辉业绩中蕴藏着燕赵文化的优良传统。燕赵文化的风骨与共产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体现于李大钊一身。燕赵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孕育了李大钊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的革命实践和献身精神为燕赵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张同乐在《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试论李大钊爱国主义思想的燕赵文化渊源》一文中指出,地域文化对李大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1889年,李大钊生于河北乐亭县,大约至1913年他自天津含愤东渡日本留学,24年内,李大钊始终生长在燕赵文化的氛围内。燕赵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厚,特别是乐亭县域文化对李大钊影响极深。乐亭皮影戏是乐亭县一带的著名民间傀儡戏剧艺术,是中国皮影戏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逐渐深化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主要体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尊重与诠释、眷念与继承三个方面。解析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坚定传统文化自信的同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燕赵地域文化对李大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李大钊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科学缜密地评析中国传统文化,以宽泛的眼界看待世界文化,主张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发展创造中国新文化。  相似文献   

10.
留学日本与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大钊早年留学日本,系统地接受了资产阶级文化教育,除受到欧美文化的洗礼外,还受到日本思想文化的影响。李大钊通过吸收日本的思想文化来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并在日本思想界的影响下研究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虽然近代自由思想产生于西方文化,但是它要想在中国文化中成长,必须与中国文化进行交汇融合。当《新民丛报》学人传播西方自由思想时,形成了对中国文化中有无自由精神的复杂认识。一些人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自由精神,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国文化中有自由精神,还有一些人有时认为中国文化中有自由精神,有时又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自由精神。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本身对自由精神的认识标准不一样。一些《新民丛报》学人为了使自由在中国扎根,认为中国文化中有自由精神,特别是儒家学说中有与近代自由主义相通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2.
析论早期基督教“博爱”思想产生的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基督教“博爱”思想,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较为明确完整的博爱思想。早期基督教“博爱”思想是在古罗马帝国的社会情境下形成的,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启迪。并与犹太民族的苦难历史和独特文化,以及耶稣的道德情怀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论老子天道观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艳军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1):38-40,47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是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灵魂,而老子的天道观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之源头。"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和为贵,崇尚中庸”作为中华传统思想的精髓,为我们构建和谐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今天在构建和谐文化时,要辩证对待传统和谐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借鉴国外文化优秀成分,对其进行综合创新。这种传统的和谐思想,无疑对整合矛盾、团结人民、凝聚民族精神起着积极作用,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钱穆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资源饱含深情而又加以创造性重建的国学大师。钱穆的文化观从发生学上讲是一种自然环境决定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民族文化本位论。他探讨了文化和文明的关系,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阐释了中西文化的一系列差别问题。钱穆的文化哲学思想以及中西文化比较论为我们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学思潮论争史上,梁实秋提出了一系列观点长期参与论争。其实质源于他接受的白璧德的新人主义而形成的古典主义学观。梁产秋以此为依傍,正是当时西方社会呼吁“东方明救西方”的特定历史背景和他思想中潜隐的传统化观的契合所使然,其目的乃是以救国救民为出发点,只不过他没能清醒地辨析这种化选择在当时的东西方实际上是一种历史错位现象,由此而造成了他艺思想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晚明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主要表现在:沉暮开新的动荡时局是晚明文学思潮的催化剂;丰盈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晚明文学思潮的沃土;庙堂文化一统及复古流弊是晚明文学思潮的动因.  相似文献   

18.
在李大钊的人生道路上,经历了从放弃资产阶级共和国理想,到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率先在中国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种种抉择,形成了艰难的思想转变历程。李大钊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实际上是一种自觉的文化选择,是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思想、文化、学术发展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其中,毛泽东执政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又是一位深谙中国历史的伟人,因此,毛泽东执政思想的形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谐思想与尚贤思想对毛泽东执政方略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索洛雏约夫是19世纪俄罗斯思想最后一位集大成者,也是白银时代第一住开风气之先的大思想家。他的美学文艺学思想对于俄国新宗教意识运动和俄国象征派,尤其是青年象征派诗歌创作理论和实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理解索洛雏约夫思想对于理解整个白银时代俄国美学文艺学思想,具有关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