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教师都有同感:低年级的学生难教。这并 不是说教师教不下,而是有力无处使,你讲你 的,他玩他的。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教师的语言没有贴近“童心”。低年级的教学语言,必 须适合“儿童话”的特点,但必须注意的是,“儿童话”不 是“儿童腔”,不需要你去装儿童说话。如果想让你的 话吸引儿童,我认为需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低年级难教,许多教师都有同感。这倒不是教不下,而是有力无处使,你讲你的,他玩他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语言不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儿童说话,首先必须要有“儿童话”的特色。如果教师想让自己的话更吸引儿童,增强教学效果,请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在中小学呆久了,“夸奖”便会被练就成一项坚实的基本功。因为普教界普遍迷信“夸奖”乃是促使学生健康向上的“利器”,以至于“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已成了流行于中小学的一句名言。有位叫卢勤的儿童教育专家更是将教师对学生的褒贬与学生成长之间的关系阐释得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般顺理成章:“打开孩子的心灵有个秘决,当你说他棒的时候,他就棒给你看;当你说他笨的时候,他就笨给你看!”  相似文献   

4.
人们习惯追求“最好的”,就连一个三岁的儿童也告诉你,他要上“最好的幼儿园”。假如你继续问他,“以后怎样呢?”他会继续回答你:上最好的小学,上最好的中学,上最好的大学……假如我再追问他,“再以后怎样呢?”也许他就茫然无语了。“最好的”,是一种理想化的东西。其实,追求“最好的”,常常包含有许多不合理的成分。当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始终要求孩子“最好的”时,这就  相似文献   

5.
炎炎夏日的中午,有一儿童在院子里玩滚铁筒游戏。几个成人试图说服他停止游戏,但都无功而返。后来一位老人对他说:“孩子,能不能将这个铁筒滚到院子那边,我给你一元钱。”儿童听后,开始没有搭理,后来转念一想:“即使他不给钱,我也要滚铁筒,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答应了老人的建议。老人给了他一元钱。如此往返了几次,每一次儿童答应得都比前一次爽快。后来,老人对他说:“我现在只剩一角钱了,能不能再滚一次?”儿童虽然有点不太乐意,但还是又滚动了一次。终于,老人很遗憾地对儿童说:“我现在没有钱了,你能不能再滚一次呀?”儿童听后,丢下铁…  相似文献   

6.
德育新教材设计,重在吸引学生与之对话。鲁洁教授说:“教科书在儿童面前就好像是跟他进行对话的另一个人,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一个与儿童不相关的‘他’,而更像是一个面对儿童说话的‘你’,这个‘你’是和儿童相对的,能够激起和它热忱交往的朋友、伙伴。”学生与德育教材文本对话如何实施?“对话”怎样才能获得最佳效益?基于策略层面的思考,“两者”对话,宜采用“追踪问题”“理解倾述”“反思内省”等三大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7.
尊重儿童的天性 当你问到儿童的作业时,他常会直截了当地回答:“我把做作业的事忘了。”你不必惊奇。这是因为有些新的、未知的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他的全身心。  相似文献   

8.
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1762年,他出版了小说体教育著作《爱弥儿》。该书“构思二十年,撰写三年”,集中体现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下面就其具有现实意义的儿童教育思想作简要的介绍。一、强调教育应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卢梭反复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呼吁教师在教育儿童之前就研究儿童,了解儿童。他说:“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了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他尖锐地批判了那种揠苗助长,戕害身心,体罚和摧残儿童个性的经院式教育;反对成人  相似文献   

9.
第一,要从小教起。小孩子在小时候,很容易感受外界的刺激,几天大的孩子,倘使他哭了,你去抱抱他、摇摇他,不上一星期,他就非你抱他、摇他不可了。到了五六岁,什么言语的基础,差不多已经打好了;什么做人的习惯,差不多已经养成了。从前有一个人,带了他3岁的孩子,去见一位哲学家,说:“这是我的孩子,今天带来请你教导他,想你定能教得很好的。”哲学家问他说:“你的孩子今年多大了?”他回答说:“今年只有3岁。”哲学家叹口气说:“你送来太迟了。”这位哲学家很有点道理,他很知道儿童的心理,知道小孩子是要从小教的。第二,开始要教得好。开始教小  相似文献   

10.
红日西坠了,我还领着一群红领巾在浇菜。忽然,有个同学说:“秦淮阴脸涨得通红,老师你看看!”我走到素淮阴身边,他的头皮好烫手!我知道这孩子发高烧了。一了解,原来这孩子是带病来劳动的。我问他:“为什么不坦率地说出自已有病呢?”这时,有个儿童不服气地轻声说:“你  相似文献   

11.
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大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可爱顺从的孩子逐渐变得执拗起来,不太听话了;有时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带有一种故意。“发犟劲”就是心理学讲的逆反心理。一般在儿童10——15岁比较明显,到了这个年龄,“忽然”事事都要和你对着干了,也就是说“发犟劲”。这个年龄段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反抗期,过了这个反抗期,就会好的。对待逆反心理有许多方法,关键在于量体裁衣,一把钥  相似文献   

12.
有些儿童有时会顺手牵羊拿别人的东西,这使家长们很尴尬,也很困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关于儿童“偷窃”行为的心理因素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2—7岁的儿童正处在“自我中心”阶段。这时的儿童,常常认为世界是围绕着他运转的。他们还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所以只要是他喜欢,他就会顺理成章地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占为己有。年龄越小,这种现象越普遍。因为,人们的行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相”有充当人称代词,指代“你、我、他”的用法。这种用法,不仅古代汉语中有,现代汉语中也有。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七言绝句《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中的“相见”和“相识”的“相”,指代第一人称“我”,而且都是前置宾语。“儿童相见不相识”,可译  相似文献   

14.
假如我们教学生画一棵树,你是让他先画出这棵树的树干和枝节,还是让他先画上这棵树的叶子?假如我们在教给学生某一个领域的知识,你是先让他掌握其基本原理,还是先让他学习那些零散的内容呢?儿童知识的积累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要素”的方式,一种是“结构”的方式。“要素式”学习是经验的“自然积累”过程,也就是先积累局部的知识,然后在这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写儿童小说的作家不少,数来数去,优秀的就那么几个张之路是优秀之中当之无愧的一个佼佼者。他天生就是一个写儿童小说的好手。如果你说天空是蓝色的,他抬头看着天说:“还有……还有……一点儿什么!”这个时候你会很惊讶的。他就是这么一个优秀的儿童小说家,能从孩子们具体的、平  相似文献   

16.
开心一刻     
两个名字上学没几天的儿子那天一进门就冲我嚷道“:爸爸,我的同桌有两个名字,我怎么只有一个啊?”我问他同桌有哪两个名字,儿子一本正经地说“:他小名叫曹灿,大名叫曹火山。”使用童工妈妈让刚吃完饭的小明刷碗,小明说“:妈妈,从此以后我不能再帮你干活了。”妈妈问他为什么,小明一脸天真地说“:老师给我们讲了,让14岁以下的儿童干活是非法使用童工,国家是不允许的。”妈妈解释说“:为了挣钱而干活的儿童才是童工,你又不是这种情况。”小明一本正经地说“:那就更不行了,干活不给钱那是剥削,国家更不允许了。”三心二意放学回来的孩子问妈妈…  相似文献   

17.
几个幼儿在一起,你“偷”了他的“小手枪”,他“偷”了你的“小飞机”,这是常见的现象。但是,不少家长和老师却为此大惊小怪,不是把孩子臭骂一气,就是把孩子批评一通,目的是刹刹孩子的“贼性”。其实,这种做法,大多是冤枉了孩子。众所周知,幼儿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萌芽期。因为这时的孩子已经可以以直接的有理由的活动为背景,产生随意的有积极倾向的行为。即他们已经能够根据自己内心的道德判断进行行为的选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小孩儿和妈妈闹(矛盾别扭),生气地跑到大山里,对着大山喊:“你坏!我恨你!”一会儿,大山传来回答声:“你坏!我恨你!你坏!我恨你!”小孩儿吓坏了,忙跑回家对妈妈说:“山里有个坏孩子,他说恨我。”妈妈把小孩子带回大山,对他说:“你再朝大山喊,我爱你!”小孩儿大声喊起来:“你好!我爱你!”一会儿,大山传出(回声回答):“你好!你好!我爱你!我爱你!”小孩儿高兴了,他听到了好孩子的声音,听到了自己的回声。每个人每天都能听到自己的回声。●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会对你笑你对他哭他就会对你哭你对他有礼貌他就对你有礼貌你对他无礼他…  相似文献   

19.
许芹 《中学物理》2011,(11):5-6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要启发儿童、青年的自觉性,他劝告教师说:“传授儿童各种各样的科学,并不是你的职责;你的职责应该是使他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当他对这些科学产生的趣味较为成熟时,给他以从事学习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卢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儿童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得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