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润笔”类似今天的稿酬.分析了古代“润笔”的由来,发展变化,结合历代文献史料中记载”润笔”的轶事,指出古代文人、政客接收受谢之风由含蓄到公开,由不定型到定型、由不规范到规范至近代演变为稿酬的过程,古今以书写这一特殊劳务形式换取一定钱物报酬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润笔是我国古代给做诗文书画等的文人的报酬,即今之稿费。论文向读者论述有关润笔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辞源》中解释“润笔”一词,以为始见于隋代。据说隋文帝要恢复老朋友郑译的沛国公爵位,命令内史令李德林即刻作诏书,在旁的高颎对郑译打趣说:“笔干。”郑译回答道:“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隋书·郑译传》) 润笔之名虽源于隋,而其实则早已有之。东汉末年,著名作家蔡邕为人撰写碑文时,就开始收受润笔了。众所周知,蔡邕擅长写作碑文,当世高士陈寔、郭泰之碑皆其所撰。对蔡邕在碑文写作上的贡献,《文心雕龙·诔碑》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才锋所断,莫高蔡邕。观杨赐之碑,骨鲠训典,陈(寔字仲弓)、郭(泰字林  相似文献   

4.
知识窗     
稿费起源于隋朝。有一次,隋高祖叫手下一个官员起草诏书,另一官员从旁戏说:“笔干了”。一位叫做郑泽的官员乘机说道:“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典出《隋书》)从此那些文人把文章卖给别人所得到的报酬,都叫作“润笔”。有些文人还在各种文体上  相似文献   

5.
润笔与稿酬     
润笔与稿酬路景云古无稿酬之说,而自《隋书·郑译传》始有“润笔”之称。据《隋书·郑译传》载:隋文帝时,郑译被封为沛国公。内支令李德林受命写诏书,丞相高额开玩笑对郑译说:“笔干了。”言外之意是暗示郑译需花钱买墨了。郑译答云:“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  相似文献   

6.
编余随笔     
余从编十余载,深感此道之苦辛.编余常览杂书以调节.无“好学深思”之风,有“不求甚解”之乐.故年齿渐增,而学识依旧.有时自省,则引陶令为同道而自嘲.虽然,翻览之中自感兴味者亦随手作记,然多不成文.近日偶翻旧记,发现有关编辑工作者数则,现择出其三,稍作整理,录之以飨同好云.“润笔”与稿酬古无稿酬之说,而自《隋书·郑译传》始有“润笔”之称.据《隋书·郑译传》载;隋文帝时,郑译被封为沛国公.内史令李德林受命写诏书,丞相高颎开玩笑对郑译说:“笔干子.”言外之意是暗示郑译需花钱买墨了.郑  相似文献   

7.
写书撰文等脑力劳动,和做工耕田等体力劳动一样,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这种报酬,今天称之为“稿费”或“稿酬”,古时有时称之为“润笔”。《隋书·郑译传》:“译因奉觞上寿。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颖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这是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润笔”一词。但作文付酬并不始于隋代。宋代王楙认为始于西汉,他在《野客丛书》卷十七中说:“观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别在长门宫,闻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文君取酒。相如因为文以悟主上,皇后复得幸。此风西汉已然。”清初的顾炎武认为王楙的论证不  相似文献   

8.
“稿酬”是个现代概念,它在我国古代的常见名称是“润笔”,也有简称“润毫”、“濡润”等的。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化,稿酬的内容也在改变,古今稿酬在概念、内容、范围上必然存在一定差异。中国古代的润笔除了包涵现代书籍稿酬这部分内容外,主要的还是统指为人作文作书画收受的钱物报酬。因此其范围似乎更广。但以书写创作这一特殊劳务形式换取一定钱物报酬的基本精神却是古今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稿费琐谈     
古之士大夫,讲究“清高”,耻言金钱,非说不可时,称之为“阿堵物”,意思是“那个东西”。稿费是近百年才有的新词,以前有个雅称叫润笔。  相似文献   

10.
"踏遍秦川八百里,仗武行义一支笔.长江饮马战洪魔,黄河润笔伐污吏……."新华社编委、国内部主任万武义走进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殿堂--获得第九届长江韬奋奖后,为他高兴的同事即兴写的这首诗,生动地展现了万武义的新闻风格:用手中的笔,饱蘸着一颗滚烫而又富含社会责任感的心,尽情书写新闻人生.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不姓钱     
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使愈来愈多的东西改名换姓。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骚人墨客为人写篇东西,有时多多少少收到一点“润笔”,有时遇到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便只好自认倒霉。不过,这种现象倒是足以证明:文章不等于百货公司柜台上的商品,它是难以明码标价的,也毋须每次都用货币去把它买来。到了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全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于是文章一类东西也都纷纷投靠到百家姓中钱二爷的门下.最典型的要数美国的威尔柯克斯,她虽属女流之辈,争起钱来却是巾帼  相似文献   

12.
文人将自己的劳动称为“笔耕”,既然是“笔耕”,就要有所收获,如齐白石有一方印,刻的是“我生无田食破砚”,好像是东坡的句子。无田,仍可以食,依仗的就是写文章了。今天把写文章得到的报酬称作“稿费”,古人则称为“润笔”。 这两个字见于《隋书》卷三十八的《郑译传》,郑被隋文帝  相似文献   

13.
唐伯虎和祝枝山都是明代的名人。唐伯虎的书画,祝枝山的书法,直到现在还经常为人称道。这两个人也都能诗善文,唐伯虎著有《六如居士集》,祝枝山著有《怀星堂集》,祝枝山编著的《兴宁县志》,稿本一直保持至今。当时,唐、祝两人都出卖文稿,收取稿酬。明人李诩撰著的《戒庵老人漫笔》卷一《文士润笔》条曾记载他们的一些情况: 唐伯虎在孙思和家有一“巨本”,记录自  相似文献   

14.
据传,古今中外的稿费最高的人要数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了。只是当时不叫稿费,而称‘润笔’。司马相如写的《长门赋》通篇总共六百三十三个字,稿费给黄金百斤,每个字平均得一点六两黄金,真可谓一字值千金了。除了司马相如外,得稿费较高老还有白居易、韩愈等人。白居易写的《墓志铭》得五六十万钱,韩愈写o《师&》仅稿费四下十万待。稿酬最高的古代文人  相似文献   

15.
今年早些时候,山西繁峙县发生了一场特大矿难,在对这次特大爆炸事故的采访过程中,包括新华社记者在内的十一名新闻记者收受当地有关负责人及非法矿主贿送的现金、金元宝,误导舆论,混淆黑白。此情此景,不由得又使人想起上个世纪80年代有多名记者为长城科技公司总裁沈太福的“事迹”歌功颂德,收取高额的“润笔”,最后都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至今还令世人唾弃的反面案例。 其实,在媒体圈内,此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现象早已是有迹  相似文献   

16.
文人写稿,是一种脑力劳动,给予一定的现金报酬,这就是稿费稿费在我国很早就有,称“润笔”近代开埠以来,为工商业服务的近代意义的报纸应运而生,上海自1861年《上海新报》创办,一批中文报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汇报》、《申报》、《沪报》、《诚报》等。其中,1872年4月30日创刊的《申报》是旧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但这些报纸当时是没有稿酬的。《申报》创办人英国人美查在1872年5月4日的  相似文献   

17.
谁解其中味     
我当通讯员已有8年了。每写成功一篇稿子,无一不凝聚着许多心血。有的同志曾问我:咱们本地有不少老通讯员已在写作队伍中败下阵来,为什么你能坚持这么长的时间?我想:这也许是一种偏爱。时下,很可能有的同志说,你们通讯员在名利上是富裕户,每发了稿子就能得一笔可观的润笔。其实,知道内情者,准会用一句话来概括:不生孩子不知疼。殊不知,从古至今,凡从文者多为穷困潦倒,有的甚至倾家荡产的。如今,通讯员每写一篇新闻报道,先要征得  相似文献   

18.
西方大学的出版社历史悠久,欧洲主要国家的大学都在16世纪前创立了自己的出版社,世界上最古老的剑桥大学出版社,其出版活动始于12世纪.我国的大学出版则产生较晚,一般视京师同文馆为源头.它是1862年由洋务派创建的,其主要活动是把翻译外文书籍作为培养外语人才的目标和途径.在"学西方"的时代大背景下,此种译书活动受到知识界的认可和欢迎.为了应对不断扩大的译书市场,1873年同文馆附设印刷所,1886年又专设纂修官负责译本的编辑加工和润笔,至此,京师同文馆已基本具了备现代大学出版社的雏形.自1862年成立到1901年并人京师大学堂,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京师同文馆累计翻译外国著作二百余种,其中不乏《万国公法》、《化学阐源》等在学界、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译作. 目前,我国学界对大学出版社的研究也多沿京师同文馆译书出版一脉,着重探讨我国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个性及其蕴含的文化特征.此思路与西方重视大学出版,强调大学出版社学术个性的研究趋向相吻合,也对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古人著述与今不同,无参阅文献之便,无先进设备可用,更少稿酬润笔之利。但是,古人却为我们留下了浩若烟海的历史文献。三更灯火,五更鸡,衣带渐宽人憔悴;古人对著述的执著和迷恋几乎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古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终生敬业的治学精神为今日学人树立了榜样。一、古人著述有着深沉强烈的责任感。古人并不把著书立说看作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载负着“正纪纲、弘道德”的历史使命,宋儒甚至把著述提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度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著书立说…  相似文献   

20.
他是记者。他是编辑。他是诗人。他,就是至今仍坐在河南省广播电视新闻中心稿件终审椅子上的孔繁星同志。早年,我曾是他的部下。我下乡采访前,听过他的亲切教诲;我写的稿子见报前,经过他的删削润笔;他采写的许多消息、通讯,给过我不少营养。现在,我捧读他的诗集《童话的土地》,被那如画的意境陶醉着,被那如火的诗情燃烧着,被那人生的感悟启迪着……对于他的诗的思想内蕴和艺术特征,诗人王怀让已在其序文《诗的生命意识》中,作了中肯述评。我要讲的,是孔繁星同志用自己的实践提供的“记者·编辑·诗人”这个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