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语文要素需要在单元的推进中梯度落实。教材中关于“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文要素分布于两个单元中,分别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和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其中,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要求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要求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从字面来看,这两个单元语文要素的着眼点都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从要素要求来看,一个侧重于“初步体会”,一个侧重于“体会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的作者以博大的爱心关注末世封建贵族大家庭中青年女性的悲剧命运,这种关注不仅仅表现在对贵族小姐们的婚姻悲剧和人生悲剧的深刻描写上,也表现在对丫环们的人生悲剧的成功描写上。她们之中,对晴雯、鸳鸯、袭人三个大丫环的描写尤为突出。 一、勇晴雯饮恨夭风流 “晴雯,晴雯,你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美丽、最动人的女性形象。”这是红学家蒋和森在《晴雯赞》中的由衷赞叹。受这个小人物感染的读者岂止蒋和森一个人!请看,王昆仑先生写在 1944年的短文《晴雯之死》中的这一片断:“过去有的读者说:平儿使人爱,鸳鸯使人敬,袭人…  相似文献   

3.
威仪对于周人十分重要,是周代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威仪即习见于青铜铭文当中,春秋时期,威仪更成为品评人物的标准,甚至以之预测贵族的兴亡。对于威仪的含义,学者们有很多论述,不少学者以为威仪是周代贵族精神风貌的体现。实际上,"威仪"的含义在两周时期有所变化。西周时,"威仪"与德意义接近,指规则、准绳。春秋时期,威仪开始与言语、动作、风貌等有较多的联系,威仪外在化的特征比较明显。然而即便如此,威仪所具有的规则、礼法之义并未消失。在春秋时人的心目中,内有德操而外显威仪,是理想人格的体现。春秋时人所具有的威仪观念,对传统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葛洪以杂文学为研究对象,“英异宏逸”是其持论的基本特点.其文学思想一是建立在文学进化观基础上的以文道—文德论为核心的文章功能研究,包涵“玉辂基于椎轮”之审美进化论、“立言贵于助教”之以文载道论、“十尺之与一丈”之文德并重论的三个基本层面;二是建立在文学风格论基础上的以创作—接受论为核心的文章美学研究,包涵“精神布乎方策”之反映表现论、“穹隆取乎宏焘”之美学风格论、“伯牙永思锺子”之知音境界论的三个基本层面.这六个层面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又在汲取和扬弃曹丕、陆机文学思想的基础上,表现出对东晋文学主潮的反拨且向建安—西晋文学主潮回归的审美蕲向.  相似文献   

5.
《玛纳斯》(第一部)的战争描写占有大量篇幅,是其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它先后描写了七次重大战役。前三次基本上采用的单线描绘方式。第四次战争描绘进入新的境地,增添了借助大象与机械作战的宏大场面。第五次,主宰战场胜负的政治因素得以突出表现,为战争描写平增新意。第六次则另辟蹊径,描写一场“魔法大战”,给战争蒙上神奇色彩。第七次战役即玛纳斯对别依京的远征,是史诗的高潮部分。这是一场付出惨重代价包括玛纳斯之死的悲剧。论文除评述其战争的描写也分析了这一悲剧的原因。《玛纳斯》(第一部)的“金戈铁马气势夺人”的战争描写不仅给人以英雄主义的感染,也留下关于战争的思索。  相似文献   

6.
“三别”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优秀诗篇,通过描写的三种离别景象,反映出了安史之乱时期底层老百姓们积极上战场的爱国主义精神。“三别”中所蕴含的社会历史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真实性、倾向性、社会效果。对于“三别”社会历史意义的观照,有助于让读者了解战乱时期底层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在反思安史之乱的成因和当时时代的社会性质的过程中,总结战争所带来深刻的惨痛教训和深刻经验,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是一部战争文学,在全书中描写了大小40多次战役、战斗。对这些战争进行归纳、抽象,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略思想与战争战术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和在战争中塑造人物形象等四大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评价巴尔扎克小说《高老头》中的贵族人物的时候,恩格斯的这一段话是经典性的,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不错,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当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他看出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遵循这一条线索,我们分析这篇小说时就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从而对贵族人物的性格有一个基本的看法。 巴尔扎克天性过于活跃,面对人欲横流的金钱世界,他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各色人等的心理状态。他“发掘恶习,揭露热情”,将大动荡时期的巴黎社会、法国社会,其实也就  相似文献   

9.
固然文无定法,但谁也不能否认语文确实存在着不可更移的基本规律。假定语文知识是一棵树,那么什么是这棵树上的主干、支干和枝叉呢?大家共同把初中语文知识归纳为四部分、十九项、一百一十八个知识点。四部分,即现代汉语、文言文、文学常识、阅读与写作。平时学生感觉阅读和写作最茫然,似乎无序可循。经过整理,归纳为五项、十九个知识点:一、中心(正确、鲜明、集中三点);二、选材(围绕中心、真实具体、典型、新颖四点);三、结构(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三点);四、表达(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点);五、语言(准确、简炼、鲜明、生动四点)。知识点就是“知识树”的枝叉,枝叉下面还有小叉:例如“描写”这个知识点,又可分为两小点,即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分为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四个更小点。  相似文献   

10.
《买菜乐》是一篇篇幅短小但描写内容丰富多彩的散文佳作。文章描写传神细腻,抒发的情感真切动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情并茂的美文.它的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描写的传神美。文章一开始,作者便点出自己的人生之乐:以买菜为乐。然后便从五个方面描写他的这一与众不同的乐趣.你瞧,“黄鸡白鸡,引颈烦嚣之市”,这不是“人人心中有”的市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人间喜剧》的序幕, 《高老头》通过对拉斯蒂涅“蜕变”过程的描写,展现出了一个热情、真诚的没落贵族青年被资产阶级金钱观腐蚀后逐步走向堕落的过程.关于他蜕变的影响因素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包括家庭因素、伏盖公寓的环境和里面人物的因素以及圣&#183;日耳曼街区里富人的因素.这也是三个对他影响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孙子兵法》分三卷,共13篇。上卷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四篇文章。《计篇开始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一定要多加注意着提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条件子把这五个条件归纳为“道”、“天”地”、“将”、“法”。在战争中,具备五个条件  相似文献   

13.
妙玉与贾宝玉、林黛玉是《红楼梦》以“玉”为名的三个人物之一,他(她)们共同的思想品性是蔑视封建礼教,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中冥顽不化的顽石,所以都以“玉”名之。但妙玉对反抗封建社会所采取的方式是走向怪癖、遁入空门,这是作者所不同意的,因之她未成为《红楼梦》的主人公之一,而只是贾宝玉、林黛玉的陪衬形象。  相似文献   

14.
“德”首先是一个伦理学范畴,后来又成了一个文艺学范畴,并渗透到了文艺领域的诸多方面。它不仅成了对文学艺术家的根本要求和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且又用以指称文艺作品的性质和内容,并孳衍出了乐德、德音、文德、比德等文艺学范畴,形成了关于“文德”、“比德”、“乐以象德”等的文艺理论观点和学说。“文德”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及“文德”这一范畴的诸多涵义。“乐以象德”说的提出及其内容与影响。美学上的“比德”说及其对我国文学艺术的深广影响。  相似文献   

15.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在学校这一方净土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学生贵族”。何谓“学生贵族”?其泛指在大、中、小学校园中家庭条件优越、穿戴讲究、花钱大方、社交面广的学生群体。他们的特点是,基础教育条件较好,但自理能力差,喜欢铺张浪费,怕吃苦,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家庭有较强的依赖,容易形成强烈的优越感。随着这一“学生贵族”现象的出现,羡慕和向往这种贵族生活方式的孩子们纷纷跟随,并谓之“贵族情结”。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们, “贵族情结”与“平民意识”究竟孰是孰非?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  相似文献   

16.
《孙膑兵法》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的代表作。它除了具有大量的军事思想外,还带有朴素的战争法思想。这其中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战争权的态度;二是对战争手段和方法的限制;三是对待敌国军民“五恭五暴”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德”首先是一个伦理学范畴,后来又成了一个文艺学范畴,并渗透到了文艺领域的诸多方面。它不仅成了对文学艺术家的根本要求和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且又用以指称文艺作品的性质和内容,并孳衍出了乐德、德音、文德、比德等文艺学范畴,形成了关于“文德”、“比德”、“乐以象德”等的文艺理论观点和学说。“文德”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及“文德”这一范畴的诸多涵义。“乐以象德”说的提出及其内容与影响。美学上的“比德”说及其对我国文学艺术的深广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上部分主要谈了《左传》言语组合方式和描写人物方法的某些特色,现在再就“对战争的描写”、“辞令之美”等方面的言语美学风貌,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三、对战争的描写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以不同的方法描写了大大小小各种不同的战争.  相似文献   

19.
全国劳模,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根据对部编小学十册语文课本中记叙文的阅读和分析,侧重于文章的思路和描述,初步归纳出小学记叙文44个基本功,把它作为阅读的钥匙,作为作文的借鉴。从课文内容出发,结合实际生活,学一点,用一点,反复学习,反复实践。我认为这是符合小学生学习作文的规律的。为此,我们根据年级要求和课文内容,有几个法就学几个法,现试选了小学第五册课本中的“读写结合”范文实例,供教师们参考。一、开头和结尾方面 1.交待四要素开头:《秘密学习》 2.开门见山开头:《爱因斯坦小时候》 3.描写引入开头:《保护小树苗》 4.事情结果结尾:《称象》 5.点明主题结尾:《小虫和大船》  相似文献   

20.
刘佳 《现代语文》2004,(11):13-13
上卷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四篇文章。《计篇》一开始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一定要多加注意。接着提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条件,孙子把这五个条件归纳为“道”、“天”、“地”、“将”、“法”。在战争中,具备这五个条件,才是战争胜利的基础。《作战篇》指出,发动战争的前提是先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