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纵观以往高校体育改革,多注重技术教学改革而忽视"体育与健康"理论教学改革,为此,文章提出构建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理论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增设"体育与健康"理论教学为公共基础必修课课程,达到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观念和意识,为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专业设置"体育法学"学科势在必行,我国制定和颁发的系列体育法规为高校体育专业设置该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法治国"以法治体育"呼唤高校体育专业培养的高级体育专业人才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体育法学",高级体育专业人才不仅要懂得体育法规,遵守体育法规,而且要运用体育法规去保障和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体育法学"是一门以体育法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学科的性质是介于法律科学和体育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具有科学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发展指导思想及其特征,能为新时代加快我国体育强国建设提供借鉴.回溯中国共产党体育思想演进的百年历程,体育思想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新民主主义时期以"体育救国"为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坚持体育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人民",确立了"人民性"体育思想;改革开放后,体育思想呈现出多元化发展.为实现"加强体育强国建设"的愿景,体育事业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动摇,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融合发展,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4.
随着"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进程的加快,"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应运而生.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快乐体育"思想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再次引发了我们对体育教学的深刻思索."快乐体育"与体育教学关系密切,本文将这种"快乐体育"思想运用到实战教学中,仔细探讨了它与高职体育教学之间的必因联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正式实施,新的体育教学思想也逐步形成.这就要求基层体育工作者与时俱进,全面实施、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在工作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在教学中积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逐步运用"快乐体育"的思想和模式,培养学生参与"娱乐体育和休闲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为其"终身体育"服务,尽快完成传统体育课向体育与健康课的过渡.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56):28-29
针对江西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存在一系列问题,作者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构建农村体育文化元素进行专家和农民问卷调查,主要结果有:构建江西新农村体育文化主要包括"农村物质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和"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五个方面类型;它们各因子存在非常显著性、显著性或低度以上相关,农村物质文化是基础,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是平台,农村精神体育文化是支柱,农村制度体育文化是保障,农村行为体育文化是动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新建本科院校体育育人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应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发挥体育课堂主渠道作用,利用"阳光体育"系列活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发挥校园媒介的宣传力和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作用,实现体育教育的目的,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8.
终身体育思想在终身教育思想的背景下提出,并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特别是教育界人士的关注。论文从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入手,探讨终身体育思想在大学生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教学随意性较大"、"体育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同时提出利用"处方教学"、"创建体育俱乐部"等有效措施给予解决,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高校体育资源"联合体"整合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资源是从事高校体育活动的基础,是发展高校体育的保证,因此对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成为高校体育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通过对高校体育资源现状的调查,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体育资源的"集中型联合体"、"双向联合体"、"单元型联合体"、"高校与社区联合体"四种整合模式,以期达到体育资源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初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联系着小学与中学的教育,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和身体都在快速发展,所以有必要促进体育教学提高效率,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体魄不断增强,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现阶段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正在由"快乐体育"向着"阳光体育"转换,这两种教学模式在当今的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体现。"快乐体育"重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重视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找准学生的兴趣所在,从学习兴趣入手分析,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阳光体育"是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中大力推广的教学模式,促进"快乐体育"朝着"阳光体育"的正确转变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分析"快乐体育"与"阳光体育"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促使小学体育教学从"快乐体育"到"阳光体育"的探索方式。  相似文献   

12.
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该从树立"大体育课"的教学理念,增加健康教育的比重,提高体育教学的娱乐性,加强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达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学习,结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认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学校现行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课堂教学又一次被关注,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快乐体育"理念早在几年前就已提出,它应该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而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实践证明,把"快乐体育"理念贯穿到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中,实现"教"与"玩"的有机结合,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以及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展开。所谓快乐体育是学生在心境自然、开朗的环境下,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达  相似文献   

15.
体育"差生"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本文主要对体育"差生"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对"差生"进行体育运动自信心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主要是通过培养"差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增强体育意识,更新教学内容、方法等手段,让他们体验到体育教学过程的成功,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提高他们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树立自信心,从而自觉形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6.
周学志 《甘肃教育》2014,(14):47-47
正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后进生"是指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教学任务的学生。本文结合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经验,对怎样转化"体育后进生"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一、"体育后进生"的"个性"心理特点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  相似文献   

17.
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应遵循将体育表象经过知性思维上升为抽象概念,再经过理性思维还原为具体概念的过程。体育是指向竞争和内在自由的促进类本质的身体活动。竞争是人的本性,体育是人竞争的创造物,指向竞争与内在自由是体育满足人的身体与精神需要。体育的教育价值在于促进类本质。学校体育实践应正确认识体育的价值在于"促进"而不是"生产"人的类本质,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体质和健康的多因性提示体育与体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应是"促进"或"增强";应从学生兴趣出发,避免造成体育的"学业压力"。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体育教学的改革热潮逐渐高涨,"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社会体育"的教育思想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工作.教学中,越来越觉得有许多方面制约着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体育教学起反作用.我称这一消极的一面为"误区",清醒地认识这些误区,可以促进促进教学工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快乐体育"在中小学校开展的情况,探究了"快乐体育"在中小学课堂中所承载的作用和"快乐体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出了"快乐体育"在中小学体育课中与传统体育模式比较有明显的优势,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有助于终身体育的发展。但是在快乐体育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误区,这些都是制约快乐体育在中小学开展的因素。本文通过对"快乐体育"在中小学课堂中的作用与实施的研究,使中小学领导、老师以及学生重新认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为学校快乐体育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后进生"是客观存在的,所谓"体育后进生",是指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教学中怎样对"体育后进生"进行转化教育,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一、"体育后进生"的"个性"心理特点中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型到定型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观点偏激,要求进步,但组织纪律性差,自控能力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