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自秦汉以降,深受中原汉民族文化的历史影响,在由"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向农耕放牧相结合的农牧定居生活转变的过程中,充分吸收汉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选官选举等制度建设上接收汉族职官选任与考核的相关内容,同时结合北方各民族政权建设的具体特点和历史与社会的习俗传承,对中国古代科举文化在北方各地的推广与施行均作出了程度不等的贡献,这对于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汉化进程与各民族的融合无疑起了极大的助推作用。这一进程从魏晋时期便已开始,尤其经历了辽、金、元、清四个少数民族政治统治时期,使中国科举文化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与社会的文化发展中,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并由此对北方诸民族社会民俗文化与民俗心理的流变,在社会文化层面给予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饮食文化及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国北方饮食文化的形成因素分析,探讨了中国北方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并对中国北方饮食文化进行了分区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为主题,深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乌兰察布、赤峰地区进行艺术实践调查,重点考察游牧民族的青铜器、玉石器、刺绣造型艺术的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造型艺术学科理论的建构与研究方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通过造型艺术的表层结构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寓意等问题。但造型艺术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需要在社会功能、思想观念、艺术风格、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明确了今后工作的重点,更好地为现代北方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服务。  相似文献   

4.
骑马术、射箭、摔跤、舞蹈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体育文化的主要形式,是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创造和积累,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现代体育项目,对世界一些体育项目的习得和传承具有重要价值,对研究中国草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北方草原地区的原始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工艺文化,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诞生,创造了游牧式的文化内涵,成为草原文化的核心所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工艺文化为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区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特征,诸民族先后继承与创新,对现今草原民族的工艺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工业化的冲击下,许多工艺文化的内涵都失去了原有的性质,甚至处于消失和濒危的状态,需要建立长效的机制来抢救与保护。  相似文献   

6.
匈奴生活习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的饮食居住,服饰、发饰、装饰,婚姻形态,丧葬之礼及其它生活习俗,充分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之特色,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研究匈奴习俗对于了解古代北方民族之游牧文化大有裨益;特别是透过匈奴生活习俗还可以看到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异同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蒙古秘史》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第一部草原文学巨著,它采用编年体和纪传体相结合的形式,成为记述蒙古族历史最早的典籍。而其中所涉及到的蒙古族民俗文化,如表现人与动物的依存关系;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游戏;与众不同的饮食文化等等,都成为了至今还在北方草原传承的宝贵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8.
北方民族传统文化与草原生态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部分民族的调查,在经济类型、居民收入、政策法律、婚姻家庭、饮食文化、居住形式、宗教信仰、科技教育等方面,现代北方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草原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互动的本质关系。现今由于草原生态环境逐渐退化,导致了北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弱化。将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的链条继续保持下去,有利于促进北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在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考古学资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古学资料本身在形成、埋藏以及发掘研究过程中存在信息的有限性。通过对北方民族游牧生活方式下考古遗存资料的特点、草原地带古代文化遗存的属性判断问题以及考古学文化遗存与古代民族的对应关系问题等几方面的考察,强调在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对考古学资料的应用要意识到其局限性,认真谨慎地分析使用考古学资料,避免简单化、绝对化。  相似文献   

10.
岩画是古人类绘刻在岩石上的图画,其中的乌兰察布草原岩画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遗留下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图画的艺术形式描绘了古代诸民族的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生动图解。乌兰察布草原舞蹈岩画,根据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不同的舞蹈形式去表现当时人们艺术创作的风格和特征,每一种类型的舞蹈都透视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并以象征符号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1.
龚鹏 《大连大学学报》2009,30(2):98-101
北方草原岩画从内容上分为生产生活岩画、舞蹈岩画、宗教祭祀岩画、生育岩画、符号岩画、征战岩画等,每一类岩画都反映出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岩画是通过岩石这一物质载体,经过刻、凿、划、画等技法,来反映人们生活生产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文化象征的符号,以一种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象征意义反映人们的观念和心理愿望。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饮食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的饮食器具是研究饮食物质文化的核心所在。同时,又通过饮食器作为物质载体来体现造型艺术、工艺制作、风俗习惯、社会功能、社会等级等,因而又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具体表现。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的行为,则以食为准则,有谚曰"民以食为天",说明了食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性。恩格斯曾说:"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  相似文献   

13.
金词植根于我国北方的雄川大漠之中,以慷慨豪放的北方文化特质和好勇尚武的游牧民族精神为其灵魂,蕴含了贵壮尚勇、崇尚自然的草原文化精神,因而具有原生态的、自然的美学风貌和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交融,是历史的必然,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交融由来已久,当然,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的文化交融亦在同步进行。而最广泛的交融体现在广大人民的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及巫术、宗教和民俗活动诸方面。  相似文献   

15.
纳西族的农耕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羌人时期,他们的饮食习俗受到地理迁徙和山地定居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根据地理环境,创造了纳西族自己的饮食文化;另一方面在农耕文化中保留了游牧民族和汉族以及藏族的一些饮食习惯。二者兼收并蓄,从而发展出独特的纳西族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游区域的饮品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其主要表现有:酿酒技术获得了较大进步,酒文化得到了一定发展;乳及各种乳制品在黄河中游区域得到了较快的普及,反映出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对黄河中游区域的影响;流行于南方的茶逐渐为黄河中游区域的人们所了解,饮茶开始进入初始阶段,为唐宋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7.
北方秧歌文化是我国丰富民俗文化的一种,以其特有的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对我国北方秧歌文化进行研究,分析其发展的价值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促进北方秧歌文化发展的途径,旨在为我国北方秧歌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笔者谋划编写出版历时24年的《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史丛书》将于2014年内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丛书原以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11个饮食文化区位各一分册并一综合卷的12册组成,计划600万字,而目前只能以10册的略写本形式付梓。丛书的编写坚持中华食学研究"十三亿人口,五千年文明"的"大众餐桌"基本理念与原则。是以人类或民族食生产、食生活的地理、自然、文化地域要素制约的"饮食文化圈"理论认知中华饮食史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秦汉时期,中原统治者评价游牧民族时,常常用“贪而好利”、“人面兽心”、“不属为人”等充满歧视和贬低的字眼加以丑化,把他们与“人道”、“人文”相割裂。而与游牧民族密切接触的北方边疆地区的下层人民,却“闻匈奴中乐”,千方百计想进入游牧地区生活。实际上,与中原农耕文化相比,对游牧文化不能简单地用野蛮和落后来概括。无论从物质生产层面,还是制度和精神层面,游牧文化都充满了人文精神,表现出尊重生命、关怀人生的内涵,这正是中原汉人“亡走北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考古学资料中表明,在山戎创造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丝织品,但刺绣作品却是在匈奴文化遗迹中最早出现,一开始就显示出较高的制作工艺,在本民族造型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融有外来文化的因素,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从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发展历史看,大致经历了初始、发展、兴盛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制作工艺、纹样图案、艺术特点,并通过刺绣艺术表象反映出民族文化艺术的多样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