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清代宗族为巩固自身,积极发展族学。族学又称族塾,是某一宗族在宗祠内设的,以族田为教育经费来源,为本族子弟开设的教育机构。诞生于封建教育中,族学未脱离科举取士的藩篱,甚者通过培养人才跻身仕途来增加家族筹码,仍是传统教育的补充。但它在办学主体、塾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上都有其特殊性,既提高了族人的素质,影响家族发展,又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丰富了封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为我们当下的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经验。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国时期,大金村的教育主要以族塾义学形式存在,且集中在李氏宗族祠堂办学。可以说,大金土李氏族宗族义学是在官方倡导下,并在地方乡绅、村落精英的支持下出现和发展的。但自从设立族塾义学以来,大金土李氏宗族一直将教育的意义同宗族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最后成了维护和强化李氏宗族权力的一个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3.
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政府没有财力支持梅县乡村地区的新式教育,使得兴办新式教育的任务由地方宗族来承担。宗族精英利用族内的祠堂、祖产及海外华侨等资源创办了新式学校,成为当时地方社会的办学主体。  相似文献   

4.
在宗法家族中个人对父权制的家族存在着一种先赋的、固定不变的隶属关系。中国古代诉讼受宗法家族制度的制约,家族成员既无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意识,也无进行诉讼行为的内心倾向。然宋代正处于旧的宗族政治瓦解,新的宗族政治、家法族规尚未形成的阶段。宋代家族组织的弱化使宗族对族众缺乏有效的约束力,族众之间发生的民事纠纷也大多绕过宗族组织直接以诉讼的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5.
家族和宗族对士大夫阶层的影响作用,在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不断增强。在宋代典型的士大夫家族"苏州范氏"中,"房"的概念是逐步形成的。范仲淹最初制定的规矩里,"房"是指以夫妇和子女组成的一个家庭单位,或者几个这样的单位组成的复合家庭。随着族人增加和世代交替,在北宋熙宁、政和年间续定的规矩中,"房"被"诸位"所取代。南宋时,"范氏十六房"的概念正式成型,成为义庄以及宗族运营的重要构成要素。"房"的固定化意味着宗族的组织化,同时也体现出宗族的家庭机能日益淡化。通过分析范氏家族"房"的成立、变迁以及功能,可以考察在中国的家族、宗族史研究中"房"的重要性,并深入认识宋代士大夫家族的组织、构造和变迁。  相似文献   

6.
五服与宗族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中国宗族研究领域里的争论热点之一。或认为"五服以内为家族,五服以外称宗族";或坚持不能以"‘五服’标准来确定家族、宗族范围。"作者也是这股争论中的一员。过去作者在山东费县闵村的田野工作发现,五服不能向上发育为宗族,但最新的调查资料表明:山东滕州闵楼村的宗族的确是建立在五服基础上的,并由五服发育而来。其思想植根于宋代"欧苏谱法"。因此,可以把五服作为一个参照标准来理解中国宗族。  相似文献   

7.
林耀华是中国较早以田野调查来研究中国家族问题的社会学者之一,他以祠堂为中心从结构功能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宗族乡村,注重对宗族组织、祠堂功能、个人生命史、个人和宗族的关系等要素的研究,在其家族研究中集中体现了社会学人类学的本土化过程,其家族研究对中国家族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及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宗族文化是家族精神的彰显者和连接者,同一宗族的人不光有血缘关系,同时具有“神源”关系.鲁迅作为士大夫家族的长房长孙,士大夫文化背景对其文化品性和审美取向具有深远影响.士大夫宗族文化对鲁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士大夫精神的追求、宗族核心价值的传播,即藏书文化和宗族文化等几个方面.通过对鲁迅身世文化背景的挖掘,我们看到传统士大夫文化精神和人格理念对鲁迅文化品格和文字生涯的潜在影响和规范.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剧变,家族组织和国家政权合二为一的组织形式解体,宗法制度逐渐远离国家政权的结构和权力,沦为乡土社会各个家族都具备的社会形态。以宗族为单位聚居是乡土社会的主要结构形式,“中国古代的政治是家族本位的政治。”乡土社会的宗族制度,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形态的人与人的关系。宗祠与族田从精神上、物质上起到了聚拢族众的作用,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张栻宗族思想主要关涉祭祀、乡治、家训等方面,在祭祀上主张遵循礼制,在墓祭与祭祀时间上与朱熹相发明;乡治上依傍《孟子》等经典阐发井田制度与王道教育;家训思想主要体现在家族书信往来与对祖上功业的推崇上。张栻宗族思想体现出依傍儒家经典、缺乏系统性和未完成性的特征。这是宋儒重构宗族思想体系阶段性特征的反映,也是张栻自身思想特征与人生经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徽州族谱家训中的蒙学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徽州宗族非常重视蒙学教育,常在族谱的家训中予以强调,将其与国家、家族的盛衰联系在一起,从儒家伦理道德、日常行为规范和基本知识技能三方面确定其教育内容,并确立尽早启蒙、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环境熏陶和均爱勿偏等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如龙公信仰兴起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是一个以黄氏宗姓为主要信众的民间新兴宗教信仰。如龙公信仰经历了由家族到宗姓再到区域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如龙公的身份也由家族的如龙叔公转变为区域社会的如龙法师。如龙公信仰呈现出三大特点,即以宗族信众为信仰主体与传播载体、宗族信仰与区域信仰有机结合、儒道巫医的混糅而以道教特色为主色调。作为一种家族与宗族信仰,如龙公信仰之所以能顺利完成由黄氏家族信仰向赣西北湘赣边乡村区域社会信仰的转变,是因为它适应了当今社会农村居民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现实。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家族革命理论,即族权是封建宗法社会的四种权力之一;以农村阶级分化战胜家族主义;破坏家族主义应讲究策略方法等。其理论在大革命时期的实践主要表现为:建立农民协会组织,削弱族人与宗族组织之间的联系;将族长族绅以及族产经管人当作土豪劣绅给予镇压或严惩,打倒宗族势力的权威;破除祠堂宗庙、族规家法的礼教束缚,颠覆旧有的封建宗法秩序;砸碎"三从四德"的封建枷锁,动摇传统的夫权地位等。随后在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主要表现为:没收族产族田等交给农民或作公益事业之用,铲除宗族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采用阶级斗争手段,破除宗族关系和宗族文化;领导农民建立各种互助合作组织,弱化传统宗族的互助合作功能等。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家族革命理论与实践,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家族制度的根基,但通观之,这种冲击作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使传统的村落家族文化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曲阜孔氏族长作为辅助衍圣公管理家族的重要属官,政治地位特殊,职责重要且复杂。其既是家族一般事务及孔氏特殊事务的管理者,也是申明孔氏家范、表率孔氏宗族的族权族规维护者,同时还是孔府属官优渥政策的享有者,拥有其他宗族族长所不具有的一些特权。  相似文献   

15.
河北沧州是一座儒学积淀很深的古城,自古就有办学兴教的传统。沧州士绅重视教育,借助宗族组织、地方政府积极发展教育,对促进邑民个人修身、建立地方社会秩序和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方面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两晋时期是门阀制度逐渐确立并趋于鼎盛的时期。门阀世族为巩固其社会地位或提高其家族声誉,普遍重视对其族内子弟进行家学和家风方面的教育。在这种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下,世族内同辈之间或上下辈之间的感情深沉敦厚。因此,两晋世族子弟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表现宗族观念的内容,以各种形式流露和表达温馨亲情,极大地丰富了两晋文学作品的题材,主要表现在对亲情的歌颂、对先祖的追述和对后辈的教诲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广西南宁市友爱村存有一部《遂昌户黄氏族谱》,这是一部生动的、原汁原味的宗族迁徙史,承载着这一移民家族的世系繁衍,其中包含族人的宗族世系、姓氏源流、婚姻亲属关系、宗祠情况等内容,它不仅是黄氏家族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也为南宁市乃至广西的宋代移民家族个案研究和南宁城市发展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佐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研究价值与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宗族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也是民间崇尚的传统文化。捐资助学是宗族文化中宗族的一项重要活动,它在中国近代民办教育的发展史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江西近代宗族开办民办教育的状况入手,分析了其办学特点及其影响,为研究宗族文化及近代民办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家族碑刻为例,探讨清代粤东地区的祠堂兴修、宗族偿产的创立、日常管理与运作等问题,从而窥探宗族制度在清代粤东地区推行时若干实际运作情况。  相似文献   

20.
作为封建宗族教育的总纲领,中国传统族规家训不仅对族内成员在立身、治家、敬业、处世等方面加以教育规范,而且以振兴宗族为最终目的使宗族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包括族塾教育、宗族家教、祭祖仪式等教育活动在内的教育复合体。聚焦中国传统族规家训对封建宗族教育进行分析,对于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