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安徽共有1192名进士,进士群体的区域分布在省内府际和府内县际两个层次都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状态。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太平府是清代安徽科举发达的地区,其中尤以安庆、徽州两府为著。各府进士中心县的形成与存在,加剧了进士县际分布的不均衡,较之省内府际分布状态,府内县际分布的不均衡更为普遍和严重。清代后期与前中期相较,非均衡状态存有弱化趋向。  相似文献   

2.
清代安徽共有1 192名进士,进士群体区域分布在省内府际和府内县际两个层次,并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状态,清代后期与前中期相较,非均衡状态存有弱化趋向.安徽进士的分布状况,折射出清代全国范围内进士群体区域分布的非均衡状态具有普遍性、层次性、递进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清代进士历史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清代进士历史地理分布进行系统的研究应当基于进士的准确人数、每名进士的确切科年与籍贯。江庆柏先生的《清朝进士题名录》为这三个方面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基础。研究发现,清代进士的历史分布呈W型;省际之间的地理分布呈不均衡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进士在省际之间分布的不均衡程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明代福建进士的地域分布研究可以发现,福建各府(州)间的进士分布极不平衡,沿海地区多于内陆山区,地区差异显著,出现了明显的地域性集聚现象。并且各府(州)内部县一级进士的分布也存在这种地区差异。这种差异是当时福建社会经济、文化传统与教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清代,河北为科举大省,科举名额位居各省之前。河北除地理位置重要外,本身具有很多特点:身处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汇点上,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幅员辽阔,各地开发早晚不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表现突出。所以,河北清代进士时空分布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一、清代河北进士的时空分布河北作为畿辅重地,其科考备受关注。清朝共取进士26391名,河北为2666名,占10.2%,在全国位居第四名,仅次于江苏、浙江和山东。河北地域广阔,进士分布极不均衡,清代顺天府录取的进士占河北38.9%。广袤的承德府与宣化府辖区所占比例却很小,地域间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6.
一清代的地方官制,基本上沿袭明朝制度,实行省、道、府(包括与府同级的直隶州和直隶厅)、县(包括与县同级的散州和普通厅)的四级地方行政制。习惯上所称的州县官,一般指府县两级的行政区的长官。清代的州有两类:一类是与府平行的直隶州:它直隶于省,下辖若干县,并治理一定地区,犹如今天的省辖市。直隶州辖下没有倚郭县(县治和府治同在一城的叫倚郭县。例如,清代江苏省会苏州府,既为府治,又是吴县、元和、长洲三县的县治所在地,此三县即称做倚郭县),这是它与府的主要区别。另一  相似文献   

7.
关于清代府和附郭县具体数量的问题,并不能一言以蔽之。因府和附郭县的类型不一,有沿袭明制且无所更张和虽沿袭明制但有所改置的府、附郭县;亦有中途设立或改置的府、附郭县,欲明晰两者的数量,应因时而异。清代进士在省级、府级、县级的分布均存在不均衡的特征,且府与附郭县的改置情况也影响了附郭县进士的分布。一般而言,沿袭明制的附郭县进士较非沿袭明制的附郭县进士多,经改置的附郭县进士分布与改置情况存在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明代广西进士共有201名,在明代各省直名列倒数第二,仅多于贵州。其在不同时段的数量分布则表现出前后低中间高的特点,洪武四年至成化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55人;成化五年至嘉靖三十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88人;嘉靖三十五年至明末的30科共考中进士58人。另外,进士地理分布也表现出极不平衡的特点,在广西所属的11个府中只有8个府有进士分布,其中100人出自桂林府,而思恩、思明、镇安三府俱无进士。  相似文献   

9.
举人分布是重要的文化地理现象,是衡量科举时代区域文风的核心标准。本文从府、县两个维度分别对明清江西举人的地理分布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勾勒出清代江西举人地理分布的基本特征:由严重不均衡走向相对均衡化。  相似文献   

10.
张欣 《文教资料》2014,(16):100-102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在行政制度上也有所革新。民初,地方行政区划仍沿袭清代制度,实行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制,省和府之间设道,实为监察区,不构成行政区。民国二年,北京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官厅组织令》和《划一现行各县地方官厅组织令》、废除府一级行政建制,直隶州、直隶厅、散州和散厅一律称之为县。本文试图分析清末民初宣化府废府存县的原因,借以窥视清末民初地方行政废府存县的渊源。  相似文献   

11.
明清惠州府进士98人,其中,明代44人,清代54人。惠州府进士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明代呈现着高度集中的两极分布格局,归善、博罗并驾齐驱;清代两极格局瓦解,归善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在科举实力总体平稳的格局下出现局部此消彼长的态势。虽然明代惠州府进士数量要少于清代,但其仕进情况却优于清代。明清惠州府进士的科举、文化成绩表明,惠州不仅是岭南重要的科举中心、人才中心,而且是岭南重要的文化中心,这为近现代惠州乃至岭南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方志考稿》(甲集)(以下简称《考稿》),瞿宣颖著,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天春书社刊行。此书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地方志提要目录书。全书分6编,依次著录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山西(包括归绥道)、江苏八省一道方志600多种。所录省、府、州、厅、县志和乡土志,大多为清代顺治至宣统年间方志,少量为民国方志。  相似文献   

13.
明清惠州府进士98人,其中明44人、清54人。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明代呈高度集中的两极分布格局,归善、博罗并驾齐驱;清代两极格局瓦解,归善保持领先优势,在实力总体平稳的格局下出现局部的此消彼长。虽然明代进士数量少于清代,但其仕进情况却优于清代。进士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民风淳朴、士风向学、学校培育、官绅奖掖等。明清惠州府科举成绩表明,惠州是岭南重要的科举、人才和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4.
正马丕瑶(1831~1895),字玉山,号莲溪,安阳县蒋村人,清代广东巡抚。"中原第一官宅"马氏庄园的主人。清同治元年(1862)进士。历任山西陆县、永济县知县,解州(今山西运城)、辽州(今山西左权县)知州,太原府知府,署理山西按察使和山西布政使。光绪十三年(1887)任贵州按察使,接着又任河南省布政使。十五年(1889)秋,任河南省巡抚。  相似文献   

15.
永平府作为清代连接山海关和京师的交通要冲,被誉为“京东第一府”。晚清至民国永平府内主要粮食作物如麦类、稻米类、豆类以及黍粟类、玉米和高梁等作物都呈现出不同的分布区域与特点。而其经济作物的分布如棉花、桑、芝麻以及花生、蓝靛的种植等都分布不一。永平府地域范围并不广袤,但其农作物的地理分布仍受到一定的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代浙江作为科举大省,一甲进士群体计有52人,其空间分布广泛,但各地区之间分布存在不平衡性,反映出浙江各府、州、县之间科举实力的强弱。在影响浙江各府、州、县科举实力的各种因素中,人口水平、经济交通、文化教育等因素成为主要推手。一甲进士群体中户类分布广泛性与不平衡性,也与明代进士群体户类分布特性相一致,对实现不同特点人才的优势互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明代浙江一甲进士群体家庭中多有为官背景,形成数量众多的科举家族,平民出身的一甲进士数量也在逐渐下降,科举考试也成为平民进入官绅阶层的唯一途径,成为社会各阶层之间实现流动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南县原称“南洲厅”,在清代末年当地人民习惯叫“南洲”。“南洲”本系清咸丰二年(公元一八五二年)至清同治末年,由于湖北省石首县属之藕池口溃决,大量泥沙随洪水南灌洞庭西湖,逐渐淤积而形成的陆洲。至于南县正式建置为南洲厅,据有关文献记载,约在清光绪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至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之间。民国改元,全国撤销府、州、厅建制,洲、厅均改称县。关于南洲厅改称南县的时间,现据《湖南政报》民国三年(公元一九一四年)五月十五日所载:“民国二年九月,南洲直隶厅改南县。”后经民国至现在,历七十年,因袭至今,仍沿称南县。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在有明一代,人才地理分布呈现不平衡的特点,以往的研究者缺乏从区域视角对这种分布差异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对明代西北地区科举进士以及正史列传人物数量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明代西北地区的人才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集聚特征,其中分卷制、解额、自然环境以及外来移民和学校数量是影响当时西北地区人才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清代初期,陕西省行政区划的变化相当频繁,清政府为加强管理,对统县政区和县级政区做出诸多调整,诸如散州升为直隶州,直隶州升为府,州县的改属与析置,卫所转变为府以及散厅的创立等。而一系列的变化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一是地处偏远,辖区广阔,为了加强管理而做出的调整;二是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乃是为加强军事控制而做出调整。同时,各级行政建制的变迁又反映出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进士姓氏研究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清代陕西进士群体的姓氏为研究对象,对姓氏分布层次、区域分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了清朝陕西进士姓氏时空分布规律。这对于充实古代科举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