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大诗人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和画时曾作过一个著名的评价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诗曰 :“兰溪白石出 ,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 :“非也 ,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兰田烟雨图》 ,按 :王维《山中》诗原句“兰溪”为“荆溪” ,“玉山”为“天寒”。)苏轼赞王维“诗中有画”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是指以画理画法入诗 ,这当然是正确的 ,也是一个要点 ,但也并非就专指此一点 ,其所指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诗的题材。苏轼是在评王维的《兰田烟雨图》这幅描绘自然…  相似文献   

2.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由此看来,诗歌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绘画的艺术,更是“立体”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有论者解作“二十四联”,以否定传统谓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通检《苏东坡全集》,其诗题中另有“作诗二十四韵”一例,与上面书跋语中的宾语结构关系不同,意义因之有别:诗题中“二十四韵”无修饰语,指一首诗的韵脚数,当解作“二十四个韵脚”(即“二十四联”);而书跋中“二十四韵”,前有定语“其诗”,与后面“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在意义上有关系,当解作“二十四首诗”,实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相似文献   

4.
苏轼在《书辋川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两句评语很精辟地道出了诗画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不少文学创作手法就是从绘画技巧中借鉴过来的。  相似文献   

5.
王维的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早在唐代天宝年问,殷璠《河岳英灵集》即有“在泉为珠,着壁成绘”的赞誉;到了宋代,大豪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099从此,“诗中有画”便成了王维诗的定评。  相似文献   

6.
苏轼知密州时期,创作了《谢郡人田贺二生献花》《惜花》《雨中花慢》《玉盘盂二首并引》等咏花诗。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当时密州的花事之盛,寺院数量之多、力量之大,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等等。虽然苏轼来时,密州是“旱蝗相继”的灾情,但他从黄老思想出发所实行的“贵清静而民自定”的理政思想很快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诗人才有灵感写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咏花诗。这些作品,体现了苏轼知密州时期的际遇以及他的思想状况,对苏轼一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南宋严羽曾自信自矜地说:“仆之《诗辨》,乃断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之一论。”(《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严氏全然未曾料到,他在《沧浪诗话·诗辨》里非议苏轼等“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后,不仅不能“归之一论”,反而引得历代论诗者聚讼纷纭,争执不息。如何看待苏轼“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近年来学术界颇多公允评价;对苏轼“以议论为诗”这一突出特点,尚觉议论不够。笔者不辞浅陋,欲就此考其原由,辨其是非,论其得失,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八境台位于赣州城东北隅的古城墙上,于北宋嘉佑年间与古城墙一同建造。发源于南岭山脉的章江和发源于武夷山脉的贡江,就在八境台下汇合为赣江。登上此台,赣州八景一览无余,犹如身临其境,故取名八境台。台成时,主持建造此台的知州孔宋翰将登台所见绘成《虔州八境图》,卸任途中请苏东坡按图题诗八首。绍圣元年,苏东坡被贬岭南路过赣州时,曾登临八境台,在遍览赣州的旖旎风光之后,深感原诗未能道其万一,遂补作后序一篇。  相似文献   

9.
王维是一位具有高尚审美趣味的艺术家。他是诗人、画家,又是音乐家。他的审美趣味在于:恬淡,平和,闲散,至于冷寂。他远离俗韵,不事功利。山水风物一经其审美过滤,则成美学精品。他的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殷璠《河岳英灵集》)这里的“着壁成绘”,乃谓其诗如果挂在墙上,就是一幅画卷。因而,苏轼尝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相似文献   

10.
迁客骚人每游历山水必有所赋,柳宗元也未能出其囿,《八愚诗》就是其“寄情山水”之作,可惜今已亡佚;然与之相匹配的《八愚诗序》则幸存于今,这是偶然,还是必然?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能以“愚”独步千古者,唯柳氏而已矣。《愚溪诗序》乃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书序,纵观全篇诗序总计545字,共有27个“愚”字统摄其中。一篇短文用如此之多的“愚”字实属罕见,但也决非偶然,实为柳氏有意为之。“愚”字有何寄寓?现就笔者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肤浅之论,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以“愚”宣泄诗人内心情怀柳宗元《愚溪诗序》中却…  相似文献   

11.
《全宋诗·周敦颐诗》中《万安香城寺别虔守赵公》之诗题中的“香城寺”为“香林寺”之讹误,因为“香城寺”在新建县,“香林寺”才在万安县。另《四库全书·周元公集》中该诗题作《香林别赵清献》,其中的“清献”为“虔守赵公”(赵抃)之谥号,而周敦颐又卒于赵抃前,因而此一称谓是该诗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又一讹误。  相似文献   

12.
王维(公元七○一年——公元七六一年),字摩诘,是唐代的大诗人之一.王维的诗,以写景见长.宋朝苏轼《题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中有画”,正是概括了王维全部写景诗的艺术特色.而《辋川集》中的二十首五言绝句,又正是王维写景诗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13.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有论者解作"二十四联”,以否定传统谓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通检《苏东坡全集》,其诗题中另有"作诗二十四韵”一例,与上面书跋语中的宾语结构关系不同,意义因之有别:诗题中"二十四韵”无修饰语,指一首诗的韵脚数,当解作"二十四个韵脚”(即"二十四联”);而书跋中"二十四韵”,前有定语"其诗”,与后面"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在意义上有关系,当解作"二十四首诗”,实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相似文献   

14.
刘景文 《现代语文》2006,(11):40-40,24
一、儒家“诗教”的内涵“诗教”这一提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达,《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挈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1]p1609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们知道《礼记》一书是由汉儒整理的西汉中期以前先秦儒家的理论著述,见于《礼记》的“诗教”主张虽然不能证明是…  相似文献   

15.
评价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人们常以苏轼所言“诗中有画”为不刊之论,实际上却是一种片面之词。这种片面性的出现,其责任不在于苏轼而在于后人;因为苏轼此言是在欣赏了王维的山水名画《蓝田烟雨图》之后写的。他说:“味摩诘之诗,涛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很明显,他这是在就画论诗。就画论诗,无须旁及其他,此说确实深中肯綮。而后来的评论者却抛开苏轼“就画论诗”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将之扩大为王维山水田园诗典型的甚至唯一的艺术特色,那就不免片面了。  相似文献   

16.
对陶渊明的推崇与苏轼词的士大夫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以诗为词”完成了词体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彻底转变,使词真正成为陶冶士大夫情怀,显示士大夫精神的一种文学载体.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极端推崇陶渊明的第一人,理解苏轼的尊陶思想有利于我们去窥视苏轼词中的“士大夫精神”,加深对苏轼在词史上地位的认识.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集中体现在他给弟弟苏辙的信——《与子由书》中.在这封信里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不仅如此,苏轼还对陶渊明诗——追和,得诗一百二十四首.在词体创作中也有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哨遍》(为米折腰),表现出了对陶渊明如痴如狂的热情.  相似文献   

17.
诗圣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两句,纪昀批曰:“入手便摆落现境,纯从对面著笔,蹊径甚别。”王嗣奭也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已,已进一层,……词旨婉切。”沈德潜裁这首诗时又说:“反复曲折,寻味不尽。”诗人当时被俘在长安,家小却在鄜州,这时的思家之情,是可  相似文献   

18.
迁客骚人每游历山水必有所赋,柳宗元也未能出其囿,《八愚诗》就是其“寄情山水”之作,可惜今已亡佚;然与之相匹配的《八愚诗序》则幸存于今,这是偶然,还是必然?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能以“愚”独步千古者,唯柳氏而已矣。《愚溪诗序》乃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书序,纵观全篇诗序总计545字,共有27个“愚”字统摄其中。一篇短文用如此之多的“愚”字实属罕见,但也决非偶然,实为柳氏有意为之。“愚”字有何寄寓?现就笔者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肤浅之论,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宋词的基本风格,前人多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类。苏轼于熙宁八年(一○七五)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在《与鲜于子骏书》里,就有意与当时以柳永为代表的传统婉约词风相区别,树起了“自是一家”的豪放大旗。苏轼形容自己这种新词风的特点是:“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据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绰铁板,唱大江东去.’为之绝倒。”这一颇具风趣的评论,鲜明而准确地道出了苏、柳词  相似文献   

20.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阐述“咸酸”之论,并颇为自贞地列举自作诗句以为示范;但在唐末、五代至北宋初叶,并未产生预期的影响。直至苏轼《司空图诗》、《书黄子思诗集后》论及此文,司空图诗作才屡见称引,“咸酸”之论与《二十四诗品》亦自此广为流传,影响巨大.司空图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崇高地位从而得以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