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郑妍 《视听界》2004,(3):38-39
《中国妇女》杂志在2001年上半年针对女性,策划、组织了有关女性和大众传媒的问卷调查,当问到“您是否认为大众传媒存在对妇女的偏见时”,81.96%的人认为“存在”,认为“不存在”的仅占9.02%,还有7.69%的人表示“没有感觉”。从这一数据中,可以看到今天的大众传媒仍然是男性话语占据着主流地位,对女性的形象塑造和符号认知也仍然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打上了男性话语的烙印。本文主要对电视上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以考察男性话语系统中女性荧幕形象的塑造和诠释。荧幕上的女性形象塑造女性形象是电视荧幕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闻报道、广告,还是电视剧,女性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苏柯 《新闻知识》2007,(3):36-37
女性话语指的是以女性的立场关注女性的存在和发展的话语,许多人称之为对男性话语霸权的反叛力量。虽然许多人认为这一提法不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大众传媒中,女性话语由于其在主流叙事的覆盖之下还有男性叙事的覆盖(这二者有时候是重叠的),因此女性话语在大众传媒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中,女性话语就面临着双重的困境.既要以一种有别于  相似文献   

3.
李大伟 《今传媒》2013,(8):87-88,96
时下相亲类电视节目在各大卫视热播,引发了"剩男剩女""富二代""拜金女"等社会问题的广泛热议而备受关注。本文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为例,从节目设计即节目题材、节目形式、舞台设计、话语、女嘉宾气质的多样性等五个方面分析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并结合节目进行文本分析,深入挖掘女性主导的表象下男权中心的隐形控制,从性别分析的角度,分析相亲节目传递出的性别意识的变化,引发人们对性别意识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李大伟 《报刊之友》2013,(8):87-88,96
时下相亲类电视节目在各大卫视热播,引发了"剩男剩女""富二代""拜金女"等社会问题的广泛热议而备受关注。本文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为例,从节目设计即节目题材、节目形式、舞台设计、话语、女嘉宾气质的多样性等五个方面分析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并结合节目进行文本分析,深入挖掘女性主导的表象下男权中心的隐形控制,从性别分析的角度,分析相亲节目传递出的性别意识的变化,引发人们对性别意识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传媒对女性象征性的歼灭 --“女性与传媒研究”之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们对女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存在以及在传媒中女性话语面临的双重困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大众传媒中女性的文化形象被设想为支持和延续了普遍存在的劳动中的性别划分,以及关于女性和男性的传统观念。女性及其利益被大众传媒忽略、谴责、贬低或鄙视,她们的生活和她们的兴趣没有得到大众传媒的  相似文献   

6.
目前,针对大众传媒中性别角色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广告和新闻报道中,如新闻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媒介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MTV中的女性形象分析等。而电视娱乐节目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传播形式,目前针对其节目中两性角色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选取四档热门的台湾电视娱乐节目为研究对象,尝试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来解析综艺娱乐节目中对两性角色的构建,探索节目中所呈现的男性和女性形象的差异以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在以男性话语为传播中心的大众传媒领域,女性报道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媒体中的女性形象被有意无意地歪曲。近年来兴起的所谓“第三类女性”报道是以介于家庭妇女与职业女性之间的“第三类女性”为对象的报道,她是男性理想中女性形象与女性自我理想形象的融合。这类报道对于在大众传媒中重新建构女性形象、维护男女两性平等、女性意识发展与深化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从另一层面看,  相似文献   

8.
郑妍 《视听界》2004,(1):51-52
大众传媒从它产生开始的那一天,男权话语就占着统治的地位。近几年来,大众媒介中女性话语崛起的趋势较为引人注目,本文从现实情况出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女性话语在媒体中的传播优势。大众传媒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以男权中心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刘逍然 《青年记者》2023,(24):71-73
直播作为社交媒体内容呈现手段和实时互动工具,成为互联网“女性书写”寻求话语空间的途径。本文结合案例采用参与观察法深入节目制作流程,对节目文本进行话语分析,讨论女性直播节目如何建构女性主体和女性话语体系,力图消解性别对立,激发群体认同。研究认为,网络生态依旧处于男性权力凝视之下,被受众导向所影响,面临资本等多重压力。  相似文献   

10.
漫长的父权制社会文化,生成了一个女性长期以依附性姿态和第二性身份存于社会之中的历史与现实境遇。对女性他者身份的建构,使其以与男性相对的否定性特质成为柔弱、被动、无攻击性和非理性的象征,并在现代化公/私二元结构的社会空间变迁中被桎梏于相较于男性而言社会价值较低的私人领域,导致妇女在公共领域的“隐形”与“失声”。多媒体、数字化信息爆炸时代,话语竞争的力量渠道变得多元且复杂,许多新兴的发声渠道和平台开始为性别平等的话语建构带来了新的助力和挑战。脱口秀节目的逐渐走红,为不少女性提供了自我言说的舞台,使女性一定程度上从“被凝视的客体”转变为“能发声的主体”,在幽默、讽刺、娱乐外衣的掩护下,得以“挑衅”父权制话语系统,并由此开拓出一个包容“不驯的”女性话语的表达空间。但另一方面,尽管脱口秀为女性言说提供了机遇,但也为之带来了新的挑战,女性在借助脱口秀节目平台发声时对男性的冒犯所激发的争议,使得女性使用“冒犯的艺术”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受到了质疑,乃至以“性别”进行言说或赋话语以性别属性本身也成为可疑的立场。本文在梳理脱口秀中的女性言说的基础上,力图思考拓宽女性话语空间的更正向的方式,反思互联网时代,在资本大潮之下,性别言说的可能和必然。  相似文献   

11.
最近收视率较高的电视相亲节目,越来越注重女性的主体地位,但是男权中心的文化现象并没有让位,女性的刻板形象仍然存在。本文将以江苏卫视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作为案例,通过对该节目文本的内容分析,探讨其如何通过媒介符号传达女性性别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2.
王施施 《东南传播》2021,(3):133-137
2020年夏天,真人秀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引爆全民狂欢,其对"30+"女性的关注填补了中年女性在媒介形象建构中的空白,所呈现的多元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会对女性身份的刻板成见.然而,在深入剖析节目对"姐姐"这一媒介形象的呈现与建构以及节目背后各方权力关系的博弈后发现,在资本逻辑主导的父权社会中,该节目遵循着一般明星真人秀制作的话语秩序,对女性形象的建构仍建立在男性审美的话语体系内.实际上,节目乘着女性主义的东风,复刻时兴的女团选秀模式,其光鲜的女性主义外套下是资本建造的文化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形象大量进入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对于女性形象的呈现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入手,对媒介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揭示传统男性权威深刻影响大众传媒并形成性别偏见的事实。但是,女性主义研究推动的性别转向,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女性从男性霸权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形象大量进入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对于女性形象的呈现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入手,对媒介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揭示传统男性权威深刻影响大众传媒并形成性别偏见的事实。但是,女性主义研究推动的性别转向,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女性从男性霸权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5.
在女性主义意识逐步觉醒的年代,我国“她综艺”的热度随之水涨船高,女性追求性别平等、寻求自我表达的欲望愈加强烈,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正在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听姐说》作为我国首档以女性主义为批判视角的网络脱口秀,为“她综艺”的女性主义话语表达带来新的契机。本文通过分析《听姐说》节目女性话语传播内容,探究女性在家庭和职场的生存状态;通过分析《听姐说》的女性话语传播方式,建构新时代女性多元化形象。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她综艺”的女性话语传播困境,包括平民女性的缺席、女性成长的忽视、母职惩罚的掩盖等,并提出解决脱口秀女性话语传播困境的解决方法,即重构平民意见领袖、拓宽节目话题范围、引导观众展开母职讨论等。  相似文献   

16.
海外视野     
《视听界》2010,(4):9-9
国外相亲节目没人当真 美国:相亲更像演电视剧。美国的相亲节目是电视真人秀,属于娱乐节目,电视台策划的痕迹很明显,内容上的真真假假观众不会太计较。韩国:相亲节目纯属娱乐。大部分韩国民众都把相亲节目看成是娱乐节目,节目的参与者多是为了娱乐或博得一些知名度。日本:女嘉宾很现实。各式各样的相亲节目为日本大龄男女们提供了不少相互结识的机会。但是.也有网友评价日本的相亲节目过于低俗.女性嘉宾的言论也颇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梁少玲 《视听》2011,(7):39-41
国内电视相亲节目近两年突然达到高峰:《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爱向前冲》等节目纷至沓来,创造着高收视率,也营造着各种话题。本文拟从大众传播学角度对此类相亲节目进行分析,以探究相亲类节目的火爆奥秘,分析相亲类节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司念伟 《中国记者》2012,(10):116-117
某电视相亲节目现场,男嘉宾带着自称为"儿子"的宠物蛇上台征婚,更有甚者,公然宣称"蔑视所有女性""女人智商很浅薄"等狂言……观看电视娱乐节目,类似"雷人"的内容不胜枚举。镜头未经剪辑,"雷语"不被删减,话题人物就这样走进公众视野。为让节目具有足够吸引力,娱乐节目总是想方设法邀请"雷人"进场。话题人物的出现能最大限度地积聚人气,提升节目效果,从而拉高收视率,这种惯用的"技术手段"是  相似文献   

19.
如今的电视相亲节目抛出的不再是爱情,而是话题.这些话题往往具有争议性、现实性、开放性、丰富性、尖锐性等特点,体现了传统婚恋观和现代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的交锋.主持人和点评专家精妙绝伦的演绎配合,是话题策略成功实施的关键.话题策略是节目收视率的助推器,但也给社会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坚守媒体人的责任操守,完善话题的引导功能,多一点真情实意,少一点哗众取宠才是相亲节目发展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20.
刘嘉 《新闻世界》2009,(7):67-68
本文从男性、女性同时又是传播者、受众的交叉视域中解读电视栏目《超市大赢家》。此类购物竞技节目的成功之道在于,既使男性体验到话语霸权的快感,同时又给女性提供颠覆男性话语权,以消费的形式进行狂欢的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