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潇纯 《现代传播》2003,(5):122-123
辩证地看 ,大众传媒对于女性的发展无异于一柄双刃剑。一方面 ,大众传媒因其商业特质和大众立场 ,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上还女性以言说的权利 ,从而对男权控制话语场、控制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形成颠覆和重构的力量 ,使女性经由传媒影响主流社会成为可能。网络传媒的发达更意味着传者与受众平等相处时代的来临 ,在网上人与人的对话已成为数字式的点对点的交流 ,性别、身份均变得不再重要。另一方面 ,受收视率、发行量等经济目标的制约 ,大众传媒追逐利益最大化 ,制造刻板印象 ;而这一刻板印象形成的社会基础是以男权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媒机构与广告商共同的目标是通过受众最大化来获取经济效益,女性作为特殊的受众群体,承受着来自传媒机构和广告商的双重剥削,而且接连两次给广告商创造和实现商品价值。女性形象所受到的双重剥削正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大众传媒使她们在男权话语社会中处于一个更加不利和被动的地位。女性落入消费与被消费的双重身份境地,成为现代商业社会的双重牺牲者。  相似文献   

3.
罗昕 《当代传播》2002,(4):40-42
女性,这个历史上庞大的弱势群体,由于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多年来一直被“男权话语”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所忽视。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的文化品位、精神境界和经济地位在总体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促进了社会对其重新认识和重视。今天,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力量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已成为媒体竞争中不可  相似文献   

4.
传媒对女性象征性的歼灭 --“女性与传媒研究”之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们对女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存在以及在传媒中女性话语面临的双重困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大众传媒中女性的文化形象被设想为支持和延续了普遍存在的劳动中的性别划分,以及关于女性和男性的传统观念。女性及其利益被大众传媒忽略、谴责、贬低或鄙视,她们的生活和她们的兴趣没有得到大众传媒的  相似文献   

5.
传播中女性话语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虚构性传播语境和非虚构性传播语境中女性话语的分析,显示了中国当代传播中女性话语的普遍受压抑状况。这源于男权中心主义的文化现实,更反映出中国女性独立意识的缺失和主动认同取悦于男权中心主义的后殖民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6.
戈银银 《新闻世界》2014,(6):193-194
广告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带有鲜明的性别属性。从提线木偶般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到逐渐觉醒挣脱兴起女性主义思潮,发展为独立自信形象,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迁是对性别意识形态控制的一种挣脱,也是思想上的革新和崛起。但广告在对女性形象塑造的过程中,以男权话语阴影下的女性主义广告为例,明显的呈现出男权话语与女权主义的矛盾,解决这一迷思对重新构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柯 《新闻知识》2007,(3):36-37
女性话语指的是以女性的立场关注女性的存在和发展的话语,许多人称之为对男性话语霸权的反叛力量。虽然许多人认为这一提法不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大众传媒中,女性话语由于其在主流叙事的覆盖之下还有男性叙事的覆盖(这二者有时候是重叠的),因此女性话语在大众传媒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中,女性话语就面临着双重的困境.既要以一种有别于  相似文献   

8.
郑妍 《视听界》2004,(3):38-39
《中国妇女》杂志在2001年上半年针对女性,策划、组织了有关女性和大众传媒的问卷调查,当问到“您是否认为大众传媒存在对妇女的偏见时”,81.96%的人认为“存在”,认为“不存在”的仅占9.02%,还有7.69%的人表示“没有感觉”。从这一数据中,可以看到今天的大众传媒仍然是男性话语占据着主流地位,对女性的形象塑造和符号认知也仍然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打上了男性话语的烙印。本文主要对电视上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以考察男性话语系统中女性荧幕形象的塑造和诠释。荧幕上的女性形象塑造女性形象是电视荧幕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闻报道、广告,还是电视剧,女性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9.
从《感动中国》看女性性别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对《感动中国》女性获奖人物形象建构的分析,可以看到《感动中国》受到传统女性性别话语的影响,也存在着现代女性话语与男权话语的冲突。但它很大程度上也跳出了传统性别观念的狭隘范围,通过建构现代女性话语,肯定了女性社会角色的价值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鲍海波 《今传媒》2003,(2):43-44
从我们对女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存在以及在传媒中女性话语面临的双重困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大众传媒中女性的文化形象被设想为支持和延续了普遍存在的劳动中的性别划分,以及关于女性和男性的传统观念。女性及其利益由大众传媒忽略、谴责、贬低或鄙视,她们的生活和她们的兴趣没有得到大众传媒的准确反映。大众传媒文化没有向我们展示出女性的真实生活,即女性被“象征性歼灭”。以下几种方式足以说明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核心“社会性别”的角度观照大众传媒 ,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内容上分析传媒中常见的几种男性话语 :1、将女性视为“第二性” ;2、将女性对象化、物化 ;3、以男权标准区分“圣女”与“巫女”。第二部分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层面追溯传媒中男权话语的根源 ,认为传媒中男权话语滥觞于东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并且至今存在于文化的观念层 ,同时与商品文化的兴盛有关 ,我国女性的社会性别敏感度弱于西方女性。第三部分着重考察传媒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 ,主要在以下方面起作用 :1、传媒形成社会性别“刻板成见” ;2、传媒对弱势族群进行“消音” ;3、传媒所持的男性中心价值观内化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媒业的日益繁荣带来了信息量急速膨胀的当下,男权文化体系通过对媒体话语权的控制,完成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使得媒体传播中的女性形象成为男性按照自己的想法所设计的审美客体,并最终通过男性叙事来传达给受众。我们通过分析媒体传播中女性形象呈现的方  相似文献   

13.
自江苏卫视推出《非诚勿扰》之后,电视相亲节目以其宏大新颖的交友形式,丰富尖锐的话题指向,重新带动了相亲节目的热潮,也带来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和议论,引发了诸多争议性话题。而其颠覆传统相亲形式的节目形态,一反大众传媒的男性主宰视角,将女性、女性话语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给了我们更多思考和质疑的空间,当女性话语以这样一种颠覆性的姿态出现在大众传媒时,这意味着女性话语的胜利,还是又一次男性主宰媒体霸权的别样显现?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在以男性话语为传播中心的大众传媒领域,女性报道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媒体中的女性形象被有意无意地歪曲。近年来兴起的所谓“第三类女性”报道是以介于家庭妇女与职业女性之间的“第三类女性”为对象的报道,她是男性理想中女性形象与女性自我理想形象的融合。这类报道对于在大众传媒中重新建构女性形象、维护男女两性平等、女性意识发展与深化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从另一层面看,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7,(7):35-43
作为美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女性教育的歧视研究在百余年的长河里呈现出三种流变形式:从研究争取女性入学数量、就业比例到关注"粉领贫民窟"(Pink Collar Ghetto)的变迁,从关心女性能力到聚焦性别政治关系的变迁,从反对新闻教育中的男权主义到反白人中心主义的变迁。从形式和思想上来看,美国新闻教育女性问题研究经历了在形式上从单一问题研究走向多样分析模式的变迁,在思想上从现代话语到后现代主义话语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良友》画报的广告为研究对象,将它置于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品经济中心的上海时代背景之中,分析其对女性形象建构下的身份认同。《良友》画报广告对女性在建构符号下的身份认同表现为作为审美女性的性别身份认同、作为贤妻良母与职业女性的角色身份认同以及作为时尚的阶层身份认同。传统与新型交织并存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男权话语依附下一定程度上女性地位的提升与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形象大量进入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对于女性形象的呈现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入手,对媒介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揭示传统男性权威深刻影响大众传媒并形成性别偏见的事实。但是,女性主义研究推动的性别转向,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女性从男性霸权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形象大量进入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对于女性形象的呈现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入手,对媒介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揭示传统男性权威深刻影响大众传媒并形成性别偏见的事实。但是,女性主义研究推动的性别转向,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女性从男性霸权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与全面普及,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相继延伸到了虚拟的赛博空间,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并长期为人们所关注的两性问题也在互联网上有所突显.本文拟以女性网站及女性频道为例,考察互联网对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探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性别问题上是否依旧存在刻板印象与歧视现象,网络时代是依旧延续着男权话语体系,还是为女性话语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以女性为叙述主体,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文化处境和心理情感,但依然充斥着男权话语,并没有体现完整意义的女性意识。文章通过分析主人公——姨妈叶如棠在情感把握和生存归宿中的抉择作了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