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通假字和古今字,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常见的两种文字现象。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章中,就有不少通假字和古今字。为什么古代汉语中会出现这些文字现象,如何区别这两种现象,这是语言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部分异读字的考释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借鉴,得到异读字的来源主要有读音来源和材料来源两种情况。在分类方面,通过分类目的和分类原则的确定,得出异读字可以分为文字现象和语言现象两类:反映文字现象的有形体借用、声符类推、声符讹读三类;反映语言现象的有规律音变、例外音变、构词音变三类。  相似文献   

3.
东巴文的异体现象中留存着大量历时发展层面的印记。这些印记为我们研究东巴文的简化现象提供了资料。构字部件的省略、符号化和构字理据的变化是东巴文简化的主要途径。对简化现象的思考有助于揭示文字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贞卜辞作为甲骨文中的特殊文例形式,是从正面和反面卜问同一件事情的两条卜辞。正贞和反贞中存在同字异形现象。其中,部件相同位置不同的字有145例,独体字35个,合体字110个。合体字中左右结构与上下结构的字分别有49和34个,是两种主要的部件组合形式。通过整理这些字例,可以发现甲骨文字共时字用的特点与性质。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早期文字的象形性是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古今字是汉字字际关系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现象,它涉及文字、音韵、训诂等多方面的内容,对古今字的研究一直是汉字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文章整理了关于古今字问题的相关材料,并将这些材料分成古今字理论本体研究和专书古今字研究两类。  相似文献   

6.
东晋译经《摩诃僧祇律》有着丰富的文字现象,除通假字、古今字、同源字、异体字等现象普遍存在外,俗字的大量存在也是一大特点。从俗字产生的特点如意符的增加或变换、改换声符、类化、变换字体结构四个方面例举了《僧祇律》中的俗字现象,一方面指出这些文字现象产生的机制源自语言使用者的从简心理和相似联想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各类文字现象在东晋时期的发展更替情况,进而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反映出《僧祇律》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裘锡圭先生将文字借用现象概括为形借、音借和义借。进一步研究,发现三种借用除了同义换读是本有其字的借用外,形借和假借都分两种类型:本有其字的借用和本无其字的借用。文字的借用,除了一部分是为了调整文字字形外,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完善其表音表义作用,有时还对语用有所帮助,体现了文字与语言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字分化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是产生新出字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楚简新出字中的分化字与传世文字比较,认为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分化的不一致是导致“文字异形“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刘婷婷 《文教资料》2012,(18):44-45
方位表义与方位别义是甲骨文遗留的早期文字的特征之一。甲骨文文字系统中方位别义的字共有195个,其中,方位不别义字的基本元素有40个,不别义的字有12组。方位不别义字多是对现实现象的描摹,而方位别义的字是人们用有限的现实表达无限的事物间关系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论文字系统     
描述文字系统的方法目前有两种:一是罗列各种文字现象;二是认为全部字的总和便是文字系统.本文从具体现象入手,层层分析,最后推导出:文字系统是由造字系统、字集、标点系统和正字法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体系.  相似文献   

11.
《字书》在《隋书·经籍志》等书目中都有记载,且在《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等文献中郝被大量引用,但其作者、成书年代都不详,且多被误认为即吕忱《字林》。文章通过《一切经音义》引用《字书》的内容与任大椿所辑《字林》的比对,结合其他文献资料,推断这两种字书间没有彼此相关性,即《字书》非《字林》,并对其成书年代、内容及湮灭的原因作一考探。  相似文献   

12.
论古今字与通假字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字的产生途径可以归纳为八种情况,通假字根据通假后的沿变可以归纳为七种情况,其中有十二种可以构成六组对应关系,另有三种不能对应。古今字着眼于字际关系,通假字着眼于字词关系,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有错综交叉的关系。对各种用字现象在注释时应视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汉字学研究需要建立"字件"、"标符"等科学规范的专门术语。部件是指对今汉字的外部结构进行平面分析的构形单位;字件是对今汉字的外部结构进行层次分析的直接构形单位。标符是字符的一种,它与整字的意义和读音都没有联系,迄今汉字学界绝大部分学者称之为"记号"。汉字学中的记号不仅指今汉字体系符号,也可以指汉字的结构单位,两者容易混淆。标符比记号更科学,它与音符、意符相一致,实现了术语名称的规范统一。  相似文献   

14.
古今汉语都有多种方言,同一种语音演变的现象,在不同方言中发生和完成的时间往往是不一致的。出土楚文献中侵部字与蒸部字常有交涉的情形,出土的多个古文字材料显示,熊字的古代读音经历了由侵部入蒸部的转变,它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楚方言里的方言音变。  相似文献   

15.
易本烺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学者,其学术主要表现在对"小学"的研究,《字辨证篆》是他文字学研究的力作。他发展了传统《说文》学的研究,他以《说文》为本,重在研究汉字在隶变以后的应用情况。他在《字辨证篆》一书中较为全面而详细地描述了汉字隶变以后的种种发展变化,同时他还指出汉字隶变以后各种误用现象和汉字书写形势的变化源流,在一定程度上对汉字隶变的规律作了表述。  相似文献   

16.
以前代文献中的反切相较,对《广韵》一书中的错乱反切下字加以辩正,从中窥见唐宋时期咸、凡两韵的音近关系,看到《广韵》博采隋唐韵书和字书成分。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何+V”中“何”字功能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论语》中的具体句例,对古汉语“何+V”结构中的“何”字性质加以研究分析,界定“何”字为疑问代词,而不作疑问副词,解决了把词性与句子成分错误关联的问题。遵循古汉语语法规则,探讨了判断“何+V”结构中“何”是前置宾语还是状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词“空桐”,是阿尔泰语“奎屯”的对音,“奎屯”的意思是寒、凉。古汉语中吸收了很多阿尔泰语。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山川地理专名。其中“空桐”就是典型例证。在古汉语的众多历史文献中,凡是出现“空桐”词语的同时.都有与黄帝行迹或传说的记载,由此可以推知黄帝很有可能是古代游牧民族的领袖或神。所以夏文化即黄帝文化起源于游牧文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五帝之首的黄帝当然就来自游牧民族了。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常见的数字连接词有"又(有)、单(丹)、零"。"又(有)"主要用于上古汉语中;"单(丹)"最早见于唐代,存在但并未用于专业的数学著作中;"零"最早见于南宋时期的专业数学著作中,在明清时期进入口语,并开始替换"〇",出现在专业的数学著作中,经历了由行业用语到口语,再到书面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中”、“和”的字形字义主要源于古老的礼乐传统,是华夏民族生存智慧与人文理性的凝练与展现,并构成了礼乐的价值内核。“中”强调的是经权相济的经验智慧,为礼乐实践的根本依据;“和”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想,乃礼乐生活的价值旨归。礼乐之“中和”精神的形成有着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的意义,不仅体现出了华夏民族对于真、善、美的理解与推崇,更是构成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乃其得以绵延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