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谈通假字     
丛利红 《考试周刊》2011,(69):23-23
文言文里有很多文言现象,其中有一种文言现象叫做"通假字"。用字通假与写别字不同。通假字是古人在写文章时提笔忘字,又没有统一的字典可供查找,就用音同或音近的替代字来代替本字,是古代社会认可的约定俗成的字。文言文里还有两种文字现象:假借字和古今字。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实例分析了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对于汉字字际关系的界定与表述。该套教材存在部分概念界定不明晰、表述不统一以及字际关系判断不准确的情况,例如将通假字界定为异体字、将古今字界定为通假字、将异体字界定为通假字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关系详加辨析,指出:古今字与同源字是部分重叠关系;与假借字有交叉的地方但颇有差别;与通假字在理论上没有关系,在实践上有纠葛但可以分辨清楚;与异体字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4.
许仰民 《天中学刊》2003,18(6):113-114
原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将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概括为“古字通假现象”,在课文中用“×通×”作出注释,抹杀了古今字的文字历时性和通假字的文字共时性、临时性以及它们的非逆向性。不应一“通”了事,应实事求是地分别注出。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针对初中语文古文“古字通假’吩为“通用”和“借用”的不当,阐明了通假的定义,然后对初中古文的“同”条注释通假字63个逐一进行讨论,采用统计考证与分类的方法辨析其情况,认为这63个所谓的通假字,实际上分属通假字(42个)、古今字(18个)、异体字(3个)。由此还得到了初中古文“古字通假”的一个系统,力图解决全国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古字通假”注释和教学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甘勇 《现代语文》2010,(1):140-143
段玉载《说文解字注》以“明通假”“求词源”为核心,疏通了古汉语的同源字系统。该系统从层次上可分为通假字系统、异体字系统、古今字系统、同族词系统四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7.
程俊英、蒋见元在《诗经注析》中认为诗经中有许多通假现象,但其中有一些字释作通假并不妥当。文章对其中部分不合理通假进行考证,并归纳出该书中四种通假注释错误:分别是异体字误作通假、古今字认作通假、滥用通假和本字借字相混。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六种通行的《诗经》注释版本中整理出四类误释通假字的情况:误将借字当作本字;误将异体字当作通假字;误将古今字当作通假字;误将词义引申当作假借。另外还须将通假字与假借字、异体字、古今字甚至词义引申严格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9.
也谈古今字与通假字之辨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运用文字学、逻辑学的相关知识,重新审察古今字与通假字,透过音形义方面的异同表象,提出以是否是新造调为标准,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中非古今字部分;以是否是“本有其字”为标准,区分通假字与古个字中非通假字部分的理论主张。最后,肯定“古今通用”现象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荀子》通假有如下几个特点:通假字数量多;通假字与本字对应关系复杂多样;通假字与本字字形上有联系的类型占大多数;通假字与本字共存并用;只用通假字通假义,不用本字本义。  相似文献   

11.
陈玉香 《现代语文》2007,(1):100-101,92
引言 古今字、通假字是长期困扰中学语文教学而语文界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由于二者关系错综复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字形、字义及读音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都给语言工作者的实践操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学习古代汉语的难度,一部分学者提出不对二者加以区分,遇到同一声符的字就以通假字来说明.结果把许多本应归为古今字关系的,错误地归纳为通假字关系.虽然这样有利于减轻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的负担,但这是一种对民族语言极不负责任的态度.既然古人给我们留下这笔宝贵的遗产,古今字、通假字之间在事实上也的确有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区别,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理清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付祥东 《高中生》2010,(7):14-14
1,形音推断法 汉字是象形文字,大多以形表义,字形词义关系甚密。我们可以根据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同义字以及有相同部首的字来推断所要理解的实词。如2009年高考江西卷“事连吾侪”中的“侪”,形旁为“亻”,联系上下文,不难推断出“吾侪”应是“我辈”的意思。再如一些通假字,很多是因同音而通假,  相似文献   

13.
“三字”即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三字”问题主要是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者们对这“三字”的定称和术语界定比较模糊,因而导致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在教学处理上没有一个清晰的判别标准,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目前流行的四套教材对“三字”界定和判别存在一定的分歧,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判别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古代汉语教学界对此问题应予以关注,共同扭转大学古代汉语和中学文言文教学乱讲通假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三字"问题(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字"即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三字"问题主要是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者们对这"三字"的定称和术语界定比较模糊,因而导致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在教学处理上没有一个清晰的判别标准,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目前流行的四套教材对"三字"界定和判别存在一定的分歧,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判别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古代汉语教学界对此问题应予以关注,共同扭转大学古代汉语和中学文言文教学乱讲通假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15.
通假字刍议     
通假字是指古汉语中声音相同或相近字的互相借用。这种古音通假的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课本六十六篇(首)古文中(包括阅读课文),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共出现一百二十四个(重现的不包括在内)。其中通假字占80%左右,古今字约占16%,异体字约占4%。这样看来教好通假字在中学古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通假字教学还存在着混乱的现象。不明瞭古音通假原则,而望文生训、误用通假、滥用通假的是不乏其例的。有位中学教  相似文献   

16.
通假字漫谈     
通假字就是古汉语中的音同或音近的替代字.如果不了解汉字的通假,就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有两条.通假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音同而通假,二是音近而通假.音同的通假,是指借用声、韵、调相同的字来代替本字的通假现象.音近的通假,是指本字与借字之间声、韵、调只是某些部分相同.  相似文献   

17.
"古音通假"原理的普遍应用解决了许多古书上的疑难问题,成为训释词义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存在着"滥用通假"的流弊。曹先擢《通假字例释》中有误以同源字为通假者,有误以古今字为通假者。这些误用现象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8.
通假管见     
通假字是古汉语中的一个较为复杂的语言现象。近年关于通假字问题的研究有不少进展,也出版了一些论文和专著,但分歧仍然十分明显。本文试图就通假概念的界说以及通假与假借、通假字与古今字等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很多人对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一些通假字古今字注释有异议,有人认为他把有的古今字注成了通假字,通假字注成了古今字。在此拟通过广泛的资料查询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来源、定义,找出王力和其他学者对一些通假字古今字在注释上的分歧,并加以商榷。  相似文献   

20.
在郭锡良等五位先生所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选取先秦至汉部分文选中的95组通假字和古今字,通过查阅工具书,确定有45组通假字,并分析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音韵关系,发现音同通假这类更易成为通假字等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