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衣达 《语文天地》2012,(5):31-32
文言文教学有两大内容:一是"言",即古代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二是"文",即指文本艺术特色、写作技法和作者的胸襟抱负、理想志趣。  相似文献   

2.
[知识梳理]阅读文言文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一是文言实词。文言实词词汇量大,情况复杂。对阅读理解文言课文影响较大的是通假字、古今词义变化、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几种情况。1、通假字。通,即通用;假,即借用。合起来称为通假。阅读文言课文,弄通语意,辨析通假字是必不可少的。通假字的一般规律是音同(音近)代替。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文言文的复习,应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整理来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虚词和常见文言句式的知识,并通过练,提高翻释文言文的能力。 1.通假字。初中文言文中共有通假字60多个。通假字的特点是同音替代,音近通假。有的是两个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例如:坐通座,“先自是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座位);止通只,“止有剩骨”(仅仅);直通值,“系向牛头充炭直”。有的是两个形声字的声旁相同而通假,如帖通贴,唱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中常遇到用表示乙种意义的音同或音近字(假借字)来表示甲种意义的另一个字(本字),这种语言现象叫做通假。阅读古文时,如果不理解通假现象就会望文生义,闹出笑话;了解和掌握通假现象的用法规律,有助于我们学习课文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将初中课文基本篇目中的所有文言通假现象从形体上加以归类(以课下注释和课后作业为标准),帮助大家学习,特别是复习文言词语,避免死记硬背通假字的本义。一“以简代繁”:本字是形声字,假借字就是该形声字的声旁字。如:才美不外见。(《马说》)“见”(假借字)通“现”(本字)…  相似文献   

5.
马君花 《文教资料》2010,(31):22-24
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通假字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本质不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不能正确区分二者。本文建议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入古今字的概念,同时注意规范界定与表述用语。  相似文献   

6.
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7.
同音或近音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古书里常见,不明嘹古音通假,就难免误解古书的原意。文言文教学中适当讲讲通假的一般原则,注意记忆通假字,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有用的。古人作文时,把本来有的正字写成了同音或近音的另一个字;或者本来没有正字,从一开始就借用某一个字,以后得到公认并沿用,就产生了通假字。通假字只在某一意义上通用,其它意义不能通用。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中常有用甲字代替乙字的现象,这样甲字就成了乙字的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有语言现象,几乎每篇文言文中都有通假字,如不注意,只是望文生义,就会理解错误,这是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之一。那么,怎样辨析通假字呢? 首先,必须了解通假字与本字多为同音代替这个基本规律,本字就是被替代的字。具体说,它们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同音通假。例如:  相似文献   

9.
赵明剑 《中国教师》2009,(Z1):137-139
文言文之所以不同于现代文,是因为它的语言特点。文言文用字比较特殊,有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这些现象在文言文里比较突出,学习时需要认真对待;词汇因为发展变化快,古今差别较大,学习时需要细心谨慎辨析;语法古今虽然变化不大,但词类的活用和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也有很大区别,学习时需要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律。只有把握住这三项关键问题,才能够正确理解文言。为了辨明文言文的词汇和语法特点,这里就《郑伯克段于鄢》的文言词汇和语法做一浅析。  相似文献   

10.
通假字漫谈     
通假字就是古汉语中的音同或音近的替代字.如果不了解汉字的通假,就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有两条.通假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音同而通假,二是音近而通假.音同的通假,是指借用声、韵、调相同的字来代替本字的通假现象.音近的通假,是指本字与借字之间声、韵、调只是某些部分相同.  相似文献   

11.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古代汉语教材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第三册的16篇文言文(含诗、词)中涉及“三字”判定的就有26处。但是在“三字”的定义及判定标准上,无论是现行古代汉语教材还是中学语文教材都不尽如人意,造成了“三字”判定上的混乱。可见,高中语文教材里“三字”混用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相似文献   

12.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古代汉语教材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第三册的16篇文言文(含诗、词)中涉及"三字"判定的就有26处。但是在"三字"的定义及判定标准上,无论是现行古代汉语教材还是中学语文教材都不尽如人意,造成了"三字"判定上的混乱。可见,高中语文教材里"三字"混用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相似文献   

13.
文字通假,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现象。通假,就是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例如:借用跳蚤的“蚤”字来替代早晨的“早”,其中被借用的“蚤”叫做通假字,被替代的“早”字叫做本字。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很多,如:厉通砺、被通披、涂通途、距通拒、旁通傍等。在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中将通假字、古今字混为一谈,注释体例混乱,不仅不利于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而且导致中学文言中的汉字基础知识与高校古汉语中的通论知识脱节.建议规范语文教材古诗文中通假字、古今字的注释体例,使用前后统一、约定俗成的训释术语,在教材的附录之中对这类文言文中常见的不规范用字现象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5.
同源字和通假字是通过不同方式产生的两种文字现象。学术界对同源字和通假字的关系问题有分歧意见,一部分学者认为同源字和通假字毫无关系,是应该被区分的两种现象;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同源字和通假字有交叉关系。实际上,通假字和同源字有读音相同的共同特点,结合段玉裁提出的"凡同声者多同义",得知两者有交叉关系,即有一些字组既是本字和通假字的关系、又是同源关系。通过实例分析发现,有交叉关系的一组字有义素层面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瑰宝.通过文言文字词的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字)、句式和句子翻译理解文言现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学、古代社会,传承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知识是复杂而深奥的,了解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有关知识,分清初中课本中的古今字与通假字,对将来进入高一级学校及其今后的学习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通假字和古今字,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常见的两种文字现象。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章中,就有不少通假字和古今字。为什么古代汉语中会出现这些文字现象,如何区别这两种现象,这是语言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通假字和古今字是古书用字的两个不同概念,对两者应严格区分。本文就中学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字进行粗浅的分析,意在探讨这两者的区别,处理应该规范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20.
古代书籍里有所谓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对于中学生来说,掌握通假字的知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把中学教材中所有的通假字背上和默上。当然能掌握一些有关通假字的运用规律,将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准确识记有关通假字。通假字的运用规律大致有三: 1.两字音同或音近。比如“反”通“返”,“知”通“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