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是目前我国哲学教科书在说明矛盾同一性与矛盾斗争性关系时普遍所持的观点。我认为这一观点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的原理相矛盾 ,其论证方法也是值得商榷的。一、从理论上看 ,“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 ,斗争性是绝对的”观点与矛盾的绝对性原理相悖   1 从矛盾的属性来看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是矛盾的根本属性。只要有矛盾就存在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两种属性。也就是说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与矛盾共存的。承认矛盾的绝对性 ,就得承认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有人说 :不能因为同一…  相似文献   

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抽象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绝对的 ,具体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表现形态是相对的 ,绝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存在于相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中 ,具体的同一和斗争形态包含和表现着同一性和斗争性。  相似文献   

3.
在关于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属性及相互关系问题讨论中,有些人坚持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的传统观点;有些人主张同一性与斗争性都是相对和绝对的辩证统一,二者没有相对绝对的差别性。我同  相似文献   

4.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科学。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毛泽东指出:“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1)如何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与绝对的问题,不仅是哲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理论界仍在研究和探讨中的重要课题。 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与绝对问题,理论界和教科书中,大多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我认为这种理解尚有不尽全面之处。因为这种理解只讲了问题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一面,而斗争性只有绝对的一面,则没有相对的成份,这种观点本身就把相对与绝对都讲到了绝对化的程度。是违背辩证法的。 本文就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矛盾自身的属性以及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矛盾运动中的地位,作用来谈一点对相对和绝对的理解,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矛盾的存在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故同一性和斗争性也既有相对的一面又有绝对的一面。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是具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自身的两重属性。它们是同一中的差别,差别  相似文献   

5.
现在哲学界有一个传统的观点:认为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没有相对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性。我认为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四人邦”正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了“斗、斗、斗”的哲学,搞乱了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现在是纠正这种观点的时候了。我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6.
唯物辩证法是一系列规律和范畴的科学体系。作为体系,起码要有三个条件:一是体系从何开始,二是如何展开,三是以什么为核心。唯物辩证法从联系开始,经过发展,最后展开为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它的实质和核心。什么是对立统一规律,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观点:第一、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第二、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既同一又斗争;第三、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第四、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  相似文献   

7.
在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上,传统的哲学观点认为:斗争性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因而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同一性则无论是“共居”还是“转化”都只是暂时的状态,都不能贯穿于矛盾发展史的全过程,因而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同样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首先,这种传统理论是不符合马列原意的。恩格斯说:“这些对立和区别,虽然存在于自然界中,可是只具有  相似文献   

8.
宋志刚 《华章》2007,(10):25-25
《矛盾论》既强调矛盾的斗争性,又重视同一性,深刻阐发了二者共同作用是推动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这是《矛盾论》的精髓.正确地把握《矛盾论》的精髓,是强调斗争性和重视同一性的前提;如果忽视了这个前提,无论片面"强调斗争性",还是片面"重视同一性",都必然会在理论上和在实践上犯错误.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是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是在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共同推动下发展的,二者总是存在一定的比例。在社会中,斗争性和同一性的比例刚好处于最适合事物发展的状态,就达到了和谐。  相似文献   

10.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此学术界早已有了共识和定论,但对其辩证统一关系具体内容的理解,仍存在一定分歧。文章认为,绝大多数哲学教材和论著的理解中存在前后矛盾,正确的理解应是:二者的统一针对它们的存在,二者的对立针对它们的实现,并且它们的存在与实现也是辩证统一的。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存在与实现及其辩证关系,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集体行动"研究中的概念谱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国当前各类研究社会矛盾或冲突的文献中,有一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如"集体抗争"、"维权行动"、"群体性事件"、"社会冲突""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等,而且每一个概念又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子概念。学者们在阐述自己所使用的概念时,往往坚持该概念在内涵或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性。本文认为这些概念本身在逻辑或经验意义上有明显的不足,而且这种研究现状,不利于研究者们之间的学术对话或交流。因此,本文在对这些概念进行必要的梳理或评估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基于利益表达的"集体行动"概念,并认为它是契合当前中国情境的研究社会矛盾或冲突的一个统摄性、规范性和学理性概念。  相似文献   

12.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能指导教师更加客观地介入到幼儿同伴冲突之中。矛盾分析法对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理性价值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同伴冲突观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把握介入幼儿冲突的时机;"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有利于明确介入同伴冲突的目的。教师合理利用矛盾分析法,指导幼儿处理同伴冲突:相信同伴冲突中包含同一性,提供幼儿自主解决冲突的机会;了解幼儿冲突的特殊性,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提供及时的帮助;帮助幼儿提升社会交往技能是重点,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内在矛盾是哲学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哲学的矛盾由表及里地展现为哲学理解的矛盾、哲学之知的矛盾和哲学活动的矛盾。哲学理解的矛盾表现为各种哲学观的冲突,哲学之知的矛盾表现为本体与境界、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思维方式、直觉与逻辑、绝对和相对等诸多的对立,而哲学活动的矛盾实即人的基本生存矛盾,表现为心理与文化的矛盾。中国当代哲学理解的矛盾透露出哲学之知的矛盾是哲学活动的矛盾的理论表达,哲学活动的矛盾则是哲学之知的矛盾的基础。因此,合理的哲学之知应该表达哲学活动的内在矛盾,揭示人的生存矛盾,并为人的生存矛盾的解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李贽追求个性自由和真性情,反对理学对思想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他的社会思想,政治见解与统治者相抵触,与理学家相冲突;他愤世嫉俗,与现实格格不入,以“异端”著称于世。文章认为,所谓的“异端”之尤——李贽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思想。“虽想打破封建礼教对人民思想的束缚,但不可避免的又落入到不可解决的矛盾中。”这也是明清思想家们在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到来之时所普遍具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关于留学生文学的定义,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原因是划分界限的多样化.留学生身份的独特性在于他们的越境行为,所以界定留学生文学应该以他们身上有无中外文化的冲突为标准.陈铨的《冲突》鲜明地反映了留学生身上两种民族文化融合和冲突的情况,是当之无愧的留学生小说代表作.留学生身上的陋习与社团中的宗派主义,与他们新潮时尚的外表构成了反讽;留学生摆脱传统婚姻伦理观念,转而倾向于自由恋爱,并在其间感受到矛盾与困惑,这体现了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除此之外,小说人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较多地体现其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倪昕 《培训与研究》2008,25(12):36-38
二战前夕德国法西斯侵略气焰的嚣张给英国带来巨大威胁,英国不得不放弃绥靖政策并与法国结盟。但是具有同盟关系的英法两国却存在深刻的矛盾和分歧。1939年3月到1940年6月这一期间英国对法国的摇摆政策和英法两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是使二战迅速扩大的重要因素。英国的对法政策集中体现了英国外交追求国家根本利益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出现的社会时代背景,要求加强舆论的引导力,而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中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舆论引导,在政府、民众、媒体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三者在舆论引导功能,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  相似文献   

18.
《边城》中人物与他们生存环境的同一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表现的着重点,主要表现为小说中人物与和谐生存环境相融相契的生命自然状态。《边城》人物和他们所生存的环境又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即环境和人物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人物在微妙的生存环境挤压下的生命无常状态。《边城》中人物与生存环境的同一性和矛盾性,体现了《边城》一个有长久生命力的命题:理想人性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矛盾理论混淆了“矛盾的特殊性”和“特殊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不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而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看 ,二者贯串事物发展的始终 ,具有连续性 ,因而二者是绝对的 ;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上看 ,二者在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上都必然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同一和斗争的方式上 ,具体条件上等都有所不同 ,因而二者又是间断的、非连续的 ,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20.
抗战前期(1931、9-1939、9),为了抵抗日本侵略,国民政府在国内外形势的推动下,制定了以苏制日、联苏抗日的基本政策,并对苏展开了比较积极与务实的外交活动。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在七·七事变后不久,争取到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支持。然而,由于中苏的合作抗日没有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存在不少矛盾与冲突,故在追求合作过程中历经曲折,并在合作形成后国民政府联苏政策与外交中也含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从而使双方关系难以继续深入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