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二战前夕德国法西斯侵略气焰的嚣张给英国带来巨大威胁,英国不得不放弃绥靖政策并与法国结盟。但是具有同盟关系的英法两国却存在深刻的矛盾和分歧。1939年3月到1940年6月这一期间英国对法国的摇摆政策和英法两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是使二战迅速扩大的重要因素。英国的对法政策集中体现了英国外交追求国家根本利益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自十七世纪末英法开始第二个百年战争以后,英国为了与法国争夺海外殖民地,一直积极地推行大陆同盟政策。在英法争夺海上霸权的决定性的战争──七年战争中,英国和普鲁士结成同盟,其目的在于让普鲁士在欧洲大陆牵制法国,自己则全力以赴争霸海外。一旦目的达到,英国便设法摆脱同盟义务。从追求大陆同盟到摆脱大陆义务,英国逐渐形成了海上强国独特的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3.
试论法国大革命至拿破仑帝国时期的英法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至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持续不断地同法国进行战争。英法战争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793年年初英国纠集反法国家建立第一次反法联至1802年英法签订了《亚眠和约》止,英国对法的关系是立足于全力围剿法国大革命,扑灭法国革命的烈火,阻止法国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颠覆年轻的法兰西共和国为目的的。此为第一个阶段。自1802年到1815年拿破仑帝国崩溃,这时英国对法国的战争,是为了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和海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 ,随着战争局势逐渐明朗 ,英国政府开始考虑战后欧洲安全秩序重建问题。到 1 944年底 ,法国能够成为战后维持欧洲秩序的重要力量的思想已经在英国政府决策层中达成共识 ,于是首相丘吉尔努力尝试建立英法同盟。然而法国总理戴高乐的大国思想却使丘吉尔的努力屡屡落空 ,加之 1 945年 6月英法两国在利凡特地区的冲突严重影响了两国关系 ,因此直至二战结束、英国保守党政府下台 ,英法结盟也没有取得丝毫进展  相似文献   

5.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教版·实验修订本)在介绍协约国家集团形成时,提到英国在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情况下,“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三国协约”的形成表明英国的对外政策有了重大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史学界关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性的问题讨论中,出现了一些分歧。一是认为十八世纪末的法国革命比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彻底,英国革命具有保守性;二是认为英国革命同法国革命一样彻底,不具有保守性;三是认为英国革命比法国大革命更彻底。分歧的产生主要是对于衡量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性标准的理解不一致:1,衡量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性的标准主要是看摧毁封建制度、解放生产力的程度,还是看革命后生产力发展的迅速与规模?怎样理解革命与生产、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外交政策的演变,并阐明该时期两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1904年“英法协约”的关系,认为法国主要是为了进行海外殖民扩张,而英国主要是为了遏制俄国才最终签订“英法协约”的。  相似文献   

8.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问题是我国史学界分歧较大的一个问题。以往对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性问题的探讨,大多是从革命的形式、革命摧毁封建主义的程度以及革命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从现代化的角度探讨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定性问题,通过分析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后政治、经济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较法国更为彻底。从现代化的角度探讨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与彻底,可以帮助我们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更好地为社会转型积极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一道威斯計划是协約国美英法帝国主义在德国赔款問题上矛盾发展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結束后,德国的赔款問题就成了战胜国之間、战胜国与德国之間主要矛盾之一。美英帝国主义想要保留一个强大的德国,作为反苏突击力量和鎮压德国的革命运动。此外,美国还企图利用德国在欧洲对抗英法,并企图通过对德国的扶植在欧洲扩大和巩固自己的势力;英国則企图利用德国对抗美国、削弱法国,以维持其傳統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法国则想把波兰作为反苏力量,打算尽量削弱德国,甚至使德国几十年都不能恢复原气。因此,法国对德国提  相似文献   

10.
德国问题是巴黎和会上的重要议题。也是美国和会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美国对德政策及与英法的分歧,说明美国在推行国际关系“新秩序”时。受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实力对比的牵制。反映出其政策的自相矛盾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英国实行了扶德抑法、联美反日、警惕美国、排斥苏联的“纯粹外交”政策。这是英国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国间实力对比的变化和国内的和平主义、反战主义、理想主义思潮的兴起,经过反复斟酌而采取的全球性均势政策。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失灵,最终被缓靖政策所取代。  相似文献   

12.
1931年 3月 1 9日 ,德国和奥地利政府签订了旨在建立关税同盟的统一关税协定。德国之所以积极倡导建立德奥关税同盟 ,是要为其政治扩张和建立中欧霸权创造有利条件。欧洲各国则基于各自利益对此反应不一 ,法国惧怕德国复兴与壮大 ,因此坚决反对德奥关税同盟的建立 ;英国出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巩固欧洲和平的考虑 ,在法德之间扮演调解者的角色 ,从而暴露出其外交政策的软弱性。  相似文献   

13.
1 8 1 2年 5月就任英国外交大臣的卡斯尔雷执行英国的欧洲均势外交政策 ,联合欧洲大陆的俄国、奥地利、普鲁士 ,打败了拿破仑帝国 ,恢复了欧陆的势力平衡。卡斯尔雷又从英国的长远利益出发 ,力促反法同盟与法国签订温和宽大的《巴黎和约》 ,并大力支持波旁王朝复辟。在维也纳会议上 ,他联合奥法 ,挫败沙俄的扩张野心 ,解决了波兰 萨克森问题。他倡导国际合作 ,组织“四国同盟” ,使之定期会商 ,以解决国际纠纷。由于种种原因 ,他创立的“会议制度”虽然归于失败 ,但这种在处理国际事务时的协商精神为处理近代国际关系提出了可供探索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With the future shape of Britain's post‐16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ill undecided policy makers are increasingly looking abroad for new models to follow. The educational debate has become internationalized. A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it is the pressure of economic competition from Europe which has galvanized British interest in the relative ‘success’ of training in countries such as France and German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urrent use and misuse of comparative examples in British debates over reform. It analyses the system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ET) in France, Germany, and Sweden and assesses what lessons, if any, we can draw from them for the reform of British VET.  相似文献   

15.
The paper analyses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from three European countries, namely Britain, France and Germany, on a commo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urse. It does not aim to deal with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emerging from the analysis. The analysis of the marks shows that the students average performance among the three countries is best in his/her own country, that is, the British students perform best in Britain, the French students perform best in France and the German students perform best in Germany. This may be a reflection of proficiency in language and familiarity with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environment of their own country. The German students perform better than both the British and French students and this is independent of the country of study. The major reason for such a performance is their age, academic record when entering the course, experience, maturity and commitment to the Course.  相似文献   

16.
1960-70年代,英国工会及劳工与英国政府之间爆发了持久激烈的矛盾斗争,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重大事件。这场影响广泛的工人运动虽然具有明显的政治斗争倾向并显示了工人阶级政治力量的上升,但其目标却无关阶级斗争与阶级解放的宏旨,英国工会在战后资本主义体制中所发挥的作用,依旧维持在其传统的角色定位上,固守着其保守自助的行为特征。因此英国工会与英国政府之间的矛盾斗争并不是一场政治权力的争夺,而只是一场经济权力的博弈。  相似文献   

17.
试论英国中近东政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30年代,英国关于“维持奥斯曼帝国完整”的中近东政策经历了不明确、初见端倪到形成确立的变化过程。本文分析了这一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并阐述了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根据英国中近东政策的需要,促成1841年《海峡公约》的签订。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自治领地建立之前的历史主要分为法属新法兰西时期和英属加拿大时期。1763年的英国征服之后,法国根据《巴黎和约》的规定将新法兰西割让给了英国,成为英属殖民地。这一历史事件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给早期加拿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这块原法属殖民地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后期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对藏政策的早期阶段。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英国东印度公司对我国西藏实行以建立直接交往关系为目的的“和平”渗透政策。由于喜马拉雅地区各国在历史上同我国西藏形成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屏障作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活动同它建立英藏直接交往的尝试一样,都是其对藏渗透政策的组成部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廓尔喀侵藏战争中的卑劣表演最终导致了其早期对藏政策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20.
论艾德礼政府的印度土邦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印度土邦的政策是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对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英国王室和政府与土邦的关系跟英国与英属印度的关系不同,因此,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就不可能将对英属印度的政策用于土邦.艾德礼政府承认土邦在英属印度正式移交前仍然享有其原有的特权地位,但为了避免印度次大陆"巴尔干化",艾德礼政府所有的政策声明都强调土邦必须与英属印度合并.在英属印度移交权力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及英印总督蒙巴顿积极协调土邦与印度继承政府之间的关系,劝导实力强大的土邦王公放弃谋求独立的想法.因此,艾德礼政府的土邦政策从一个侧面表明它并没有分裂印度的打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