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来祥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学家。他以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研究美学,提出了"美是和谐自由"的观点,建立了逻辑结构严密的"和谐美学"理论体系。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的提出有深厚的现实与理论依据,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本文也即就周来祥先生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一研究。  相似文献   

2.
“生活论转向”目前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一种趋势。作为当代美学发展的结果,它既是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又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无论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舒斯特曼的“生活表演”,还是当下中国美学界讨论热烈的“生活美学”,这些形式多样的生活论美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陷入了马克思所批判的意识形态的虚假陷阱里——要么囿于理性思辨层面的生活阐释论,要么沦为脱离社会文化现实的微观个体论。而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点,以改造生活世界为目的,为我们阐明了一条迥异于上述理论的生活论美学路向。因此,只有回到马克思的生活论美学,才能走出当下生活美学研究的问题圈囿。可以说,马克思的生活论美学研究既是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层面对当下美学生活论转向的一个学理回应,也是当前中华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中国古典美学的本质特征是和谐,而这一和谐范畴的形成是由于其内部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古典美学内部的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替呈现为不同的美学形态,并在和谐的框架内相互斗争,相互吸收,但始终未能冲破古典和谐框架。因此可以说中国古典美学是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互动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万物齐一"与平等共生的和谐之美。和谐是老子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报告文学美学品格的多维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美学品格,是当下报告文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文章立足于我国报告文学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的创作实践,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现实美、形象美、细节美、叙述美、诗意美、语态美等多维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6.
关学的超越与回归论者认为,当代美学要超越传统的艺术论美学,回归到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自然、社会及至杂美学中去.然而从认识论审美化、伦理/美学以及新感性等方面,对作为策略或旨趣的审美感知所做的多角度说明,显示出美学的超越与回归论乃是一种后现代美学.以美学的超越与回归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事实上并不适合当下的中国现实语境.  相似文献   

7.
张玉能先生《新实践美学论》一书结合当下对于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现状,思考并探讨了新实践美学本体论的一些相关问题,即什么是本体论及讨论本体论问题的意义;对于新实践美学本体论问题的界定;具有实践本体论意义的三种实践活动以及各自与美及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先秦道家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道家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道家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复归于补”的自然人性境界和谐之关、“万物齐一”的平等共生和谐之美。和谐是道家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打破古代和谐的审美封闭,以现象化再现拓展人世之美和以抽象化表现深掘人心之美,这是中国现代美学两极扩展的历史基础.为了应对这种发展格局,向现代延滞的古代美学衍化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这种理论以传达艺术教化论的主观意图为宗旨,但却以社会和理性、认识和典型等范畴为主轴,建立起一个与现代美学认知再现论相似的体系,导致文艺创作概念化、公式化的盛行,此即"客观性假象".然而中国美学在抵制这个理论体系的同时,并没有划清它与现代美学认知再现论的历史界限,反而在混同不辨的情况下对审美客观性采取了绝对排斥的态度,形成对客观性假象的误认,导致中国当代审美意识的萎缩和社会生活的消退.中国美学应当反思和揭示客观性假象问题,并以对审美客观性的深入论证为基石,走出古典主义在纯净之美和实利非美之间两极摆动的周期循环.  相似文献   

10.
《滨州学院学报》2022,(1):73-77
围绕“善、中、和”的审美标准,对孔孟美学思想的内涵进行梳理,孔孟美学所追求的社会之美、人格之美、艺术之美成为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表征,深化对社会美、人格美、艺术美的认识和理解,使人在当下社会生活中以恰当的方式自觉认识和追求真、善、美,从而形成环境良善、关系和谐、秩序井然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理学是中国宋元明清之际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学术思潮与理论形态,是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理学范畴系统始于本体论而终于境界论,其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内涵:理气论包含有美的本体论;心性论和知行论涉及到审美主体论;理学的理想境界则与审美境界相通。这使理学美学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即本体论的哲学美学、伦理美学和理性美学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与“美是生活”的定义生死攸关的论美三命题,是车氏对西方美学所作的最大贡献。出于对现实的尊重,他率先赋予“生活”一词以劳动和变革旧现实的涵义,便使其审美观包含了若干唯物史观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百年来已建构和发展了自己的美学。自王国维以“意境”为核心概念建构美学以来 ,至今日包括以“生命”或“存在”为基础概念的美学 ,中国美学至少已形成了六七种影响较大的理论模式 ,各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然而 ,在实践派美学陷入困境 ,而所谓后实践美学又没有获得大多数学人认同的情况下 ,美学的现代发展成为美学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90年代以来 ,伴随着现实背景和国际学术语境的变化 ,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探讨美学的现代体系问题 ,王杰教授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许多文章中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 ,而最近出版的《美…  相似文献   

14.
康德对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分别构成了现代美学体系建立的奠基石和"美之美学"走向终结的肇始.利奥塔的崇高美学是从康德的崇高论发展而来,虽然与康德的本意已大相径庭,但其解读仍是符合康德崇高论的内在理论思路的,后来蓬勃发展的西方现当代艺术,从某种程度上也正好说明了"不可表现性"的崇高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辩证思维方法是和谐美学的立足之本 ,它包括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和历史与逻辑统一两大原则。没有实证研究作为基础与前提 ,辩证思维的原则难以实现。和谐美学在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美学和传统美学几方面 ,均是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典型。它充分展示了哲学美学的抽象思辨能力 ,但观念研究又是其最大的学术局限。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与文艺学家周来详,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在批判继承前哲和时贤的基础上,发展了当代实践美学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他的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建构起独具特色的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是他综采众长、融会贯通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李安宅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也研究美学,并写出专著系统阐发他的美学理论。他将时代使命、社会责任、美学研究与对战争现实问题的思考融合起来,用人类学学者独特的目光,结合社会学的广阔视角谈美,形成了具有语义学与新兴人文主义双重特征的美学思想。本文从"美学与社会动力"、"美的境界"、"审美发生论与美的内在价值"等三个层面考察了李安宅的美学思想,研究了李安宅怎样将审美的意义话语与政治话语、人性话语渗透在一起,把美学发展变化的原因概括为个人、环境和时代三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分析李安宅怎样从精神结构方面研究美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复杂联系;同时也考察了李安宅如何将艺术作为揭示社会现象规律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0月27日至28日,"实践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广西玉林师范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就实践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索,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认知论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进行了激烈交锋,对当下中国美学的实践转向,科学化走向,创新发展等问题发表了精彩的意见,还就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原创性理论建构、文化产业的美学分析、审美教育的实践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分析等一系列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萨特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石是他的想象现象学,其哲学本体论与审美论在深层上是一致的。萨特的美学理论强调美在创造中,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的表征。而自由就体现在人对现实的超越与否定之中;审美对象是一种想象对象,审美活动是一种想象活动,具有非功利性。萨特的这种美学理想是法国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现实的反映。而强调艺术的社会性和实践品格,是萨特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窦建军 《考试周刊》2013,(89):19-20
一、真实美是电视新闻的生命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研究现实的,它存在于现实美之中。电视新闻在于声画的现实表达。通过对现实的如实描述再现生活中的美的真实存在。人们通过辨别真与假、善与恶、丑与美,认识本质和规律,并通过思想引导日常行为。形成美的道德概念和准则,用之于社会实践。再在实践中传承、发展和创造,从而取得最大愉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