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增加到”和“增加了”都表示增加的意思,但它们却存在着差异,计算时要区分清楚。“增加到”表示原数与增加部分的总和,包括原数在内的。如:我家去年养鸡250只,今年增加到560只,今年比去年多养了多少只鸡?  相似文献   

2.
从小到大,“您吃了吗?”成了我听到的使用频率最高的问候语。人们彼此见面,千人一腔的都问声:“您吃了吗?”有一次都到夜里临睡前,还有人邂逅相遇问我:“你吃了吗?”弄得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对方也很尴尬。于是我就琢磨: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见面问候语如此单...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数学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以下简称教科书)第3.1.2小节讲述了“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精确度”和“精确到”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从小学到初中学习近似数时使用的都是“精确到”,  相似文献   

4.
佚名 《学习之友》2010,(11):56-56
“县长到什么地方去了? “修路去了。” “书记到什么地方去了?“修路去了。”“副县长、副书记到什么地方去了!”.“都修路去了。”  相似文献   

5.
“不等”与“相等”是一对矛盾,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的.“不等”是普遍的、绝对的,而“相等”则是局部的、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它们既对立统一,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把“不等”关系转化成“相等”,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而寻找到“相等”关系中的“不等”,则可以破解难点、化解疑点.  相似文献   

6.
冒石宏 《小学生》2010,(7):20-21
有照为证 “发挥”“发表”和“发展”这三个词语都是由“发”组成。彼此意思相近,使用的范围相似。我们在使用时难免会将它们混淆(见图1、图2、图3)。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正确理解它们各自的意思.就会发现这三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相似文献   

7.
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和作业中,经常用到语中的关联词“和”、“或”、“且”,但它们的实质却不同,初学时往往容易混淆,应用时又模棱两可.作为帮助同学们准确理解和运用三个关联词,现结合初一内容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并配合例、习题,仅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樊长林 《学语文》2004,(4):6-46
有些学生在习作中使用“涉及”这个词语时,喜欢在“涉及”的后面加“到”,这一现象在语文老师中引起了一些讨论。有些老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里“涉及”的释义为“涉到、关联到”,认为“涉及”这个词本身就包含有“到”的意义,使用时不应加“到”否则语义重复,不合汉语语法。持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确实有很多“涉及到”的用例,因此从语言的普遍性原则来说,我们不能说这种加‘到”的用法是错误的。例如:  相似文献   

9.
字 【雷】(léi)雨部,13划。2008年最流行的网络单字.语源据称为日本动漫。黏度超高,主功效为动词,主搭配为“雷到”,其亲戚据说是单字“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里.“晕”在体量上已过于渺小,于是,“雷”字应运而生.挺身而出。越来越多的小三们闻听自己的恩公挂了.心里的造句或许正是本字:雷——“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  相似文献   

10.
动词“整”、“搞”、“弄”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泛义动词,它们的用法有许多相同之处,在很多句子中可以互相替换,比如它们都有替代功能、关系功能,都可以带名词性宾语等。其不同之处是:使用地域上,“整”经常在东北地区使用和“异”则在中部地区使用频繁;句法方面来说,“搞”可以带动词性宾语。  相似文献   

11.
评注性副词“还好”“、幸好”“、好在”的基本语义和用法大致相同,它们都表示侥幸义,在句中可以单独使用,但是它们都不能直接跟体词性成分,也不能在后面加表时态的“了”。在篇章连接功能上“,还好”“、幸好”和“好在”既可以起顺接强调作用,也可以起逆转强调作用,但是它们都是以顺接强调为主。然而,它们之间的语义倾向、句法特征和语用特征还是有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気持ち”“気分”“機嫌”这三个词汇,是日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组近义词。由于它们意义相似.用法相近,所以为日语学习者正确使用它们造成很大的困难。本文作者在对该组词使用场景做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它们的异同,归纳出了一些对学习者如何正确使用它们的方法。这三个词一般可以译为汉语的“心情”、“情绪”、“心境”、“精神”等意思,有时可以互相替换使用,但它们的意义、用法也有一定的区别:“気持ち”既可以表示生理方面上的(呕吐)这层意思,也可以用来表示五官直接的感觉,还可以表示比较具体的“意志”和“希望”。“気分”侧重表示由于生理、精神和心理等原因引起的情绪变化。还可以表示整体气氛。“機嫌”表示心情的安定性和宽容性,不用于表示病状。  相似文献   

13.
“上”、“下”隐喻映射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下”本是一对表空间概念的词语,它们常常映射到其它非空间领域,表示时间、等级、范围、动作行为等意义。本文主要考察了“上”、“下”在隐喻意义的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从中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皙”、“■”形体近似,在文献使用上有混淆现象。从训诂角度来讲,“■”与“哲”是同源字,“皙”与“■”是异体字中的广义分形字;从汉字构形的角度来分析,这三个字有一个相同的构件“斤”,有相同的构件数目、结构方式、层级数目等,结构上确实极为近似。但是它们各自的不同构件决定这三个字具有不同的造字意图,所以,它们只可能是三个不同的字,而不可能互相合并。  相似文献   

15.
函数中的“域”、“范围”、“有意义”等概念,它们的含义既相近又不同,在理解和运用时要注意区分. 例1若函数y=loga(-x^2+log2ax)的定义域是(0,1/2),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板”和“闆”、“僵”与“礓”这类由于简化,归并后容易引起意义上混淆的字,以及由它们组成的词语,作了分析,以期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之。  相似文献   

17.
宗守云 《学语文》2005,(3):43-43
“公汽”、“公车”、“巴士”,都可以用来指公共汽车,它们都是“公共汽车”这个概念在向双音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它们有时候可以互相替换,如“我喜欢在公车上看风景或想事情……”“公车”如果换成“公汽”或“巴士”.都是可以说得通的。这样看来。“公汽”、“公车”和“巴士”这三个词语应该是完全等义的,是绝对等义词。  相似文献   

18.
课程目标代表了设计者对于“通过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因此,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被看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稿》)关于课程目标的重大进展,甚至不少人将其视做这次修订的标志之一.那么,“四基”、“四能”在哪些方面拓展了课程目标的内涵?这种拓展的重要意义何在呢?  相似文献   

19.
人们总是把那些穿旧的鞋子扔进垃圾堆,让它们“下岗”了。可是,一些小动物又让它们“上岗”了。  相似文献   

20.
试谈“才、就、V到”的语用条件及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在“S X1 才 /就”位置上表时间的副词“才”和“就”出现的预设条件及其语用含义 ,以及“V到”的语用含义和它与“才”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差异 ,分析学生在使用“才”、“就”和“V到”出现错误的原因 ,并提出如何运用预设条件和三者的语用含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语境来练习这三个词的使用 ,从而减少学生在使用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