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清末教育改革的历程中,清末赴日考察学务官员对清末的教育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怀着教育救国的梦想,远赴日本,对日本的教育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考量,为清末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清末中国学习日本教育的重要途径有:聘请日本教习、翻译日本书籍、派留日学生和派官绅赴日考察教育.其中对派官绅赴日考察教育研究为学界所忽视,故拟时官绅赴日教育考察的兴起与发展这一近代教育史上颇为重要的教育事件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运用GIS技术对安徽皖籍大学生体育旅游出游方式、项目选择偏好等体育旅游行为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根据绘制的专题图进行分析.分析得出皖南皖籍大学生喜欢夏季出游,皖北皖籍大学生喜欢春季出游,处于安徽中间位置的大学生选择火车出游的比例最高,处于安徽边缘地区的安徽皖籍大学生选择汽车比例最高,考虑费用的7个市大多集中在安徽中部,其余10个市考虑比例最高的因素都是兴趣,喜欢爬山的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选择野营的主要集中在皖南等.建议相关部门根据安徽皖籍大学生体育旅游行为地理分布的特点,进行项目开发以及体育旅游活动的组织.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了清末民初湖州籍留日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同时,该时期正值湖州本地步入近代化的转型期,故本文特以留日学生为切入点,考察其对该地区近代化的影响,并以教育为主要切入点。本文重点聚焦1897—1920年间湖州籍留日潮,由此可知19世纪末湖州地区较早派遣官费留学生并出现了大量自费赴日留学生。19世纪中叶以来,湖州本地新式办学逐步展开,尤其以南浔(今南浔区)和吴兴县(今吴兴区)两地最为显著,此外吴兴则更为多元复杂,教会办学、私立办学以及辛亥革命后的官立学校等多种形式均有呈现。另外,该时期女子学校、职业学校的出现也进一步完善了当地办学体系。其中留日人士在当地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嘉应州大批学子赴日留学。在留学过程中,他们接受并开始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回国后,他们不仅积极投身革命,还从事近代教育,对家乡乃至中国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时期,对传统农业进行近代化改良是清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农业大省的安徽多项农业新政并举,集中体现在了四个方面:设立近代农业行政管理机构、开垦荒地、推广桑蚕和兴修水利。这些政策和措施,在皖省得到了相当程度上的贯彻和实施,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安徽的传统农业亦在此时开始出现了新的气象。《皖政辑要》作为反映晚清安徽概貌的一部政书,真实地记载了该省实现这一转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国时期,在外力的冲击下,中国开始近代化历程。社会转型期教育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清末内陆省份安徽为例,梳理乡村教育变革的措施,考察变革的成效,揭示变革陷入困境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1901年清政府开启了十年新政,其中以废除科举和兴办新式学堂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引发了清末社会一系列连锁反应。安徽在新式教育兴办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学务冲突,成为教育近代化过程中不和谐的一幕,其结果不仅使清政府对国家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削弱,学堂受到一定程度冲击,也使安徽的教育近代化受挫,未能产生应有效应。  相似文献   

9.
“日本教习时代”虽然时间不长,前后不过十年左右,但却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对清末新政时期的师范教育影响更大.师范教育是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从事师范教育的日本教习也最多.因此,有必要分析清末日本教习的构成、分布状况、所授课程、关键人物在师范学堂的活动等问题,阐明清末日本教习在中国师范教育近代化中所起的作用,反思其弊端和对当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后,为着解决中国民众的温饱问题,为着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部分清末官绅远赴日本考察农业。生机勃勃与成绩斐然是清末赴日考察官绅对日本农业的认识。在清末赴日考察官绅看来,日本农业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日本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建立大量农业学校与加强农业研究是其主要原因。基于此,清末赴日考察官绅认为,改变中国农业落后的面貌,各级政府必须重视农业改良,采取有力措施扶植农业发展,特别是建立农校与农事试验场,培养专业人才,让具有专业知识的读书人积极参与农业改良。  相似文献   

11.
五四前后是皖籍文人在安徽历史文化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阶段,在中国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转型过程中扮演了引领与创造的角色。本文将在现代文化转型与"现代性"诉求的总体框架下,立足皖籍文人视角,进一步勾勒皖籍文人多元探索的图谱,同时,进一步挖掘他们遗留的精神资源与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3):115-118
我国近代皖籍名人的体育思想形成深刻地受到了安徽地域文化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安徽地域文化中弘扬的经邦济世观促进了我国近代皖籍名人强国体育思想的形成,倡导的知行合一观推动了这些名人健身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04年春,皖籍志士李德膏在长沙创办安徽旅湘公学,旋迁至芜湖,更名安徽公学。李德膏先后聘请了一批著名革命党人和留日进步学生来校讲学,在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革命力量、创建革命组织等方面对安徽革命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安徽公学被誉之为“中江革命之策源地”。  相似文献   

14.
藤田丰八是日本史学家,清末至民国在中国工作长达17年。他通过教授课程、编辑杂志、翻译书籍及参与教育改革,为我国引入和传播西方农学、物理学及教育管理模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和农业近代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为其目后从事中国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清末新政所涉及的诸多领域中,教育改革是各项改革措施中成就较为显著的一项内容。而清末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则是整个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居于提纲挈领的地位。面对新式学堂的陆续举办、教育事务的日趋繁杂,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早已不堪重负。当政者唯有应时而变、破旧立新,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教育行政体制也就势在必行。安徽近代教育行政体制正是诞生于这一时代背景下。作为晚清的一部地方政书,《皖政辑要》从多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清末安徽的这一制度变迁,对于我们认识清末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清末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甲午战败,“以强敌为师资”的口号下,借鉴与移植日本学制,注重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重点发展师范教育的一场改革。虽然说难免有封建性和抄袭的痕迹,但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确实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安徽教育》2011,(11):9
本刊讯从2007年开始,为了方便在外省高校就读的皖籍毕业生办理回皖报到、落户和托管档案等事宜,省教育厅将针对皖籍外省毕业生的相关工作放到安徽省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实施"一站式"服务。几年来,已经为数万名毕业生回皖就业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安徽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国人开始意识到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育的不发达,而此时日本的近代化教育方兴未艾,所以“以日为师”逐渐成为近代中国发展的一个重大选择,女性期刊也不例外。清末民初女性期刊在兴女学、提倡科学生活和提高女性国民意识三大方面存在着对日本明治政府女子教育理念的效仿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清中后期,皖籍官员入闽任职的人数增加,成为闽台治理的重要群体。皖籍官员群体在闽台社会治理中具有延续性,并积极参与国家对台湾的治理和政策的谋划。嘉道年间,皖籍官员参与平定东南海盗和台湾动乱,在善后事宜和区域治理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咸同兵燹,随着皖籍人士避难来闽人数增加,在闽皖籍官商网络构建出现了历史契机,设立了福州安徽会馆。同光时期,淮系军队入驻台湾,在巩固海防和稳定台湾局势上卓有成绩,淮军在台设立了昭忠祠。淮军从台湾撤回之后,淮系掌管了福州船政局,持续参与闽台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20.
高语罕是近代皖籍教育家,主要有"教育救国"思想、"平民教育"思想及重视学风整顿等教育思想.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高语罕在安徽、上海、广州等地进行了各种教育实践活动,特别在以安徽为主的教育实践中,通过创办《芜湖》半月刊等杂志、创办工读等各类学校、编写《白话书信》等教材启迪民智宣传革命思想,促进了安徽等地区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及平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