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进一步推进“三走运动”的开展,引导广大在校大学生养成运动锻炼的习惯,部分高校引入了“校园跑”APP,以固定周期、一定距离的跑步打卡获取学分等模式开展校园跑活动。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校园跑”APP的现状进行分析。从“校园跑”APP的使用规则、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使用“校园跑”APP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校园跑”APP的使用,体育教师应加强对APP及数据的管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运动规则,在坚持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动世界校园APP软件是为解决课外体育锻炼对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难以量化的问题而研发的。为了探索运动世界校园APP对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及作用,以165名学生(其中男生101人,女生64人)为样本进行实验研究,在学生使用运动世界校园APP前后分别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运用SPSS软件对两次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一学年的应用,运动世界校园APP软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有着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此外,对运动世界校园APP软件的更好应用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伟 《河南教育》2010,(7):67-67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大纲》指出:“学校体育必须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考核与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和监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学生在速度、耐力方面下降明显,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情况,通过文献法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体育环境关系正相关,即校园自然环境、体育设施、场地等硬环境和学校体育教学、体育文化宣传、相关规章制度等软环境的建设制约着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此外,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管理等也是影响其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途径,即完善高职院校体育设施;全面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创新和强化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管理.  相似文献   

5.
因应试教育的升学压力而忽视体育锻炼,学校体育课程未充分功能化,家庭保健观念及学生生活方式的不科学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等原因造成了高校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生体质健康作为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给与政策引导。学校可通过传播健康知识,呼吁家长转变保健观念及学生改变生活方式,将体育成绩考核与体质测试双向结合,加强校内食堂卫生管理和校外卫生文明干预,增加运动场所和奖励体育等方式改善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耐久跑是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必修内容,对改善学生内脏器官功能、增强学生体质有积极意义。笔者通过对耐久跑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打造和谐、高效的耐久跑课堂,让学生自主完成耐久跑的练习并喜欢上这项运动,进而将其发展为终身体育锻炼项目。一、高中耐久跑教学的现状由于耐久跑的生理负荷量较大,动作单调枯燥,学生在练习中容易产生畏难、厌烦情绪,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耐久跑教学及考核的实践中,40~70%  相似文献   

7.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福建省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态度和行为意识相关问题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主要存在于女生,学生对体育课程、锻炼时间与频率、参加体育社团和体育比赛的态度等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因素。建议:加强女生体质健康教育和干预,以学生需求来改善体育课程设置和调整体育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元化体育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宣传和引导使学生自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方法,通过对近几年来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院公共体育课程培养目标明确、工作思路清晰,改变了旧的教学课程模式;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得到了一定完善;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得到加强;体质健康得到一定提高;课程体现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重在健康”的教育理念。同时发现体育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师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场地设施不足等,是制约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学校体育的本质任务就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诸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体育教学因子具有较高的载荷,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影响力最大;其次是学生个体因子、学生家庭因子和社会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对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效推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其目的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了实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  相似文献   

11.
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平时成绩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考核要素,完善的考核模式,是课程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准确反映大学生体质的有效途径.为促进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和积极性,将学生平时成绩进行数量化,通过平时成绩的考核促锻炼,以锻炼强体质,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与习惯.  相似文献   

12.
体质健康状况是与学生日常锻炼密不可分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骨骼和肌肉的发育,从而健康成长。国家对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历来都很重视,教育界和体育界为增强学生体质和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推出了《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等多种政策。学校通过开设各种体育锻炼课程,新增多种体育锻炼设施,并组织各类课外活动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充裕的时间和场地,为学生健康发展搭建多种平台。小学正是学生成长的最佳时期,学生的身体各部位的发展都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因此,体育锻炼与学生体质健康的关系日益紧密,本文就小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的关系作了简单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针对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将“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纳入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突出职业特点,从满足学生体育需求,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出发,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体育课程新模式,进而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其目的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学的目的或本质功能就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提高学生的各项运动技能,同时养成学生终生从事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教学中,从学生体质、健康、体质与健康关系、体育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学生的体质与健康关系出发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提出了一些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乒乓球作为中国的国球,深受当今大学生的喜爱.它已成为当今高职高专体育选项课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当今体育教学中,探讨新形势下乒乓球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效的考核评价能引导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从而提高国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根据教育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要求,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培养学生健康观念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学生健康素养,积极响应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的倡导,研究创新在高校引入课下“校园APP健身跑”与大学生体育课相融合,以多样化体育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以多元化评分体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积极性,目的在于大力发展大学生自主锻炼意识,提高身体健康素质,逐步养成健康第一的理念。辽宁几所高校共同合作,通过文献法、调查法、数理分析研究法等相互比较认证,发现参加“校园APP健身跑”学生的体质有了显著的变化,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的优秀率、达标率提高明显,学生已基本适应了自觉慢跑锻炼的健康生活习惯,“校园APP健身跑”融入大学生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实践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在重新审视体育功能的基础上,发现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及体质存在"先天不足"和"后天无补"现象,对比国外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状况,提出中小学应注重体育课程质量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从大学生健康体质需求、健身需求及"终身体育"形成的需求,探讨"体育健康人生"课程纳入高校普修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民族高校学生体质对比,找出学生体质的优劣势指标,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与课间校园民族体育文化活动,研究出合理有效的运动处方,提高民族高校学生体质。为实现民族高校学生体质的综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高校实施的现状,针对当前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努力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教学结构体系,加快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最终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在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