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中,若能笑解歧义句,巧用歧义句,既可寓教于乐,又可大大刺激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论歧义句例歧义度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歧义句例歧义度的变化包括相对歧义度的变化和绝对歧义度的变化。通过改变语境条件可以考察歧义句例歧义度的变化情况。改变语境条件的方式有三种:替换词语,变换语序和增加语境条件。考察歧义句例歧义度的变化是从动态角度对歧义进行量化分析,有助于汉语歧义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英语歧义句的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中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1):83-86,94
英语歧义句有词汇歧义、结构歧义和语言歧义三种基本类型:同一词语在句中有不同的词汇意义时会引起词汇歧义;同一句法成分在句中可以看成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时会出现结构歧义;语音歧义则可能由于同音字引起的,也可能是说话人连读而使听话人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4.
歧义是语言多义的属性,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歧义的现象,汉语自然也不例外。汉语歧义句有其消极一面,但也不乏积极一面,而且后才是其主要特征。本从新的角度对汉语歧义句进行分类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中,若能笑解歧义句,巧用歧义句,既可寓教于乐,又可大大刺激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张雯 《考试周刊》2012,(87):81-81
歧义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英语中的歧义句更是多见。歧义性就是句子中的词或短语没有固定的意思,有两种或多种意思。歧义英语句中之所以产生歧义,主要是由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义歧义、句法歧义等原因造成的。本文以若干实例入手.主要从音位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等方面对英语中歧义句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的存在,英语也不例外。英语歧义句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本文以若干实例从词汇和句法两大因素入手,对英语中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消除歧义句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浅析英语歧义句的理解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义句在各种语言中是普遍可见的,它与阅读、理解、翻译、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造成歧义句的因素很多。本文对如何避免歧义句以及怎样恰当地运用歧义句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歧义现象在任何语言中都普遍存在,英语也不例外.英语歧义现象的产生原因有多种,大体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英语歧义句可使语义含糊不清,妨碍人们正常交流,另一方面,正确的理解和恰当的运用英语歧义,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0.
歧义句分析     
平时,要求我们在说话,写作中,一定要语言规范,清晰,明白,也就是言简意赅。但往往有些句子,言简了,意未明。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就是所谓的歧义句。所谓歧义句是指句子可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北京人多”就是一个歧义句,  相似文献   

11.
杨莉 《商洛学院学报》2005,19(Z1):98-100
语言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是语言中歧义现象产生的总体原因.运用相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意义,这是人类自然语言不同于人工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歧义类型的多样化说明造成歧义原因的复杂程度,但主要是词语和语法组合的原因.消除歧义的主要手段有移位、增加或改换词语、更换句式、利用语境等.  相似文献   

12.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语言现象。歧义句是指同一表层结构对应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深层含义。对歧义句的研究已经日益成为语句理解的重要研究领域,因为探讨歧义句有助于了解人类语言加工系统的一般机制。首先,对歧义句的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其次,对歧义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汉语歧义句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是语言中歧义现象产生的总体原因。运用相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意义,这是人类自然语言不同于人工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歧义类型的多样化说明造成歧义原因的复杂程度,但主要是词语和语法组合的原因。消除歧义的主要手段有移位、增加或改换词语、更换句式、利用语境等。  相似文献   

14.
焦玉琴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5):63-65,85
语句或语词因为语义上的歧义理解产生多种语义读入。词义转类、标点符号、语音、句法结构等都构成对语义读入的影响。语义异常又称为语义破格,英语本族语者的语法知识,除了能分辨歧义句之外,还能判断语义是否有意义或者异常。叶斯柏森的儿童习得语言的理论对认知语义异常现象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立法语言还是司法语言的运用,都离不开逻辑这个工具,法律语言在句子的运用上也要遵守逻辑规范原则。本文试从三方面对法律语言在句子运用中所遵循的逻辑规范原则加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作用的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词或句子,而是这些词句组成的语篇,词句的交际功能只能通过语篇得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将原语与目的语的研究扩展到语篇层次,突破以词论词,以句论句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歧义现象在自然语言中十分常见,而认知语境有助于歧义的辨别与消解。本文从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认知语境出发,探讨了认知语境对歧义句意义选择的影响和制约。本文认为,利用认知语境来研究语言的多义现象,能取得解释力更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hyphens that disambiguate phrasing in ambiguous sentences influence reading rate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for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Moreover, as working memory (WM) has been implicated in age-related changes in sentence comprehension for both auditory and written materials, we asked if it contributed to comprehension of our sentences with hyphenated and non-hyphenated ambiguous noun phrases (NPs), predicting that the hyphens would reduce WM load. Twenty younger (M?=?24?years) and 20 older (M?=?73?years) adults read sentences with either ambiguous or non-ambiguous NPs that were either hyphenated or not. Both reading times for the sentences and accuracy on Yes/No questions were measur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younger adults read sentences more rapidly than the older participants whether sentences were presented word-by-word or as complete sentences. Both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read sentences with ambiguous hyphenated NPs faster than sentences with ambiguous non-hyphenated NPs. Yes/No question accuracy distinguished reading of the sentences with ambiguous hyphenated phrases from those with ambiguous non-hyphenated phrases for older, but not for younger adults.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age contributed to both accuracy and reading times on this task, whereas WM did not.  相似文献   

19.
从两个真歧义句的组合谈起,借以抽象出“vp ap的np”格式,该格式可以有若干种定界模式,可以举出包括以上两个真歧义句的许多实例;同时介绍了Farley算法的基本操作,构造了一个初步的CFG文法,尝试讨论了歧义的消解策略,并试图通过对以上两个真歧义句的Farley算法的演示表明该算法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实例的分析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