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秋科苑》2009,(11):80-81
吉林省洮南市老科协理事、农艺师侯殿生在重茬迎茬地种西瓜实验喜获成功。 洮南市有多年种植西瓜的历史,是吉林省西瓜主产区。全市西瓜种植面积约6500公顷,西瓜种植业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是该市农业产业中的一项特色.产品。  相似文献   

2.
《今日科苑》2009,(11):80-81
吉林省洮南市老科协理事、农艺师侯殿生在重茬迎茬地种西瓜实验喜获成功。 洮南市有多年种植西瓜的历史,是吉林省西瓜主产区。全市西瓜种植面积约6500公顷,西瓜种植业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是该市农业产业中的一项特色.产品。  相似文献   

3.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种植技术。水肥一体化使借助压力灌溉系统,将可溶性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配兑而成的肥液或灌溉水一起,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采用灌溉施肥技术,可按照作物生长需求,进行全生育期需求设计,把水分和养分定量、定时,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  相似文献   

4.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种植技术。采用灌溉施肥技术,可按照作物生长需求,进行全生育期需求设计,把水分和养分定量、定时,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  相似文献   

5.
浅谈“智能型”水肥药一体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风》2020,(6)
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动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升了农业生产技术能力。合理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以提高水资源和肥料的利用程度,并均匀施撒肥料。基于水肥一体化优缺点探讨智能型水肥药一体化技术,该技术通过灌水器将水、肥、药实时送至作物根部,实现简化、省力化高效管理,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蒸发和渗漏损失,有利于实现水肥药高效耦合,同时改善施肥、药不匀、养分流失、灌水器堵塞等问题,是农业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引入基于物联网的精准农业技术能加快我国向现代化大农业过渡的进程。精准农业系统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预测瓜果病虫害,软件系统包含了生产智能管理平台、专家诊断服务系统平台和溯源交易平台,同时应用了RFID、3G、ZigBee等物联网技术。该精准农业系统应用于有机瓜果示范生产,起到了精细控制水肥、及时预警病虫害、降低了生产成本的作用,大范围的应用会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无土栽培是一种高水平控制环境因素的植物常年生长系统,其显著特点是,脱离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摆脱了土地对植物的束缚,在人工温室内采用水培法种植植物,或在大面积的水面上直接进行农业生产,使植物能四季生长,连续不断地供应新鲜产品。自五十多年前美国学者格里克首次将无土栽培用于商业化生产以来,这一技术为古老农业注  相似文献   

8.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这个前提背景下,我国农业科学研究院针对蔬菜花卉进行了无土栽培技术的深入研究,而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无土栽培技术就是使蔬菜和花卉等在进行种植的时候,摆脱了土壤的限制,这样就能够有效防止蔬菜和花卉出现土传染疾病,提高蔬菜和花卉的种植质量。主要针对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在下文中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9.
采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工程所生产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开展水肥一体化方式对寒地水稻生育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利用水肥一体化设备对本田水稻进行追肥、补水和补充土壤中空气后,水稻株高增加13cm左右;平方米有效穗数增加13个左右,穗粒数增加8个左右,产量每公顷增加190kg左右。  相似文献   

10.
张彦 《学会》2003,(6):35-35
<正>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适应我国进入WTO后的市场形势和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中国园艺学会西甜瓜专业委员会积极向有关主管部门汇报与联系协调,得到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同意与委托,组织开展了全国优质早熟西瓜新品种的示范展评活动、保护地栽培小果型西瓜新品种和无籽西瓜新品种示范展示等多项科普活动,为促进我国西瓜生产中优质早熟新品种的更新换代与推广,推动新品种优质瓜果的市场消费,进一步提高西瓜产业的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徐平  隆英  革文清 《西藏科技》2004,(3):24-25,30
为引进新的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在日喀则市年木乡、朗县堆巴塘进行西瓜示范种植工作,平均单产达到2000kg/亩以上,每亩纯收入3000元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就西瓜在我区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提出具体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信息     
中国可能成为第一个允许商业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2004年11月26日(记者:熊蕾。郝火斤译。英文原文发表在《科学》。)北京-中国正在考虑其最重要的农作物的未来。下周中国农业部的生物安全委员会将召开会议来决定是否允许首批转基因(GM)水稻的商业种植。如果委员会批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生产和消费国也将成为第一个给农民种植GM水稻的机会的国家。支持GM水稻的人们说,这些品种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虫害的能力,而且不给生态带来任何威胁。但是,一些科学家认为中国农民用传统技术同样能够提高生产力,而不至于冒将外来的基因转移给中…  相似文献   

13.
龙镇农场水稻科技示范园区的功能主要是大规模培训农村乡镇种粮农民,促进地方水稻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成为辐射拉动周边市县的种植技术平台。展示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示范高新技术、转化科研成果,为实现农场与地方农村现代化大农业一体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真正成为农业科技人员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平台。园区的建设将有利于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贸工农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传统农业种植方式也正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具有经济、生态双重效益的青花椒,也越来越受到农村和农民的重视与欢迎,青花椒的种植规模正不断扩大。然而,广大种植户在掌握青花椒栽培管理技术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了青花椒的采收与晒制技术。因为这直接影响到青花椒干果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的种植方式以单一种植为主,除南方的两季作外,北方大部分地区均一季作,这样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的经济效益就有限了。如果在有限土地上进行立体种植,可充分利用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又可达到增产、增收、增效。我省呼兰县长岭乡农民已开始利用立体种植方式,增加了经济效益,已尝到该种种植方式的甜头,现将其具体方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生物柴油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柴油属于可再生的清洁燃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生产技术成熟可靠,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分析了生物柴油的经济效益情况和经济效益影响因素,以及我国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原料路线选择。生物柴油大规模推广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获得稳定而廉价的原料。以豆油等食用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不符合我国国情,还面临高成本和粮食安全问题。在荒地上种植麻风树等油料植物能够解决生物柴油大规模生产所需的原料问题,而且能够带领农民致富。本文还介绍了我国生物柴油项目和四川古杉集团等重要的生物柴油生产企业情况。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自传入我国以来,就是十分受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特别是在近些年,许多以马铃薯为原材料的食品花样百出,马铃薯种植的市场前景非常好。但当今许多地方的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对施肥方式却没有非常严格的控制,造成了经济效益较低的情况。本文通过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试验分析,将其与传统施肥技术相比较,得出了这种施肥技术的内容与优点,并分析这种技术在马铃薯种植中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8.
传统农业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海龙  吕耀  焦雯珺  闵庆文 《资源科学》2010,32(6):1051-1056
稻鱼复合土地利用方式不仅节约耕地,而且能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但其投入的劳动力成本较高。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升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降低,传统的稻鱼复合土地利用方式正逐渐向水稻单一种植模式转变。农户作为土地利用的微观主体,其行为方式直接决定着土地的利用方式。本文从农户行为角度研究了农户行为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影响,并得出如下结论:①经济收益是诱导农民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最重要驱动因子,农户家庭年收入每增长1 万元,其选择单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偏好增长32.7%;②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投入也是重要的驱动因子,劳动力素质高意味着其机会成本高,农户选择单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偏好亦随之增强,农户选择水稻单一种植的土地面积每增加9.1%可以节约100h 劳动时间;③虽然水稻单一种植的农资投入水平较高,但并不足以阻碍农民选择水稻单一种植土地利用方式;④民族文化与心理因素延缓了稻鱼复合土地利用方式的消亡速度。本研究中,农户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从经济效益最大化角度看农民的选择行为是理性的经济行为。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了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资源环境效益,如何科学改进传统土地利用方式,使其在经济效益与资源环境效益之间达成平衡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稻鱼复合土地利用方式不仅节约耕地,而且能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但其投入的劳动力成本较高。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升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降低,传统的稻鱼复合土地利用方式正逐渐向水稻单一种植模式转变。农户作为土地利用的微观主体,其行为方式直接决定着土地的利用方式。本文从农户行为角度研究了农户行为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影响,并得出如下结论:①经济收益是诱导农民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最重要驱动因子,农户家庭年收入每增长1万元,其选择单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偏好增长32.7%;②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投入也是重要的驱动因子,劳动力素质高意味着其机会成本高,农户选择单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偏好亦随之增强,农户选择水稻单一种植的土地面积每增加9.1%可以节约100h劳动时间;③虽然水稻单一种植的农资投入水平较高,但并不足以阻碍农民选择水稻单一种植土地利用方式;④民族文化与心理因素延缓了稻鱼复合土地利用方式的消亡速度。本研究中,农户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从经济效益最大化角度看农民的选择行为是理性的经济行为。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了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资源环境效益,如何科学改进传统土地利用方式,使其在经济效益与资源环境效益之间达成平衡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阐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农业物联网技术,研究了物联网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