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网络是在中国科学院地磁台链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的,目前涵盖了9个主要的野外站和1个数据中心,它们大部分是国家地球物理台站网络和"子午工程"的骨干站,为我国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建设,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将成为我国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的研究基地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将在我国日地空间环境地基观测中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地震、重力、形变、电磁等多种固体地球物理观测与研究,以及开展中高层大气和电离层多物理量的近地空间环境观测与研究。地球内部到外部空间的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对认识地球本体和近地空间环境的结构、形成与演化,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规律及预警和预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不同尺度地球物理台阵观测资料,获得了郯庐—大别构造带多尺度结构、变形和孕震构造特征。基于近地空间环境观测数据,揭示了中高层大气与电离层的精细结构和变化机制。这些研究为区域地震监测和地震灾害研究、近地空间环境监测和空间灾害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空间环境监测和预报系统亟待加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空间环境系指地球20-30公里以上的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和行星际空间,它受太阳活动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因素制约。没有适宜的空间环境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和今天的发展。了解它、利用它和保护它,是人类神圣的职责。空间环境研究是以观测为基础,多学科(空间物理、地球物理、大气物理等)、多技术(现代电子、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等)高度交叉综合,地面观测和空间探测有机结合,进行全球性的合作探测与研究,以解决人类生存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为宗旨的重大前沿科技领域。人类已进入空间时代,地球空间已成为人类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重要场…  相似文献   

4.
《发明与创新》2007,(10):26-27
一个以我国科学家为核心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卫星观测数据,首次观测到了主导太阳耀斑、极光、磁暴等太空自然现象的基本物理过程——“磁重联”的三维几何结构,描绘出了人类前所未见的太空磁场的“天然舞姿”。这将有助于为人类航天飞行等活动建立更加准确的空间天气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5.
人类第一次利用气球进行科学研究是在191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携带验电器乘气球升到5km高度,证实了存在着从空间射到地球上能引起气体电离的射线。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大型平流层塑料气球系统、开创了利用气球进行科学观测研究的新局面。发展到今天的高空气球系统,不论它的飞行高度,还是运载能力以及所能进行的科学观测研究都是非常可观的。以美国为例:他们的气球体积可达一百多万m~3,最高飞行达40—50km,可运载数吨的吊篮,可开展的科学观测研究涉及高能天体物理、大气物理、空间物理、太阳的远红外线观测等十几种学科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人类飞出地球、开展空间探测的首选目标。目前,月球探测已进展到人类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新阶段。人类进行月球探测和载人登月,目的在于研究和了解月球,利用月球上特有的环境,建立天文观测台和多学科实验室,进行天体观测,生物医学和有关月球物理、化学与地质变化的研究,了解地-月系统和太阳系的起源;进而利用月球作为未来航天飞行进入深空的中转站和人类进入太阳系空间的第一个定居点;为建立利用月球资源的月球工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国际地球物理年经过7年多的酝酿与筹备,已经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开始了。根据最近的报导,这次参加的国家已经超过六十多个。这一次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是一个巨大的国际科学合作活动,同时也是二十世纪科学界的一件大事。什么是国际地球物理年? 75年前(1882—1883),许多国家为了研究北冰洋区域的气象、地磁、极光等物理观象,有计划地组织了各国的极地探险队,在北冰洋区域合作进行了12个月到13个月的短期观测。整整地过了50年以后,在1932—1933年又举行了一次规模更大的同样的国际科学合作。因为这两次观测的目标是在极地,所以都叫做“国际极年”。我们知道,北冰洋区域是一个冰雪复盖、苍茫无人的区域。这个地区的大气中、海洋上以及地  相似文献   

8.
50年前第一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遥感”的诞生,使得人类掌握了利用对地观测技术获取地球客观而现实的时空信息、从空间高度分析并认识地球系统宏观变化规律的手段。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地球研究中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在遥感问世50年之际,在世界面临环境、资源、能源、灾害以及全球变化等挑战背景下,分析国际和我国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剖析空间对地观测的科学内涵和应用方向,对更好地建设我国的空间对地观测体系,让遥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类普遍关心的地球环境受到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两方面的影响。太阳活动则是引起地球环境变化最重要的外部扰动源。太阳活动峰年及其后的高活动时期,正是对太阳上最强烈的活动现象及其对地球影响进行研究的有利时机。我国在过去几个太阳活动周的高峰期都曾组织相应的联合观测研究,建立了较完整的太阳物理地面观测台站网,积累了组织联合观测研究的经验。自1985年起我国科学家就酝酿组织太阳22周活动期的科研选题。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把“太阳活动和宇宙活动天体的研究”列为重大项目,太阳22周活动研究便是该项目的内容之一。本文对课题实施3年来,在太阳磁场和速度场研究、耀斑物理过程研究和组织日地科学联合观测方面取得的进展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空间科学是以航天器(科学卫星/飞船/空间站等),为主要平台,研究发生在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乃至整个宇宙空间的物理、天文、化学以及生命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空间科学占据自然科学前沿,探索人类未知世界;空间科学引领前沿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和战略高新技术发展,为国家安全提供科学支撑;同时还将引领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服务社会发展、引领人类未来。发展空间科学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11.
关于地磁与空间微物理场及其应用系统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地磁对地球科学研究及防灾减灾、资源利用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影响与需求出发,简要介绍了地磁学、地磁测量仪器与传感器以及地磁在导航、空间天气、大气科学、日地关系等相关学科中应用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传感器与基础材料、地磁测量理论与技术、地磁和空间微物理场与地球系统关系、地磁理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设想,以及地磁和空间微物理场多要素一体化探测系统与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及应用系统开发的设想,提出了推动地磁科学研究及产品与应用系统开发的几点建议,展示了地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磁场重联是空间物理和空间等离子体物理中的重要基本问题之一。近年来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磁层、太阳大气、其他行星磁层、慧星尾以及受控聚变等都存在磁场重联现象。在磁层等离子体系统中,磁场重联对能量的突然释放、能量的转化、粒子的加热和加速,以及在太阳风能量、动量和质量向磁层的传输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术期刊为学术界提供了争论平台,而学术争论有力地推动着科学发展,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创新往往产生于学术争论之中。本文用地球物理发展史中的几个典型事件,说明学术期刊和学术争论的重要性。地球辐射带的发现过程启示人们要善于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才能将不完整的片段观测连接起来,并总结出重要的物理规律。开磁层与闭磁层之争持续而有力地推动着空间物理的发展,刺激空间物理学家深入地思考理论问题,有效地设计观测方案,创新地开展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颗卫星——"高分一号"于2013年12月30日正式投入使用,这标志着我国对地观测新时代的开启。"三高"卫星所谓高分辨率,主要体现在空间、时间和光谱分辨率3个方面。高分工程由天基观测系统、临近空间观测系统、航空观测系统、地面数据中心系  相似文献   

15.
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可快速、实时、动态、准确地监测全球和区域尺度的环境变化现象,"973"计划"空间观测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机理与方法"是针对全球空间技术研究的项目。项目开展了全球变化敏感因子分析及空间响应模式研究;进行了遥感物理模型与大气、陆气、海气因子变化的地学过程研究,并研究全球变化对地观测敏感信息精确反演机理和方法;研究了多平台空间观测的模式优化和多遥感器联动观测理论与方法;开展了星-机-地多平台综合遥感实验,建立了全球变化区域影响研究的空间信息模拟平台,提出了全球变化科学卫星方案,取得系列全球变化空间研究的发现与认识。  相似文献   

16.
近日,有飞碟爱好者再次试图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开的空间图像资料上找到当局掩盖发现不明飞行物的证据。这一次,不明飞行物争论的焦点出现在美国宇航局STEREO—B日地关系天文台所拍摄的图像上。STEREO—B探测器是美国宇航局研制的两个太阳观测卫星之一,它与STEREO—A一起分别定位于太阳两端,以观测拍摄太阳360度的图像和研究太阳内部活动。拍摄的图像显示了金星、地球以及视界另外一边的神秘的三角形物体。  相似文献   

17.
正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2007年经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骨干台站,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的重要节点站。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拥有地磁、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等多学科综合观测手段,以建在北京十三陵的空间环境观测站(始建  相似文献   

18.
载人航天的最终目标就是人类进入太空、征服太空,利用太空(包括月球和其他星球)微重力、超净、高真空等特点,进行空间生产、科学实验、空间观测等活动,更好地为人类创造财富。载人航天具有重要的经济、军事和社会意义,它是任何一个航天大国在航天技术发展道路上必然要走的一步。  相似文献   

19.
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揭开了现代物理学序幕的X射线的发现,随后的20多年中与X射线密切相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层出不尽。而一个世纪之后空间天文领域的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于2002年授予了空间X射线天文的突破,由此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新窗口。从1962年发现第一个宇宙X射线源至今半个世纪以来,已经有约70个携带天文仪器的空间飞行器(以专用卫星为主)发射运行,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对于宇宙和基本物理规律的认识。随后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宇宙背景探索者"(COBE)卫星对宇宙微波背景黑体辐射谱的精确测量和观测到空间分布的各向异性。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著名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对此做出了关键贡献。这样在新世纪空间天文的研究就直接产生了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且对第三个起了重要作用,非常类似20世纪初X射线对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这三个以及天文学研究所获得的所有其他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除了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外,其他所有的获奖成果都和项目最初的科学目标没有关系或者完全相反。与此同时,探讨了重大天文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这对于处于快速发展初期的中国空间天文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夏炎 《科学中国人》2014,(12):33-36
2014年10月25日-28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联合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国际研讨会",主题集中为"语言变化"。21世纪的语言学更快地向跨学科合作发展,近十年来,在国际顶尖学刊《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上发表的与语言学有关的研究基本上都分属于演化语言学领域和语言的大脑认知研究领域,而这两个方面可以统一到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上来,本质上都是要回答语言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特性以及演化过程。从人类复杂系统角度来进行语言研究是语言学新的学科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