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诵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方法。要做到诵读而致精,在诗歌教学中,应当突出"诗眼"与"秀句",启发学生的审美关注与诵读兴趣;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中收获语言美感;加强语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诵读记忆质量。  相似文献   

2.
在教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时,常常被作者所创造的审美境界和艺术技巧吸引.于是想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一、立片言以居要,乃通篇之警策.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文章中最能传神的语言,人们通常称之为“文眼”.“文眼”是作者感情的凝聚点,也是文章内容的精髓.理解与掌握“文眼”,好象开门找到了钥匙,能帮助读者理清文章的脉络与构思,把握文章的内容.而这种“立片言以居要,乃通篇之警策”的手法,朱自清是常用的.  相似文献   

3.
谈“喻眼”     
诗有诗服,文有文眼,比喻也该有“喻眼”吧。所渭“喻眼”,是比喻中最富有表现力,最能揭示比喻的主旨和意蕴的关键性词语。它往往是描摹的中心点。透过它,可以透视整个比喻的内在神韵,把握精神实质。如果说“文眼”是篇中之警策,“喻眼”就是句中之精华。假如把“文眼”比作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课程古诗教学应注意关注其“语用”目标,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本文从品词析句、巧抓诗眼、指导诵读、拓展延伸四方面阐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增强学生语言文字感受力,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张振波 《辽宁教育》2014,(10):81-81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对诗的感悟理解离不开联想与想象。诗歌的想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想诗歌的图画美诗歌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口头表达,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真正地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乡愁》这首诗中的每一节都是一幅画,学生可以通过诗眼“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浮想联翩。学生在想读中真正的进入角色,也就达到预期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6.
一、找“诗眼”,抓炼字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即诗歌中揭示主旨或艺术内蕴的警策或精练之语,是诗歌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词)。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的“诗眼”。如柳宗元《江雪》诗中  相似文献   

7.
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统编人教版语文教材专设“古诗词诵读”研习任务,旨在重视语言实践,以不同形式强化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编入专题的《春江花月夜》作为诵读教学的典范,因其流畅婉转成为名篇,学生通过“因声求气”的方式反复诵读,辨析古今用韵的差别,走进古诗情境,体悟其独特审美情韵,是诵读教学法的一种新尝试。《春江花月夜》意象丰富,脉络分明,句调优美,构成独具一格的流畅婉转声韵美,其审美趣味恰与诵读教学相得益彰。经此诵读法,帮助学生体味此诗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代诗歌五首》(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后第一次“遇到”的古代诗词,因此,该组诗歌的教学,对落实诗词教学的课程目标,显得尤其重要。这里推荐荆州市刘海源老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课例。刘老师对诗歌教学有他自己的领悟,他谈到,优秀的古代诗歌中,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对学生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都会起到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古代诗歌的学习,他强调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并尽可能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同时提出要根据诗歌的意境、诗情、诗味、诗节、诗眼、诗律、诗韵进行诵读创造。我以为,这都符合新课程理念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当然,“诗无达诂”,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如此。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里,我们可以看看刘海源在这方面所作的探索。史绍典  相似文献   

9.
审美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基于审美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通过“读诗文、悟诗境、拓诗眼”三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构建学生的审美经验、实现学生的审美创造,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什么叫“文眼”呢?查检《辞源》,未见诠释。手头的参考书和理论书中,有的解释为“全文的点睛之处”,有的喻为“开启文意的钥匙”,不一而足。意思自然是对的,然而,总觉得笼统一些。其实,“文眼”,只不过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有如诗之“诗眼”,棋之“棋眼”,砚之“砚眼”等。也就是提炼出一两句精警动人的话来,放在文章的关键的位置上,作为全文的警策之笔,起一个统帅的作用。“文学即人学”,文章不管写什么,总是为着表达出作者的“意”,有时,作者用那么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在文章的关键之处,透露出自己的“情”和“意”来,这便成了“文  相似文献   

11.
高中阶段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诗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诗歌鉴赏,提高自己的审美体验,是广大教师应当关注的要点。教师要指导学生诵读诗歌,并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情怀;要让学生利用知人论世的方式体会诗人的生平,感受诗歌的风格;要指导学生学习推敲诗歌词句,尝试以诗解诗。  相似文献   

12.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逐步形成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战略性举措。一、诵读吟咏——落实一个“读”字心理学研究表明: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许多词语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凭语感去“破译”,才能感知和理解。诵读的过程就是“破译”的过程。因此,语感的训练要以诵读为基本方法。1.“诵”中感受语言的情感古人读书,有“涵咏工夫兴味长”的名言,是说读书要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方觉兴味无穷。诵读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13.
诗歌鉴赏离不开反复诵读 ,因为诵读能够带动和加深领悟。通过诵读 ,体验诗的节奏、韵律 ,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感受诗的艺术魅力。学生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鲜活个体 ,他们富有悟性和创造性。在诗歌教学中 ,我注重诵读训练这一重要环节 ,让学生在诵读中自主完成联想、想像这一思维过程 ,体味诗歌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美感。一、在诵读中品味意象什么是意象 ?李元洛在解释意象时说 :“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的思想感情相交融 ,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简洁地说 ,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带有主观感情的物…  相似文献   

14.
中华古诗文不仅蕴涵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理性美,更沉积着一个民族不灭的精魂。语文课程标准把诵读中华古诗文经典提到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高度。诵读古典诗文,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审美情趣、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等,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校自2003年9月起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此项活动在注重科学教育的同时,倡导文化育人,创建“书香”校园,融中华经典古诗文所蕴涵的具有东方特色的人文精神于德育中。通过营造诵读氛围、培养…  相似文献   

15.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可采用"多诵读—找诗眼—品诗情—明典故—悟诗境"的方式,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相似文献   

16.
想象是诗人的高智能心理活动,中学语文诗词教材充盈着诗人的想象,启发学生想象的主途径是:展示画面,填补“空隙”,理解蕴藉,提问设计,评述点化和诵读致精。  相似文献   

17.
炼字,就是炼其眼。“眼”者,是指那些特别精炼警策的字句。它们“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说诗睟语》)“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刘熙载《艺概·文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捕捉题眼,推敲段眼,品赏篇眼,使他们透视显中之隐,品出言外之味,达到缘文悟道,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诵读:“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诵读是复杂的心理活动。它首先是用眼摄取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用口表达外化的过程。诵读中,眼口耳脑并用,大脑始终处于分析、判断、思维、联想的复杂过程中,诵读者的体验活动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永恒的经典,要把诗中的意境美、思想美、语言美、文化美挖掘出来,就需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正确的指导。古诗词的诵读不同于一般文章的诵读,这是因为古诗词的语言更具空灵感和意境美。如果在诵读中不把诵读与联想、情感体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是无法读出古典诗词的诗味,无法把握诗歌的内涵。因此,要读好一首诗,首先,借助诗歌通过意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将诵读与联想、想象结合起来,关注诗中的意象,领略每首诗歌的美感。其次,进行分类诵读,自然接受诗词中的文化意蕴。这样,学生就会轻松进入诗词的海洋,领会诗中的“情、爱、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20.
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小学习、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语言感受力、领悟力和想象力,也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鉴赏和审美能力。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黄金时期,我们要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引领学生走进中华民族瑰丽的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