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历史学家卡尔说:所谓历史,就是现在和过去之间无终止的对话.但是,对于政治思想史,追问历史的意义和了解历史的真相同等重要.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青年学者颜德如博士的力作<梁启超、严复与卢梭社会契约思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在翔实描述卢梭社会契约思想的本身及其被中国思想家所接受的卢梭思想的同时,解读了卢梭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意义,并揭示该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清雍正年间因"曾静案"开展的思想整合运动,从两方面对中国传统"华夷"之别思想展开论述.一方面分析中国传统"华夷"之别根基性,认为这种族别思想来自于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礼";另一方面分析当传统"华夷"之别思想直接挑战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时,这种传统族别思想具有的矛盾性.笔者认为:清雍正帝通过<大义觉迷录>,彻底驳斥了千百年来形成的"蛮夷猾夏"论,成为清王朝这次思想整合运动中最为积极部分.同时,通过这次思想批判运动,清王朝在思想领域中向世人表明:它是儒家思想的捍卫者和继承者.也正因如此,它是受益者.以历史发展观来看,对"华夷观"的批判,清帝国统治者不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形成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3.
荀子、扬雄、王坦之从儒家,而葛洪从道教神仙学立场,分别对<庄子>提出了批评,于是形成一种"非<庄>"思想.但他们在这种"非<庄>"思想中对庄学又有所肯定和吸纳,这可看作<庄子>在其流传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层面,接受社会检验的结果,是其哲学正、负双重社会效果的真实反映.这种"非<庄>"思想既彰显了儒道互济、互补的历程和早期道教取舍、改造原始道家,进行理论创造的历程,又是庄学史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并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一論年號 "年號"是中國歷史上紀述年代的一種特有標識.它經常隨着新的元年而變换,所以也稱"元號".於是把建立年號稱爲"建元",改换年號稱爲"改元",而記述年號的書也多以紀元爲名,如<紀元編>、<紀元通考>、<紀元要略>等. "元"在古代典籍和傳統認識上都有重要的地位.<易·乾文言>和<春秋>中都很重視"元".因此建元也就成爲中國歷史上的大事,而在史籍中多有此一筆.  相似文献   

5.
一論年號 "年號"是中國歷史上紀述年代的一種特有標識.它經常隨着新的元年而變换,所以也稱"元號".於是把建立年號稱爲"建元",改换年號稱爲"改元",而記述年號的書也多以紀元爲名,如<紀元編>、<紀元通考>、<紀元要略>等. "元"在古代典籍和傳統認識上都有重要的地位.<易·乾文言>和<春秋>中都很重視"元".因此建元也就成爲中國歷史上的大事,而在史籍中多有此一筆.  相似文献   

6.
卞孝萱 《寻根》2006,(2):122-123
<寻根>2006年第一期<柳宗元佚文<谱牒论>>说<谱牒论>"对于研究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以及思想等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但该文是伪作,今举两个明显的、无法解释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所有重要的思想与理论,都没有脱离<周易>的影响.研究<周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承接关系,对准确把握中国文化及其生长于其中的美学思想与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中国美学最基元的"阴阳"絪缊、"生化"构成思想更是秉承于<周易>.可以说,"阴阳"的絪缊、激荡、生化、构成是<周易>的核心思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影响及中国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思想中,处处体现着"阴阳"、"生化"构成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大理电视台<身边>栏目播出了一期<回家>节目.我的同村老乡张继先(笔名北海)上电视了.在我的故乡呈庄村这可是件轰动的事.为圆文学梦,北海抛妻别子,靠一部单车,"万里走单骑",途经20多个省市,一走竟是13年.主持人曾丽霞说他"衣锦还乡"了.而这"衣锦"在我看来,就是北海旅途中,在广州结集出版的两部厚厚的诗集<把身体寄放在哪里>、<北海诗选>.……  相似文献   

9.
《方言》的创作与扬雄的民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言>是一部方言地理学著作,扬雄创作<方言>的目的是为了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中原先进文化.扬雄主张用儒家思想引导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进入礼仪文明社会,这一思想是儒家"大一统"思想和"华夷之辨"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曾把中国从董仲舒到康有为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经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朱熹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继孔子之后影响最为巨大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实他首先是一个经学家,其著作也主要是经学著作,研究其理学或者其他思想本来都应该建立在对他经学研究的基础上.然而,历来人们都主要把他作一个理学家来研究,集中研究朱熹的理学思想,而对朱熹经学思想的研究几乎留下大片空白.与朱子学的其它分支相比,朱熹经学的研究显得相当滞后,一般在现代学者的专经通史、断代的经学史及较少的几部经学通史中有相关的章节对朱熹经学进行了简要的研究.这些研究固然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但是他们都没有能够对朱熹经学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发掘:专经通史只是关注朱熹经学的某一个方面,其中研究较多的就是朱熹的<诗经>学;<尚书>的通史当然只着重蔡沈的<书集传>,至于朱熹的<易>学、<春秋>学和<礼>学则是少有论及.此种情形下,蔡方鹿先生的<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656页,49万字.以下皆简称为蔡著)的出现,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朱熹的经学思想的专著,是对朱熹思想研究的新突破新开拓,填补了朱子学与经学(宋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