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漱石文学论中最独具特色的便是"余裕"论这一创作主张。鲁迅在借鉴夏目漱石"余裕"论文学观的基础上,突破其局限性创造了鲁迅特有的"余裕"论。本文将以"余裕"为线索,探析鲁迅和夏目漱石在"余裕"论文学主张上的契合与异同。  相似文献   

2.
陆贾的《诗》学观,是一种致用的《诗》学观。他主张以《诗》治世,要求以《诗》来重建与维护当时濒于崩溃的君臣、父子等人伦关系,从而达到治世的目的。为此,他提出《诗》以仁义为本;诗生于道,诗言道;而此道即仁义之道,也即是人伦之道,进而提出孔子编定《诗经》以维护人伦之道等新的《诗》学观。这些新的《诗》学理念对董仲舒、司马迁等的《诗》学产生了影响,进而影响到汉代通经致用的《诗》学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书学观的核心是“学书为乐”.这种书学观的形成,既有其自身性情和仕途遭际的内因,更有来自社会大背景的深层影响.本文着重阐述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对欧阳修书学观形成的外部动因。  相似文献   

4.
概括胡适的国语学观在创作实践所形成的运成的运用白话的基本态度,结合胡适新诗及戏剧的创作实践,分析胡适国语学观在创作中的得失及其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宫立 《中文自学指导》2011,(2):19-25,29
本文以樊骏先生的长文《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工作的总体考察》为分析对象,从细读文本和分析文章产生的影响两个方面出发,阐释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观,评论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张裕钊不仅是中国近代颇有影响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桐城派发展史上重要的文章学家.张氏与其师友及门人的论文书信,多有关于文章学的论述.但迄今为止,尚少有人就此问题予以深入、全面的考察.张氏的论文书信,集中体现了他的文章学思想:倡导“萧疏暗淡”的文风;为文主张以“意”为主,而以“辞”、“气”、“法”辅之;注重声调,并提倡“因声求气”.考察张氏论文书信中的文章学观,既有利于我们探索其文章学思想的形成原因,又有利于我们看到其文章学对桐城诸贤的继承与超越,还有助于我们对从姚鼐到曾国藩再到张裕钊的这一文章发展史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存在着一种以"自然"为核心的文学观,系统体现在魏晋六朝《文心雕龙》、《诗品》两部鸿篇巨制中。刘勰以"自然之道"为基础,以"自然"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发生、文学创作以及文学风格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钟嵘《诗品》则在诗歌理论上确立了"自然英旨"的审美标准,提倡"即是即目"的"直寻"创作方法,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并对后世文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现行著作权司法实践在判断涉案作品的实质性相似时往往采用"三段论侵权认定法",这种方法总是将文学作品细分成各种要素。也就是说,文学被对象化、实体化了。然而,这样一种实质性判断却有失准确,因为实体论文学观影响下的著作权司法实践存在三重混淆:将有机的文学作品与无机的要素组合相混淆、将文学世界与文学媒介相混淆、将意义的生成与现成的意义相混淆。  相似文献   

9.
澳门小说以写实为主流,以本土关注为化特征。小说将对现实生活的描述与“载道”的价值规范相结合,将对平凡人生的关注与塑造人的灵魂、品格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教化”意识。这样的艺术选择,与澳门本土化,中国传统的学观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的西方心理学处在深刻的反思和激烈的变革之中,其表现是:第一,自然科学的心理科学观虽然仍居主流地位,但是也暴露出它的缺陷和弊端。人文科学的心理科学观针对这些缺陷和弊端对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模型的适当性提出怀疑,主张心理学应靠拢人文社会科学。第二,心理学的分裂和破碎现象引起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的注意。对于能不能实现心理学的整合,心理学内部出现了反对派、悲观论派和赞成派三种意见。第三,西方心理学日益关注文化因素对心理学的影响,脱离社会文化的抽象、中立科学模式受到质疑和诘难。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应该在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思考的立场上来看待古代文论,会觉得古代文论大有升值的可能,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能够以真正的当代思维、当代视域看待古代文论。当代艺术许多种类都是以视觉的方式呈现,古代文论的底蕴是时时闪烁其中的。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流变性和贯通性,是当代文艺学吸纳古代文论以建构新框架的重要条件。古代文论的精髓,更多地内在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之中。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原型,潜移默化地在艺术家的头脑和艺术语言中存在并且不断地生发出来。古代文论并非与当代的文学艺术隔绝,确乎是活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之中的。  相似文献   

12.
王瑜  邱慧婷 《唐山学院学报》2013,26(2):45-48,97
现代文学史观是现代文学史编写的灵魂,决定着文学史著的品格。在近年来现代文学史观的诸多建构理念中,朱德发的"现代国家文学史观"、唐金海的"文学史观的‘长河意识’和‘博物馆意识’"、关纪新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以及当前提出的"民国机制"民国文学史"等是其间产生较大影响、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梳理评判这些建构理念有助于合理认知当前研究的新发展,更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治史理念研讨交流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变观中的趋新派认为,文学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由质而文是时代演变使然,时变而文亦变。因而特别强调艺术的创新,反对因循守旧,盲目崇古。趋新派文变观并不等同于现代进化论文学史观,趋新论虽有线性时间观,但同时还包含了丰富的时变思想,这与进化论所持的线性时间观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4.
自《天演论》问世以后,进化文学观在清末民初文坛成为了一股颇具影响力的文学观念.本文以梁启超、胡适、陈独秀为个案,考察他们在《天演论》的影响下所生成的进化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5.
近代学者王国维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与文学思想来剖析中国古典丈论,从而使中国文论步上了现代丈论的发展之路。本文旨在从其《红楼梦评论》中关于叔本华悲剧理论的运用与(认间词话》中对中国古代“意境说”的改造与具体内涵的阐释来简要论述他的丈艺美学观,作为认识中国现代审美主义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6.
新文学是在诸多因素的刺激下发生的。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一种新的文学观念诞生,必先是在思想上产生了变革,而思想的更新往往与注入思想的教育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引起了国内思想的转变,随即促成近代文学思想发生变迁,即而在文学观念上产生诸多新的理念和见解。文学的教育作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文学不仅仅是歌颂和文人骚客的个人专用品,它更强调了那个时代所赋予它的时代使命,教育一词也不仅仅局限于学院,在社会上更是为五四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近代留日学生无疑是新文学发生的启蒙思想者。  相似文献   

17.
作品有机构成论是中外文论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作品有机构成理论更是独具特色。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把文学作品比作人体构成,认为文学作品自身形成一个如人体一般的有机体,即它在内容上是统一完善的,在形式上是完整和谐的。这一比喻不仅能深刻地揭示出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特点,而且显示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人学资源,对于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的文艺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当下全球化日趋成为现实的语境下,殷国明先生着力挖掘并适时提出的"中国文论普世价值论"是跨文化研究视野下文艺理论创建的一种新尝试.这种尝试,不仅体现为国人学者探索解决时代文化——文艺理论问题的一种实践勇气,更体现为国人学者对于"地球村时代"的一种人文胸襟和文化信仰.值得重视和进一步探讨、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有进化论文学史观、启蒙主义文学史观、阶级论文学史观、现代性文学史观、通俗文学史观、女性文学史观等多种文学史观。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人的文学"是其发展中或隐或显的整体线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因此,以"人的文学"文学史观来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既符合文学史的史实,又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孔红杏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6):64-66,63
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西方近现代文学理论中,"意象"都是解读小说作品不可或缺的"钥匙"。以王安忆小说为研究对象,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和文化视角切入,通过对水意象的内蕴诠释和成因探究可以进一步解读其作品,探寻文本表层意义下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