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散曲中杰出的作品之一。作者睢景臣因创作此曲,而被列入优秀散曲作家之列,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钟嗣成,在他的《录鬼簿》中说,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制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那么其"新奇"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从这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立意新颖,讽刺辛辣综观全曲,《高祖还乡》主要艺术特色是立意新颖,讽刺辛辣。所谓新颖,就"新"在否定皇权至上的立意  相似文献   

2.
在元代众多的散曲作家中,睢景臣留传下来的作品甚少,但他的《高祖还乡》套曲却十分耀人眼目,充分表现出他的才气和胆识,奠定了他在散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这套散曲中,作者的独特的艺术构思,戏谑嘲笑的讽刺手法,尖锐泼辣的生动  相似文献   

3.
元代后期作家睢景臣的套数〔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形象鲜明、情节生动,讽刺新奇,尖锐泼辣,犹如一幅幅讽刺漫画,又似一出令人捧腹的讽刺喜剧。一向公认为是元代散曲中最有价值的代表作品之一。钟嗣成《录鬼簿》记载:“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  相似文献   

4.
《北京大学学报》一九七五年第一期上,有一篇题为《从元曲<高祖还乡>说起》的文章,对元曲作家睢景臣的散曲《高祖还乡》大加批判,彻底否定。它指斥《高祖还乡》所写的主人公是个“满脑子‘天命论’的孔孟之徒”,是个“守旧派”;说什么作者写他对衣锦还乡的汉高祖加以嘲讽,是“暴露了作者的不准造反,‘克己复礼’的儒家真面目”,从而断言“这套散曲完全是一篇反对社会变革,咒骂新生力量,尊儒反法的坏作品”。文章写得武断  相似文献   

5.
雎景臣,元散曲家。字景贤,扬州(今属江苏)人,大德间在世,生卒年不详。钟嗣戚在《录鬼溥》中,放在“方今才人”篇,并说“大德七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作品今(?)高祖还乡》一首,以大胆辛辣之笔,嘲弄封建帝王的尊严,颇具讽刺文  相似文献   

6.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元代著名散曲作家睢景臣的代表作。据与作者同时代的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记载:“维扬(扬州)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公(指睢景臣)《哨遍》制作新奇,诸公者皆出其下。”睢景臣的《哨遍·高祖还乡》之所以压倒群芳,成为独步古今的精品,在于其有着独特新奇的构思、漫画式的夸张描写以及生动幽默的语言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高祖还乡》是一篇元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而散曲则是诗歌的一种。不过这两者在形式上又有联系:杂剧的唱词和散曲一样都是要按谱调来写的,它们的关系很象今天的诗歌和歌剧。这两种文学样式虽然各有其特点,但历来被笼统地称为元曲,近人吴梅等人为了把这两者区别开来,才把没有科白的曲称为散曲。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差不多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是一支曲子;而套数则是按照一定的声律规则,联缀起来的几支曲子合成的一套曲子。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就是用[哨遍],[耍孩儿],[煞]等八支曲子组成的套数。 睢景臣,一作舜臣,字景贤,据元人钟嗣成编写的专门介绍元曲作家的《录鬼簿》说:睢景臣“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不能远视。心性聪明,酷嗜音律。”对他的《高祖还乡》评价说:“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唯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  相似文献   

8.
元代曲家睢景臣的代表作[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套曲,借乡村庄户人家的眼光、口吻、心理,对封建最高统治者作了辛辣的嘲讽和鞭挞,可谓制作新奇,构思巧妙。作品篇幅不长,却有人物,有场景,有故事,讽刺入木三分,诙谐令人喷饭,堪称元曲中的珍品。本文拟就其突出的讽刺艺术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元代作家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历来就被推崇为散曲中的名篇。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散套,惟公(指睢景臣)《哨遍》制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可见,它在当时就已经引起轰动。它何以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笔者以为,这主要在于其新颖的艺术构思与独特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0.
一个需要完善的答案双林瞧景臣《高祖还乡》(《语文)高中第六册)的〔思考和练习〕第一题:“仔细阅读课文,说说散曲和诗词有什么不同。”《教参》提供的答案是:散曲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有二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如《高祖还乡》是用的〔般涉调〕,在这个宫调内有...  相似文献   

11.
《高祖还乡》是睢景臣的成名之作,是元代散曲同类题材中硕果仅存的一篇。散曲在载体的选择、叙述视觉以及语言形式上都造成了一种文本与读者的恰如其分的“间离”,有一种奇特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2.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一篇套曲。作者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在世。他曾写过三个杂剧,今已失传,现存作品仅有散曲套数三支及残套数一支。《高祖还乡》是其代表作,而且一向被公认为元代散曲中最有价值的代表作之一。明·钟嗣成《录鬼薄》说:“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唯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这里道出了此套数之所以成为当时曲中上品的原因。作为一代帝王的刘邦,威加海内,尊严至上,做了黄帝后衣锦还乡,其排场声势远非文人士子及第所能比拟  相似文献   

13.
元代散曲家睢景臣的套数《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历来为广大读者和文学史家所重视。和作者同时代的戏曲家钟嗣成在他的《录鬼簿》中记载:睢景臣在扬州时,“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唯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诸公”之作,显然因平庸无奇,过眼即失;只有此篇,脍炙人口,流传至今。解放以来,不少高校选它作教材。学术界一致认为是元代散曲之佼佼者。一九七五年初,原《北京大学学报》突然抛出了署名“黎文”的一篇刺眼的奇文,把它全盘否定,罪名大得惊人,宣布“它不是古典文学中民主性的精华,而是封建性的糟粕。”问题竟是如此之尖锐!这仅仅是对一篇小小的古代文学作品的不同评价的争论吗?根本不是。作为当时被  相似文献   

14.
对元代雎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人们发表了不少评论,对该套曲的思想内容评价之高,难以令人信服。一、《高祖还乡》非大胆之作《高祖还乡》以其“制作新奇”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因为它戏谑、嘲讽了一位皇帝,所以有人认为它是“大胆”之作,作者具有“艺术胆识”。  相似文献   

15.
自学提示1、《高祖还乡》的历史依据和生活基础.刘邦做了皇帝以后,曾衣锦还乡,《史记·高祖本纪》有过一段绘声绘色的生动描述,说他“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高唱“大风歌”.十多天后“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元曲中写刘邦的甚多,白朴有《高祖归庄》张国宾有《歌大汉高祖还乡》.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新意,作者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字,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  相似文献   

16.
睢景臣的《高祖还乡》这首曲子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两个方面的独创性:一是在散曲中运用了戏曲"代言体"的形式;二是主题以古喻今,借古讽今,把矛头直接指向至高无上的皇权,而且敢于直露地斥骂皇帝,是对君权神授的挑战和天子至尊的抨击。  相似文献   

17.
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记载:“维扬(扬州)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公(指睢景臣)《哨遍》制作新奇,诸公者皆出其下。”睢景臣的《哨遍·高祖还乡》之所以压倒群芳,成为独步古今的精品,是因为它有着独特新奇的构思、漫画式的夸张描写以及生动幽默的语言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录鬼簿》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类。《哨遍·高祖还乡》是他的杰作。钟嗣成说:“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者皆出其下。”那么,它的新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一,它的新奇表现在新颖别致的选材立意。封建社会,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无不把皇帝捧为“奉天承运”的“天子”,皇帝的“天威”不能亵渎。《史记》把刘邦作为一代帝王,撰写“本纪”,《汉书》及  相似文献   

19.
《高祖还乡》是元代曲家睢景臣的代表作。钟嗣成《录鬼簿》说:“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者皆出其下。”那些同时写作的同题套曲都没有留存下来,而睢景臣的这一篇却卓荦独存,流传至今。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这,大概就是因为她“制作新奇”吧!那么,它究竟新在哪里、奇在何处?  相似文献   

20.
《高祖还乡》喜剧谐趣的艺术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历来被公认为散曲中的珍品。它幽默生动,泼辣诙谐,具有浓厚的喜剧谐趣。作者正是借助于这种喜剧谐趣,揭开了刘邦这个最高封建统治者高贵尊严的外衣,还了他流氓无赖的本相,寓寄了极为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