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知道吗?     
正为啥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多数人应该都有过这种体验,理智上明明知道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场景是第一次遇到,但却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科学家认为,这可能与人的"提取记忆"出错有关。"提取记忆"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回忆",比如我们考试答题时,脑子里回想书本上的内容就是一个提取记忆的过程。当你认为你见过某物、某人时,其实就是你提取的记忆与现在面对的某物、某人匹配。大多数时,我们提取的记忆是正确  相似文献   

2.
<正>记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的记忆力与人的生活习惯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果你习惯性地忘记某件事情,那么你的记忆力就会持续下降,如果你尝试努力地记忆一些东西,每天都去努力,那么你的记忆力就会有所提高。编码(信息的初步加工,形成表象特征)、存储(及时保存加工时或加工后的信息)和提取(回忆或应用存储的信息)三个基本过程在交互作用中形成和使用记忆。  相似文献   

3.
如果我们常常回忆同一件往事,那么到后来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回忆早已不再是最初的真实记忆了,相反地,那是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加工",被完全"整容"过后的记忆。事实上,我们在进行每一次回忆时,大脑都会提取出上一次对这件事的记忆情景,而我们最初的记忆早已不见了。有人感觉不解,如果每一次我们都在回忆上一次回忆中的情节,那么我们的记忆不是应该永远不变吗?然而实际情况却比我们想  相似文献   

4.
神秘的记忆     
刘卫 《百科知识》2010,(1):26-28
直到今天我们对记忆也解释不清。认识和解释记忆无疑要从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着手,当然,现代信息论和控制论也可以解释记忆。前者的解释是,记忆是人的大脑神经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后者的解释是,记忆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相似文献   

5.
刑事案件中,我们依赖目击证人的回忆,但是——在刑事案件中,目击证人的证词对判决有着重大的决定作用。因为我们信赖人类记忆的可靠性,认为人的回忆是发生事件的再现。但人的记忆果真如此可靠吗?我们先来看看实际发生的案件。在一个偏僻无人的小巷子,走着一个刚放学的小孩。忽然不知  相似文献   

6.
人的记忆是个有趣的东西,有时越想要忘记的,越是忘不掉。如果是幸福也就罢了,如果是恐怖的回忆,那么则可能落下病。现在科学家正在想办法,通过药物抹去不愉快的记忆。虽然还未成功,但已经有好事者担心:大脑中的记忆能够和电脑硬盘中的文件一样,随意删除吗?抹不去的痛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家罗杰·皮特曼不久前曾就美国人对9·11事件的记忆作过一个实验。研究人员首先要求受测试的人收拢纷乱的思维,入定,然后回忆那场惊心动魄的灾祸。许多人发现,记忆是如此清晰,灾祸发生那天的每一个细节都像刀刻在头脑中一样,即使日月如梭,记忆的伤疤触之仍会…  相似文献   

7.
正1、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每当人们回忆一件事时,大脑都会通过整合多种信息对记忆重新进行加工——有可能是你当下的情绪、活动、身处的环境、吃的食物等等。2、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学者发现,当人们试图回想一件事时,也会对记忆造成伤害。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为志愿者提供了一集电视连续剧,剧中有一段描述犯罪分子用针做武器实施恐怖袭击的剧情。而后,一部分志愿者被要求在心中回忆恐怖袭击的武器,另一部分志愿者则什么都不需要做。  相似文献   

8.
马冬  张伟亚 《科教文汇》2008,(29):286-286
工作记忆广度(Working Memory Span).即工作记忆容量(WM Capacity),是工作记忆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一般认为,工作记忆能力好的个体完成认知活动的能力要好于工作记忆能力差的个体。错误记忆(false memory)是当前记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指人们对过去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之间发生偏离的现象。当一个人错误地声明一个未发生过的事件是他以前见过的时候,错误记忆现象就发生了,研究者们采用DRM范式及其多种变式,并控制各种不同的实验变量进行考察的结果发现,错误记忆效应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工作记忆广度的大小对错误记忆效应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记忆和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学习的过程就是记忆的过程。学过的外语知识能否在需要使用时回忆或提取出来是至关重要的,干扰对记忆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相互间的关系入手,讨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中的干扰现象的区别和联系及国内外现阶段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0.
近日,美国连线杂志报道了一则奇闻,美国女子吉尔·普莱斯拥有一项他人没有的异能,她能回忆出自己14岁后生活中发生的所有细节,能记住每一个痛苦和快乐的瞬间,从当天享用的菜肴到当日发生的时事,都能记得清清楚楚。这条新闻是真是假?世界上真的存在拥有超强记忆的人吗?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经由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和社会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对社会现象、自我生存状态以及政府人员与特定强势主体等客体固定的内隐认知结构或社会图式.在偶然的导火索事件发生之后,生态理性假设下的社会公众往往依据适时环境结构的信息以及所形成的再认资源进行社会认知和意义建构.认知过程中的偏差直接激化了行为的失范,在情绪与行为的结构性传导以及群体与行动的相互强化过程中推动事件不断的演化升级,最终导致重大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相似文献   

12.
<正>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记忆的过程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能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记忆有3个不同的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相似文献   

13.
王丽丽  张玲玲 《情报杂志》2023,(5):112-118+136
[研究目的]突发公共事件中强关系社交网络谣言呈现核聚变式快速传播,从认知加工视角探究谣言扩散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可以提升对谣言传播机制的理解,进而有效遏制谣言传播。[研究方法]以情景意识理论为基础,使用调查研究法探究证实了突发公共事件中受众会整合环境情境性、信息性和主体性信息并进行匹配与加工,在知觉与理解层次等情景意识作用下形成对谣言的扩散意愿。[研究结论]事件重大性与信息模糊性通过风险感知的完全中介作用正向影响谣言扩散,信息框架性与情绪性通过信任度的部分中介作用正向影响谣言扩散;主体的个体活跃度与群体凝聚力通过信任度的完全中介作用正向影响谣言扩散。  相似文献   

14.
研究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随着这些实验的不断深入,对错误记忆的内在发生机制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许多关于错误记忆的理论解释,并形成了理论模型。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包括内隐激活反应假设、模糊痕迹理论、来源监测理论和双加工理论等。这些理论模型在探讨错误记忆产生机制时,侧重点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在英语和汉语中,典故指文学作品中引用的史料性文字.许多英美文学作品都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运用典故可以润饰语言,使之丰富多彩.英语典故主要源自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宗教、历史事件和体育项目.学生不熟悉典故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其蕴含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技新时代》2008,(11):112-113
A:我们有时会遇到一种奇怪的现象——眼前的场景似曾相识:经过一个地方,好像曾经来过;遇见一个人,好像从前见过;眼前发生的一件事,似乎从前经历过。每个细节都熟悉无比,甚至可以预测到接下来要发生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李旭 《百科知识》2012,(21):39-40
面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类视觉刺激:我们可以通过面孔识别他人的身份、了解他人传递的情绪,并和其他人建立联系,形成自己的生活工作圈子。然而,不同个体在面孔识别能力上却有着很大区别,有些人天生对面孔过目不忘,即使是仅有一面之缘的路人也可以清晰记得;有些人却连最熟悉的朋友或  相似文献   

18.
成人学生的记忆力,由于受年龄因素的影响,有相对较差的一面(机械记忆)。但记忆力并不简单地决定于肌体的变化,而是与肌体之外的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紧密相关的。我们知道,记忆力就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现代信息论认为:人可以被视为一个信息的接收器、加工器和提取器。它把记忆看作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以及在一定条件下提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成人的记忆特点来传授知识,扬长避短,是可以收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的。1,把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结合起来讲授知识,提高记忆效果记忆按其有无识记目的,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是一…  相似文献   

19.
水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似乎是一种人们再熟悉不过的物质,但在科学家看来,水里依然有乾坤,除了我们已知目前无法用蒸发、澍流、过冷、热绝缘来解释的姆潘巴(热水在一定条件下比冷水更快结冰)奇怪现象外,仍有不少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20.
黎燕 《今日科苑》2010,(18):262-262
名人广告是现今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心理学原理进行分析:首先,名人广告运用了社会心理学中的"晕轮效应";其次名人广告利用了认知心理学的注意和记忆理论。当然名人广告有它的利与弊,它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都要理性对待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