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不同于过去倾向于"政治史观"、"艺术史观"或者"文化史观"的史学范式,本文主要从传播史观出发,对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历程进行阐释,以媒介生态整体理论之视维来观照中国电影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性与规律,强调将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资源、外部环境之间的相辅相成、共进共演的互动关系,力图全景式地描绘中国电影120年来的传播生态图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电影4.0"这一概念,指出华莱坞电影新时代正在到来,并结合华莱坞电影的发展现状,提出"文化中国"的全球战略,在全球化语境中进一步构建华莱坞电影的主体意识,在日益多样化、多元化、多极化的世界电影格局中进一步勾勒华莱坞电影的未来版图。  相似文献   

2.
电影与电视的区别,通常用"梦"与"窗"来形容.文章从三个层面分析电影与电视的区别,即技术层面、艺术层面和接受层面.技术层面从制作技术、传播技术和呈现技术三个方面来论述;艺术层面从艺术综合、艺术选材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来论述;接受层面从接受环境、接受主体和接受心理三个方面来论述.最后指出正是由于电影与电视之间存在的区别,电影才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3.
姜珊 《教书育人》2012,(36):111-112
一从言内意义对等看电影片名翻译言内意义对等是符号与符号之间关系的对等传递,它可以体现在语音、词汇、句子和语篇各个层面上。作为电影的标签,电影片名要用最简洁凝练的语言来传达一部电影的信息,同时还要用语言的艺术形式传达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从而将美感传达给大家。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英语往往通过单词音节的韵律来加强语言的表达力量,而汉语则是通过字与字之间的巧妙组合来提高语言的美感。例如:电影Fight North and South里南北的英文单词的结尾皆为"th",用语言的韵律来增加片名的艺术感染力,其汉语译名则采用了对偶形式的《南征北战》,将fight一词译成"征"和"战"两个词,分别和"南""北"搭配,这样做既带来相同效果的艺术感染力,也符合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电影Sand and Blood的两个单词的结尾皆为"d",中文译名为《碧血黄沙》,通过给"血"  相似文献   

4.
当媒体用中国电影吹响"集结号"来形容2007年中国电影带来的喜悦时,儿童电影也在本年度迎来新一轮创作热潮.儿童电影产量再创新高、佳作涌现赢得口碑、儿童电影营销策略的突围等利好表现,凝聚成一股合力提升我们对中国儿童电影未来发展的信心.对中国儿童电影来说,2007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年头.  相似文献   

5.
"影戏"是早期中国电影的核心观念。长期以来,人们都简单地用"电影即戏剧"来阐释"影戏"观念。本文在细致梳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认为中国早期电影观念有一个发展过程,从最初认为"影戏是由扮演的戏剧而摄成的影片",到后来强调"电影剧是电影术与戏剧的结合",强调"影剧是一种独立的艺术",电影家的认识在逐渐深入。  相似文献   

6.
"独立电影"作为分类概念和制作模式在199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生产格局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本文追溯了"独立电影"作为一种生产模式与好莱坞电影的历史渊源,指出"独立电影"作为一个风格描述和批评概念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者认为,根据下述三个方面来确定具体的"独立电影"或"独立电影"例作者在涉及美学、技术、经济和社会诸方面的历史位王:(1)他(它)们在电影工业/产业中的地位;(2)他(它)们所采用的形式/美学策略的性质;(3)他(它)们与更宽泛的社会、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状况的关系.最后,作者强调了"独立电影"在中国电影生产场域和批评场域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李安电影蕴涵着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撞击与融合,他将这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隐身放置于电影中"父亲"这一角色之中,使观者透过"父亲"形象来完成对世界不同文明的体认。同时,李安借由"父亲"的象征意蕴把代表民族、文化、宗法制度的情感表达出来,让父亲这一形象顺理成章地成为他想表达的文化原型。具体结合李安导演的影视作品浅析其电影中的"父亲"形象,透过对"父亲"形象的剖析来解读其背后隐藏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张艺谋导演的新片《金陵十三钗》入手,试图从其电影的叙事主题、风格、镜头语言几个方面来分析张导电影近二十年来的国际化进程。这个进程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以"东方奇观"式的镜像语言来表述原生态的中国文化;本世纪至今,从《英雄》、《十面埋伏》到《金陵十三钗》,对以好莱坞为首的欧美电影制作经验的模仿作为国际化的主体策略,以此融入世界主流电影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小妞电影"(chick flick)是兴起于美国好莱坞的一种类型电影。国产"小妞电影"以2009年《非常完美》拉开帷幕,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国产电影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用女性主义理论来研究国产"小妞电影",从"她经济""她凝视""她讲述""她顺从"四方面探究,国产"小妞电影"仍存在模仿好莱坞"小妞电影"的痕迹,在电影中构建和谐共处的男女两性关系以及融合本土文化特质上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在对少数民族电影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近二十年来学界从思想主题、影像风格与人物形象、叙事模式、导演、地域拍摄风格、少数民族电影与人类学关系、少数民族电影发展路向等角度对少数民族电影展开了宏观、微观、综观研究。对"少数民族电影"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爬梳、对成果进行评价、对发展走向进行探讨,有利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年来电影业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电影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形式,对电影、特别是电影名的翻译已不能单纯作为一种纯文学形式用传统的"等效"翻译理论或"接受美学"等理论进行研究,而应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把电影看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积极探索电影名的翻译,以满足当今电影业快速产业化的发展对电影名翻译所提出的新要求,实现电影的市场化和商业价值。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了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性,认为电影片名翻译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并进一步指出,目的论强调目的原则是翻译的首要原则,并不是说要抛弃原电影,而进行随意翻译。  相似文献   

12.
电影与戏剧曾长期处在"混杂"、"连体"的状态,作为人类新奇的发明,早期电影是动作的纪录,显得零碎而随意。乔治.梅里爱首先将电影引向戏剧艺术轨道,"无声戏剧(电影)的天才和热情的大师"埃德温.鲍特通过剪辑尝试,使电影的戏剧意趣得以完善。而离经叛道的戏剧探索,也曾向"前电影"学习,以丰富自身现代性的建构。显然,戏剧与电影有诸多相似——都按照冲突律来结构剧本,都依赖演员表演,都采取剧场或影院"展示—观赏"即"一对多"传播模式,寻求"公众娱乐效应"。但是,电影与戏剧的差异其实更本质:时空上,戏剧多点受限,电影则高度自由;距离和角度上,舞台"中景"固定观赏,而银幕镜头堪称"自由的精灵";视听构成上,戏剧倚重台词,而电影将"可看性"作为第一生命,视觉元素是其感染力核心。今天,电影与戏剧相互看视、参照、启迪,在置换、融通中丰富自身,空前的互动带动着彼此艺术上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上海时期鲁迅对苏联电影怀有特殊情感,尤其偏爱革命战争、社会建设、探险纪录等题材类型。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鲁迅认为苏联电影不仅能够透视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建设的真实状况,而且对中国左翼电影发展具有借鉴作用。但是,鲁迅毕竟没有实地考察过苏联,仅仅凭借着苏联电影勾勒的部分图景来想象苏联,中间肯定存在着误读成分,鲁迅的"洞见"和"不见"在苏联观上得到有效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电影生产现状可以用"三性统一"这一官方表述的命题来加以概括和分析,其中,"思想性"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艺术性"是经典美学时期的标准,而在中国电影面临重大挑战的今天,对"观赏性"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真正解决中国电影行业问题的关键,"思想性"和"艺术性"应当被整合在主流电影的生产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三十年的电影历史,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历史,也是"人"的解放与发展的历史。这一阶段,宋彦博士的《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选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这两个星丛式的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大陆电影进行了文化学研究,勾勒出大陆电影从"新启蒙"到"后现代"、从教化到娱乐、从政治化到商业化的演变过程。这种大题小作、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值得广大电影学人取法。  相似文献   

16.
于飞 《华章》2011,(14)
电影<80后>这是一部讲述"爱"的电影,细腻温婉.没有知名人物,也没有宏观特别大的场面,但是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它触动了处在这个年龄段和曾经处在这个年龄段的所有人的心弦.两位主人公20年的故事,让所有人都产生共鸣.电影作为一种声音与画面结合的艺术形式,在特定的交际语境中,它总是会利用人物之间的言语交际行为来表现人物之间某种特定的关系,或者推动剧情的发展.<'[1]>本文通过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对话来分析爱是什么、爱难道真的没有"纯白"么?  相似文献   

17.
作为电影的"眼睛"的电影片名的翻译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从Lolita两个中译本入手,先分析了指导电影翻译的电影片名的功能,再从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角度来比较两种译本的差异与优劣,对电影片名的汉译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电影符号学认为电影常常通过综合表意的艺术形式来传递影片的意蕴。影片《金色池塘》在传达意蕴时就善于通过一系列象征符号来表现。影片中的水鸟、大鱼"沃尔特"等物象,以及影片中的人物设置所代表的社会群体都含有相当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曾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会变成这样的。"他的讲话在当时引起哄堂大笑。时代的车轮到了21世纪,电影已经走入了课堂,国内的研究有发起人雷祯孝,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他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电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官方网站提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看万部电影""不要让学生看所有的电影,让所有学生看最好的电影"等的号召,2006年1月7日CCTV新闻频道《小崔说事》采访他及他的电影课,指出未来的课程趋势,一定是"课行""课文"和"课影"交相辉映、相辅相成、携手并进、互补双赢的局面,简称为"交响课程"。2012年《中国教育报》开展了《电影课大有可为》征文活动,吸引了众多的校长和教师参加。  相似文献   

20.
《七宗罪》是一部美国惊悚、悬疑、犯罪电影,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和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惊悚效果。本文将运用陌生化理论解读影片独有的艺术形式,从影片场景来把握电影独特的艺术价值,选取了"暴食"、"贪婪"、"懒惰"三个典型场景来体现场景的陌生化,从而给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七宗罪》,以期给影视制作带来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