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歌是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高雅的、特殊的审美产品,且于中华文化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无一不浸染了诗性思维,普照着诗性光辉,诗歌宛如一条涓涓不息的河流,穿越时空,成为各个不同时代文化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2.
诗人汤松波一直以一种沉潜的姿态寻找着中国诗歌的根,他在对古典文化意境的现代重构中寻根,在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诗性演绎中寻根,在对地理文化的重新阐释中寻根,在民族文化根性中延展开了他的诗性空间。  相似文献   

3.
唐宋诗歌地理中的庾岭梅花,因其地理空间和形态审美特色,具有梅信之始、华夷分野、贬谪之地理时空坐标的文化意义,承载了唐宋诗人对岭南的地理文化体认和他们的历史意识、人文情怀、政治抱负、人格理想等多重文化内涵,是唐宋诗歌中重要的文化意象之一。在唐宋诗歌中,庾岭梅花不仅作为一个地景给人留下地理空间感、场景感,它更是唐宋诗人心中的某种象喻,亦是唐宋文人一朵别样的生命之花,它诗性地展现了唐宋文人别离与思归、忧国与归隐、怨愤与旷达的二元之生命情怀,以及他们家国通一之人文精神,既加深了唐宋南贬诗歌的文化内蕴,又丰富了唐宋孤山梅花所奠定的梅花意象“清”之人格意味与美学品格。其彰显的家国通一的儒家“仁”之精神,与孤山梅花彰显的自由自适之道统精神相合,在唐宋诗歌梅花意象由物色形象向人格图腾的诗性嬗变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粤东诗歌中保存了太平军在嘉应州时的太平天国文化 ,主要有太平天国的服饰文化 ,后期的享乐文化 ,以婚姻伦理为代表的道德文化 ,军事文化和军营文艺等 ,它们是太平天国文化的诗性写照 ,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5.
随着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的“认识如何不可能”的问题也成为美学领域的难题。相比于西方哲学传统的弊端,中国诗性文化为审美的可能开辟了一条新路,在一种诗性审美智慧思路的引导下,通过对诗歌语言指称之外“留白”的把握进而找寻到“言外之美一。  相似文献   

6.
成语具有中国的诗性文化特色。这是因为成语胎生于古代的文化典籍和诗文,而且是其中的精华撷取,必然要体现母体文化的诗性或诗美的特色。这些特色具体表现为:具有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具有大文化活动或产品的艺术化倾向,体现古人思想行为规范的审美性追求,具有艺术抚慰人的感情、陶冶人的性灵的功能,体现汉语作为心灵的语言、具有诗歌的韵味的特质。因此成语教育与诗教、美育、德育、智育相结合,可收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诗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古典诗歌是高考必考的文体,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强化学生鉴赏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诗歌教学,确保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率,让学生掌握理解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赏析诗歌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中最为集中的载体,是中国人文精神、主流思想、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动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江南自然山水之美,更兼深厚人文内涵的诗性文化因独具自然人文秉性,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流光溢彩的一页。虽然当下在城市化进程浪潮中、在消费文明的侵袭下逐渐失去了她昔日的光彩,但长三角城市文化发展如果摒除喧闹的表象,其江南诗性文化品性的影子依然若隐若现。目前,在缺少历史文化内涵支撑的长三角城市集群文化发展中重构江南诗性文化品性显得重要而迫切。基于跨文化视野思考区域文化的建构,理性、成熟地看待江南诗性文化与长三角城市文化发展的几个相关问题,有助于解决思想观念上的某些偏差。  相似文献   

10.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而古代诗歌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代诗歌的教学,无疑在中学语文课程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现实的古代诗歌教学当中,存在着应试化、模式化、低效化等现象,中学生的读诗激情日渐式微,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日趋单薄。高中生在毕业后仍然读不懂一首古诗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对当前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古代诗歌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这就需要回归新课程标准精神,结合古代诗歌这一独特的文本特征来展开教学,呼唤诗性阅读,重视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接下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价值和内容重构两个维度,谈一谈古代诗歌教学。  相似文献   

11.
台湾文化根在大陆。明清以来,中原文化在台湾一直处于主流文化地位,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同属中华文化。台湾文化是现代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两岸统一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2.
江南文人群体是诗性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其成熟过程,曾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转型阶段:其一是魏晋六朝时期,代表人物是士人群体,他们的出现使得城市文化精神有了一个重要的载体,而政治伦理束缚也有了被挣脱的可能,江南文化整体得以摆脱单一原始的状态;其二是晚唐至五代的词人群体,他们使江南城市文化的诗性气质变成了一种持久稳定的精神脉络。这两个阶段不仅奠定了今后江南城市文化发展的主体,也形成了江南诗性文人精神的源流。  相似文献   

13.
罗坚 《海外英语》2011,(9):276-277,281
纵观加里·斯奈德的诗歌与论文,可见其中隐然存在的女性主题。在斯奈德的诗性世界中,女性形象蕴含着丰富的诗歌、文化与生命含义,意味着爱情、家庭、生命的循环与轮回、乃至于神性的存在。对女性主题的诗性探寻也赋予了斯奈德诗歌作品丰富的美学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诗性是诗歌的本质特性之一,古诗词教学应立足语用,深入文本细节,勾连相关文本,在诗性思维的观照下,由文入境,逐层揣摩,进而感知古诗词的时代气度、文本张力与内在意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5.
<正>"诗意的人生"是人们对于有着个体生活情趣和较高生活质量的人生的描摹,这样的生活充满了美的点缀,个体精神境界水准大幅提升。在高中教育阶段,要注重"诗性美"的存在价值,将语文课堂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阵地,在"诗"的国度里感受诗歌的意蕴之美,从而提升高中生的审美情趣。一、在诗意中感受文化底蕴,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性(一)感受传统,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充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性文化的大成之作。在《诗经》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诗歌的流变,理清中国诗歌的性质。文章借助《诗经》文本,通过中国诗学理论来厘定中国早期诗歌的性质。这既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的诗性文化特征以及《诗经》本身,并且还将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学与哲学及宗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和审美的光辉,  相似文献   

18.
世有公论,中国文化的最大的特征是诗性。诗性是我国传统文化之根。"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中国诗学精神》,2006年海南出版社《刘士林中国诗性文化系列》之一)。王改正在《诗性文化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吗?》(《疑义与析》第58页)中认为:"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传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性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唐诗与宋词。在理性文化中,“情”与“理”不相容,前者容易在反理性冲动中沦为“本能”与“欲望”,后者时常异化为一种与感性生命无关的抽象“范畴”与灰色“模式”。在诗性文化中,其“情”本质上是一种“诗化的感性”,其“理”则是一种“诗化的理性”。以诗性智慧为母体的中国文化心理,既不会走向高度抽象的西方逻辑系统,也不容易走向西方非理性的欲望狂欢。这是中国诗性文化最重要的现代性价值所在。在感性与理性之间除了西方的二元对立,还有一种更深刻的中国式的和谐关系。要理性就要压抑感性,或要感性解放一定要走非理性之路,只是西方民族的“一家之言”。维护诗性文化的利益与安全,既是我们对中华民族应该承担的伦理职责,也是对人类文化必须作出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20.
董湘琴的《松游小唱》是清末记载阿坝州民俗风情、山川风貌以及历史文化的一首长篇记游诗歌。其诗作将诗人在古道上的所见所闻、古道的历史文化遗存线性地呈现出来,展示了古道深厚的文化底蕴。循着诗人唱诗的足迹踏访古道,可以进行寻根溯源的历史文化之旅,体会诗人对古道文化的诗性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