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希望点列举法,是创造技法宝库中常用的创新利器。运用这种技法,许多发明创造者获得过激动人心的成果。列举希望搞创造,是这种创造技法的基本说法。比如笔者昨晚伏案写作,突然灯泡断丝,正好家无备用灯泡,商店早已打烊,无可奈何之中顿生希望:如有长寿灯泡多好!这种期待达到的目的或出现的情况,就是希望。人的希望是一种多元模糊集,一般的发明创造常在某点或某些点上实践,因此有了"希望点"的概念。灯泡长寿便是笔者的一个希望点。其实,有此希望的人不只我一个,而是一大群消费者。如果有谁抓住这个希望点立题研究,岂不是播下了发…  相似文献   

2.
夜用拖鞋     
夜里起来想上卫生间,黑暗中迷迷糊糊辨不清东西南北。要摸索着找开关开电灯,真麻烦!我有一个发明构思:在拖鞋的鞋底里装上高能长寿钮扣电池、小灯泡和微动开关。脚伸进鞋里一踏到地上,压力把微动开关开启接通电路,小灯泡亮,可照明。从卫生间回到床上,脚离开拖鞋,灯就灭了,这样开灯、关灯的麻烦事全没了。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文化》2006,(9):26-26
材料:废弃日光灯管两根;绳子一节。 工具:钳子一把;塑料吸管两根;竹针一根。创意:冬天在城市居住,家中暖气十足,虽然解决了寒冷问题,但屋内空气干燥,嗓子、鼻子都不舒服,还容易感冒。为给屋内增湿,人们常在暖气上放一盘水,可没多长时间就蒸发了。大点儿的盆暖气上又放不下。我曾想了个办法,将一盆水放在窗台上,然后用一条毛巾将水引到暖气上的盘里,这样就可以让蒸汽多一些,坚持一个晚上没有问题。但效果不是很好,一是不美观,二是湿度感觉不够。有个加湿器该多好。可买一个需要好几百元。一天,家里的日光灯坏了,我想,灯管不就是最好的容器吗?又美观,盛水又多,将一端打开就可散发出蒸汽来。我留下灯管,又从外面捡了一个同样的,开始制作。  相似文献   

4.
白炽灯     
到们平常说的电灯,在科学上叫做白炽灯。白炽灯的主要构造是:在一个不大的抽去空气的玻璃泡里,焊进两根直通电源的金属线(引入线),两根引入线的头尖中间连接着一根灯丝。白炽灯是俄罗斯工程师罗德金在一八七四年发明的。白炽灯泡发展上的三个阶段是:(1)碳丝灯泡(灯丝用碳丝来做,灯泡里是真空);(2)钨丝真空灯泡(灯丝用钨丝来做,灯泡里是真空);(3)钨丝充气灯泡(灯丝仍是用钨丝来做,但灯泡里抽去空气後,又装入氩、氮等惰性气体)。现在流行的是钨丝充气灯泡。电流通过导体,就会使导体发热。楞次—焦耳定律告诉我们,电流通过一段导体放出的热量,与通过的时间、导体的电阻  相似文献   

5.
大学毕业后的一个冬天,我去拜访一个朋友。当时这个朋友也是刚参加工作不久,住的是简易的平房,房里寒气袭人。朋友知道我喜欢搞点小制作小发明,提议自己动手做一个电热器。说干就干,我们买回了电热丝,找了一些瓷管做成框子,将电热丝竖着排列在框子里,一个简易的电热器便成功了。通上电后房子确实暖和了不少,美中不足的是电热丝经常烧断。我提出能有个电风扇吹着就好了,又能散热,又能使房间热量均匀。朋友立即从床下找出一个旧的台扇。一吹果然就不再烧断电热丝了。闲暇之余议及此事,认为如果将电热丝装到风扇网罩里,电风扇便可…  相似文献   

6.
正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电压的关系"这一节中,学生可以对课堂中的演示实验进行拓展,以更深刻地理解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一、突出重点学生自主选择器材,设计如下实验。1.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灯泡、三节干电池、开关,用导线把元件组成串联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出每只灯泡两端的电压  相似文献   

7.
一天傍晚,我在家里写作业,写着写着感到有点暗,就随手打开了日光灯。前几天日光灯挺亮的,今天不知怎么了,灯管两头都黑乎乎的。这灯管怎么了?我担心起来。因为家里只要有什么东西突然坏了,我总是第一个怀疑对象,谁叫我是一个十足的捣蛋鬼呢?可这一次,我可是连碰都没碰过这根日光灯管呢!  相似文献   

8.
海外传真     
<正>世界最薄灯泡诞生一个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和韩国标准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团队报告称,他们首次实现了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石墨烯发光:细条状石墨烯灯丝与金属电极相连,悬挂在基底上方,当电流通过时灯丝就会受热发光。这项研究于6月15日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网络版上。"从本质上说,我们制造出了世界上最薄的灯泡。"研究论文合著者、哥伦比亚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王凤仁(音译)说。  相似文献   

9.
在测量小灯泡的功率分组实验中,有一些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当电路开关闭合后发现小灯泡不亮。针对这个问题,我带领学生展开了讨论。不少同学认为:灯泡发亮是由于灯泡所在的电路是通路,有电流通过灯泡;而灯泡不亮则是因为灯泡所在的电路是断路或短路,没有电流通过灯泡。那么灯泡不亮是不是就一定是没有电流通过?针对学生的模糊认识,我做了两个实验: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中学物理教师,从小爱动手动脑,前不久在朋友家偶然结识了《发明与革新》,当时就被其新鲜内容所吸引,真是爱不释手,相见恨晚。朋友看到我如此痴情,就送给我几本,回家后我认真翻阅,根据介绍的一些发明与革新方法,我大胆地设计了一种“盲人扑克”,只因工作在一个偏远的乡村,信息闭塞,条件有限,不能亲自动手制作,心中倍感遗憾。今天我把自己设计的“盲人扑克”寄给你们,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我设计的盲人扑克由操作台与扑克牌两部分组成,在操作台上装配有出牌系统、识牌语音提示系统、计数触摸系统及作弊控制系统。整系…  相似文献   

11.
实验机器人     
我喜欢做实验,但有些实验有危险,所以,我想发明实验机器人。~天,我们上了科学课,老师要我们做让电灯亮起来的实验,实验机器人来给我们做演示,它拿一节干电池,一根电线和一个小灯泡,先把电线两头的皮弄掉,再把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靠着电池的另一端,最后把电线的一端靠着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哈哈!小灯泡亮了。我的实验成功了。  相似文献   

12.
“灯片”     
我们平时所见的灯泡都是梨形的.当然.这款灯泡从正面看上去也是梨形的,但是它却采用了扁平的设计.就像是把传统的灯泡压扁了一样。如果以后我们都使用这样的灯.那么灯泡就不能再叫灯泡了.而应该改叫“灯片”。  相似文献   

13.
说起白炽灯,大家都知道它是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的。其实,在爱迪生之前,就已经有不少科学家在进行白炽灯的研制工作了,只不过那些灯泡都不经用,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坏掉。爱迪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灯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选择发光强、且价格便宜的耐热材料作灯丝.爱迪生先后试用了一千六百多种耐热材料。结果都不理想。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寿命究竟有多长?长生不老能否实现?这样的话题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近日,美国科学家的一个新的发现再次点燃了人们的希望,科学家在实验中首次发现了一种长寿基因,该基因不仅可以控制生命的衰老过程,还能够有效促进身体健康,使人们对长寿的奥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寿命究竟有多长?长生不老能否实现?这样的话题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近日,美国科学家的一个新的发现再次点燃了人们的希望,科学家在实验中首次发现了一种长寿基因,该基因不仅可以控制生命的衰老过程,还能够有效促进身体健康,使人们对长寿的奥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文化》2006,(2):43-43
我们楼下有一个集体信箱,邮递员把信放进箱内,我们也不知道,有时很误事。我想发明一个“自动告诉信箱”。我把一个活动的木板或塑料板放入箱子的底部,在板子的另一头安装一个合页,板子右边底部安一个微型(灵敏)按钮。信箱小门上方安一个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的耗电置比较小)(如图2)。按钮和灯泡之间接通电源(如图3)。信投入箱内稍有重量,木板就沉下去,开关接通,灯泡就亮了,我们就知道有信,很方便。  相似文献   

17.
把日光灯里的氖泡与一个300KΩ ̄1MΩ的电阻串联,然后把它放入一个小玻璃瓶中,再把它接入220V电路中,这样就做好了一个指示灯。如果你把它安装在开关旁,在漆黑的夜晚,氖泡发出闪烁的红光,好看极了!它使你一下就能找到开关,为你开灯提供了方便。如果在你家的保险盒前、后各安装一盏这种指示灯,当你家的家用电器突然停止工作时,你就能根据指示灯熄灭一只还是两只,很快判定是停电还是保险丝断了。为你迅速查明故障提供方便。这种指示灯还有耗电小和使用寿命长的优点。我制作的这样一盏指示灯,功率只有0.1W,它已昼夜连续工作三年,仍然完好无损…  相似文献   

18.
约翰·安布罗瑟·弗莱明(1849-1945)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发明家.电机效应的左手定则和发电机效应的右手定则,就是他发现的.1882年前后,他曾担任伦敦爱迪生电气公司的电学顾问,为白炽灯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回忆这段研究历程时说:"像其他人一样,我注意到稍有振动,灯丝就会烧毁,灯烧坏后,玻璃灯泡就变黑了.大家都觉得,灯泡玻璃的变黑没有什么好稀奇的.它是根本不值得关注的小事.不过,在科学上,细枝末节至关重要.如今的微小事物也许会发展成为今后的伟大事物."  相似文献   

19.
本设计利用一支铅笔把两端削尖,作为电动机的轴,这样不仅有强度,而且能自动地供给轴承石墨润滑,减少了额外摩擦。  相似文献   

20.
刘卫 《百科知识》2007,(12X):4-5
除了遗传,人的行为方式决定着寿命的长短。而长寿与人的行为方式有两种长期被关注的理论。一是吃七八分饱更长寿,二是体温较低能增加寿命。现在前一个理论得到较多的研究结果证实,而第二个理论也在得到研究的验证。而且两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